|
“中国访谈 世界对话”欢迎大家的收看。“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民生的切实方面。我国目前已经进入新时期、新常态,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怎样以创新促发展,打造发展新引擎,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已经刻不容缓。
5月27日,农业部、发改委等八部委共同发布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规划》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巨大反响。那么,我国农业科持续发展现状如何呢?未来我国怎样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科持续发展呢?
今天我们演播室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规划》专家撰写组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朱立志研究员对《规划》内容进行解读。
中国网:
朱主任您好,欢迎您作客我们的节目!
朱立志:
大家好!
中国网: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在农业领域这一战略将怎样引导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朱立志:
应该说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最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我们要创新科技体系。第二,要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第三,要在农业经营体系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在技术体系方面。
我们知道,现在的农业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化学农业的技术体系,因为我们依赖的是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另外还有添加剂,激素、抗生素这些,都应该属于化学农业的范畴,未来我们要创新这种技术体系,朝着可持续的技术体系走,这里面关键就是要实施生物农业和物理农业。
比如农业它的劳动对象就是一些生物群体,动物、植物,如果我们把这里面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我们盲目的使用化学试剂、化学投入品,就会破坏生物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我们要利用生物群体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原理,达到互生共赢、防治病虫害的作用,生物农业将是我们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物理农业,大家都知道农作物,包括动物的生长都是需要光、热、水、气的和谐配置,通过物理的设计,比如设施农业,我们把它合理的搭配以后,它会朝着有利于动植物发展的环境营造,有利于这种和谐的环境营造。
比如LED灯,最近我们参观了一个基地,LED灯单色冷光,针对植物的不同生产期给予照射以后它会生产的非常健壮。在浙江我们就看到一个企业,它对蔬菜种子进行照射,因为一棵蔬菜种子要几块钱,我们好多蔬菜种子都是进口的,非常昂贵。如果要是农民拿去,很容易发芽率不高,一棵就会损失好几块。但是通过一定的光照以后,种子百分之百的发芽,而且这个苗最后到田里面也没有缓苗期,就直接生长了,而且非常健壮,农民非常喜欢。类似这些都是物理农业将来要做的事情。
我们现在大家都非常担心耕地的污染,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不仅对粮食产生危害,比如说湖南的镉大米,还有对一些瓜果蔬菜都会产生危害。有最新的物理技术叫凹凸棒,用凹凸棒在田里面加入一定的水分之后,它可以把重金属吸附在上面,最后给它提出来,这是中科院已经鉴定成功的技术了。
也就是说这里面的技术还是比较多,将来应用的前景比较大,我们可以把物理农业技术和生物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到我们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里面去,摆脱化学农业对农业的困扰,这是技术体系的创新。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7年在《人民日报》上,当时还任浙江省委的习近平就发表过一篇文章,“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个非常重要,将来我们所要创新的技术体系就是高效生态的农业技术体系,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创新驱动。
第二,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创新。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水、土、农业都是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这是很不好的,但是现状就是这样。还有产地环境、农业生活开发,它都是分散在不同部门,而不是农业部门一个部门所能说了算的。这种状况就会导致什么呢?导致职能错位,要不就错位大家都不管,要不就重叠,大家都想争着去管,还有就是职能交叉。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现状是很可笑的,相关部门有钱的项目都被农业部门以外的拿走了,我毫不夸张的说,农业部门就是管农林水土环境和综合开发这些项目,不太有钱的项目归农业部门,你可想而知,中国的农业将来这种体制机制不创新是不行的,我们的创新驱动必须要在这里面充分体现。
我还用习近平同志说的一句话,他曾经说过叫“山水田林湖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必须要统一管制,如果管田的只管田、管水的只管水、管山的只管山、管湖的只管湖,你想一下这种管理体制你不创新将来能够可持续发展吗。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叫农业管理体制机制一定要创新驱动。
第三,农业经济体系必须创新。
我们知道过去我们的农业主要是一产,现在我们要实行一、二、三产和这种新型的经营体系,然后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过去我们的技术主要是靠政府的农技推广站,将来社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是方方面面的,很灵活的、很有活力的。
还有金融服务体系要跟上,我们过去忽略了农村领域的金融服务,将来这块不跟上不行。农业随着规模化的增长,就像一个企业一样,它资金就是血液,如果贫血了、缺资金了它不可能干好,所以金融服务体系要跟上,让我们农业别贫血。
市场服务体系要跟上,如果现有的市场服务体系再继续下去肯定会制约我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市场服务体系再加上“互联网+”,将来的农业会有更大的腾飞,就是农业经营体系一定要创新。
这三个方面的创新必须要寻找我们的驱动力。
中国网:
我们注意《全国农业可持续比较规划》当中多次对接了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战略的要求?
朱立志:
这个《规划》基本原则的第二条就说出了“要坚持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这就突出了创新驱动在整个能源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它就是要求一手抓驱动,一手抓法制。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法制既可以保障我们的创新驱动,另外它还可以为创新驱动设立一条合理的轨道。比如进行技术产权保护等等,不让违法行为来侵害,要一手抓创新,一手抓法制,这是我们在规划里面的重要原则。
规划里面说坚持创新驱动还有几句话,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这是规划里面写进去的。
还有“释放改革新活力,推动科学种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改变”。这是在第二条基本原则里面高度突出了创新驱动。
还有《规划》里面说到,“到2020年,我们的科技进步贡献力要达到60%。”这里面依靠的就是创新驱动,不仅要依靠原始创新还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要依靠集成创新。
因为农业,目前我认为特别是要注意集成创新,就是把现有的库存的科技成果很快地对接到农业生产上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比如说生态农业的技术模式,还有一些循环农业的技术模式,要靠各种各样的生物技术和物理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朝着生物农业和物理农业集成的模式,将来中国农业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另外《规划》里面在保障体系部分也是高度强调了创新驱动,它有这么一条,叫“加强科技体系机制创新”。比如在资源节约型技术方面,在环境友好型技术方面,在生态保育型技术方面,我们要推动协同共管,不是过去那种单打单的,一个人干一个人的,或者一个团队干一个团队的,这就叫体制机制创新,在这方面寻找创新驱动,要组织实施好重大的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攻关。
在科研组织方式方面要创新。比如说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的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科技园进行联盟,进一步整合科研院校的、高校的、企业的科研力量,进行共同创新。
要强调健全能源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也是一种创新,如果这个绩效评价体系或激励机制跟不上,它也没办法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寻找真正的驱动力。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的科技里来,这个过去我们做得还不太够,将来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
《规划》保障措施里面也提到一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也是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体现,它首先就是说要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教育平台,要按照利益共赢、风险共摊的原则,积极探索基地加项目加企业,还有科研院所加高校、加生产单位、加龙头企业,还有一些其它的农业合作社也可以加入进来,等等,现代农业科技集成与释放转化这种模式要创新起来。
还有就是要进一步的加大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力度,这也是很重要的。尽管社会的力量要介入,但是目前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是很重要的力量,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大力度。
创建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按照规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突出科技贡献的给予奖励,这也是一种奖励机制的创新。
中国网:
可以说《全国农业科持续规划》将指导我国农业未来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规划将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我国农业发展的蓝图呢?
朱立志:
《规划》分两个阶段来描述。第一是到2020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取得初步成效,在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的效益要非常明显。这里面主要还体现在八个方面。
第一,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方式。
第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第三,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因为我们现在农业结构还不是十分合理。
第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这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
第五,农业资源的保护水平和利用效率要有显著的提高,如果这个跟不上,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后劲了。
第六,农业环境的突出问题要初步得到解决,要取得阶段性的成就。比如重金属污染、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漏斗这些突出问题要得到阶段性的解决,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第七,重要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等这些生态系统的功能要得到有效的提高和恢复,甚至于增强。
第八,生物多样性的衰减要使它的趋势得到遏制,就是说衰减的趋势要控制住。
这是2020年的蓝图。
到了2030年我们主要形成一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基本上给它形成了。一句话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取得显著成效”。这也体现在六个方面。
首先,供给保障有力。
第二,资源利用高效。
第三,产地环境良好,我们农产品产地不能再那么污染,要有良好的生产环境。
第四,大的农业生态系统要稳健,要知道农业是一个生态产业,如果生态系统不好,它是不可能可持续发展的。
第五,农民生活要富裕。
第六,田园风光要美好。
这是两个阶段的蓝图。
中国网:
我国其实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探讨了,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呢?
朱立志:
我国的传统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得非常不错的。大家可能知道有一本书,叫《四千年的农夫》,这是191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局的局长富兰克林·金,他到中国是1909年,花了9个月的时间跑了亚洲三个国家,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韩国,那时候的日本、韩国主要跟中国学的,农业的精耕细作、培肥土壤,回去以后他就在1911年发表了一本书,叫《四千年的农夫》,讲得就是中国的农业怎么与大自然协调一致的生产方式。因为当时的美国农业还是一种广种薄收,粗放式经营,就是一块地不知道培肥,就是说我种过一块地我就跑到另外一块地了,这块地就荒着了,他不知道怎么去把土壤的肥力提高。
学了中国人民的做法以后,他回去发布这本书,被称为是第一次在西方世界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精髓的书,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传统农业是可持续的。
到了后来,我们的做法美国也准备学,但是他们的化肥农药出来了,化肥农药很简单,他们就大量的采用化肥农药,化肥培肥地力,农药消灭病虫害,非常有效,他们就把中国的做法给抛弃掉了。再接着后来,中国到了七八十年代开始,也开始学他们的了。我们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开始用化肥、农药,到了90年代我们国家到处都在建化肥厂、农药厂,就是西方的先进经验,咱们得学,结果把我们好的传统的农业做法都忘记掉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联合国环发大会发布了一个重要报告,这对世界影响很大,叫《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就是说,我们既要顾及当代人,还要顾及子孙后代,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提出。在世界各地都有在探讨,在中国八九十年代也开始探讨,紧接着在农业领域我们也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尤其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和逐步实验方面,我们都做了很多的工作。
到目前,我们就开始全面规划深入实施的阶段了,也就是这个《规划》出来了。在这个《规划》出来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毕竟有多年的理论探讨和逐步实验,我们首先取得的成绩就是在理论探讨方面,紧接着我再说一下实践方面的能力。
理论探讨方面,尤其是这次我们《规划》,把多年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理论进行了归纳,然后界定了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究竟是什么定义。
首先在基本定义的层面,我们有几句话叫“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当代和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不只当代还有后代,这是一个基本定义的层面我们是这么说的。在发展方略上我们还有一句话,叫“通过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要逐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是关键性的发展方略。
还有在核心工作上面我们也有界定,就是说“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注重三型农业”,三型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
过去大家都知道,我们搞了很长时间的两型农业,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我说过了农业是一个生态产业,不上升到更高的生态层次肯定搞不好农业的,所以在这次可持续发展规划里面,我们提出了新的第三型——生态保育型,形成了三型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从资源、环境、生态的角度全方位的把握我们农业建设的核心工作。
因为在讲资源的时候,大家主要偏重于利润,讲环境的时候大家着重思考的是影响,讲生态咱就是更重要的层面讲究的是协同、协调,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怎么协同发展。农业是一个生态产业,如果这种协调共生的系统没有建立好,咱农业不可能持续的。只有这样三型农业建立好了,我们这个农业才能有发展后劲,才能确保我们的粮食安全,才能推动整个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农业的生态建设。
接着我们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我们提出了价值循环理论,这主要是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当然也可以上升到整个的各种类型的农业以外的循环经济,都可以用这个价值循环理论,因为讲价值循环理论的最经典的理论依据就是3R理论,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但是这还是从技术层面上面,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解释。
从经济层面解释的尝试价值循环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第一个层次,他认为通过系统中的物质单元循环增值,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它的第一个层次。这里面我只能简单地说,第一个层次说的就是怎样以同样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二个层次,这个理论阐明了什么叫价值,这里面的价值是正价值减去负价值的减后的价值,而不是我们看以前说多少产值,多大的农产品产量。我们在生产这些产值和产量的同时,我们还对社会、对环境、对资源有一种破坏的作用,这种负价值我们并没有把它减去,这个理论就是说,我们既要考虑正价值,更要考虑负价值。负价值往往还不体现在当下,它还体现在第二年,甚至于更长时间。
如何把未来若干年的负价值折换成现值来扣除,在正价值里面进行扣除,这是我们要计较的,这是真正的价值,不扣除这种价值那是有水分的价值。还有就是这个理论紧接着就阐述了怎么样增加更多的正价值、减少负价值,这是这个理论的另外一个层次。
这个理论强调了,如果要是用价值链条来拉动物质单元在系统内的循环,可以建立一个畅通的循环通道。我们在循环经济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什么好的地方循环经济做不下去,它忽略了用价值链条来拉动。因为循环经济里面的每一个部门、每个相对独立的机构,都是有自己利益的,说白了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理性人,它要计较价值,它只有在价值链条上进行交易,它才能完成物质的循环,通道的建立。
我们这个理论还用理论数学的推导进行了阐述,就是一个单元的物质经过若干个循环以后会产生更多的资源。就拿目前我们农业的秸秆来说,我们进行了分析,中国每年大概有两亿吨秸秆白白浪费了,要知道秸秆也是用水、土,用劳动力、肥料生产的,它并不是说一块地光长果实不长秸秆,秸秆也是一种生物质量,也是一种收成,但是我们两亿吨就白白浪费了,如果我们充分的利用,利用好了,没有让它浪费,我们基本上相当于增加了20%的能源资源数量,这是相当可观的。
在具体的实践方面,我们长期以来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首先,农业生活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收入在持续提高,比如说我们的粮食已经创造了十一年丰,过去我们讲十一年增,从今年开始我们改变为丰产,不叫增产。因为粮食不能老是追求大幅度的增产,只要它丰收就行。如果老是大幅度的增长资源会跟不上的,反而会破坏资源生态环境,所以我们提出十一年丰。确实我们的粮食实现了十一年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就。还有人民收入实现了十一连快,快于城市居民的增长力。
第二,我们的农业利润水平稳步提高。
第三,农业生态保护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第四,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这都是我们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在这里再简单的说一下,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但是我们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
首先,表现在我们的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比如我们就那么多地、那么多水,我们人口这么庞大,怎么保证它不断增长的供给需求,因为我们数量实在小的可怜,人均耕地、淡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这是很少的。我们每年还要丧失那么多的耕地,还有那么多的水源在浪费,这些硬约束我们必须考虑。
第二,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首先工业、生活污染在不断的影响着农业产业环境,还有农业本身的污染也在不断的加剧,像化肥、农药,因为我们的化肥利用率和农业利用率并不是太高,我们必须要把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提高,才能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现在农业部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
一控就是刚才我说的用水量,咱们虽然水资源不够,但是我们浪费很多,一定要控制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两减是要把化肥、农药减下来,到2020年让化肥和农药基本上处于零增长,就不再增长了,它当然是在利用率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化肥利用效率要提高七个百分点,农药利用效率要提高六个百分点,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第三,生态系统退化比较明显。农田生态系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尤其是农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我们要把它迫切的建立起来。还有草原方面,湖泊、湿地、森林,我们这些生态系统都退化比较明显,我们要把它修复。
第四,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我们在管理方面,前面我们说了我们的管理体制不是太好,首先要在这方面寻找我们的创新驱动。还有就是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个机制要健全起来。再接着我们循环农业的发展机制也不是太健全,也需要健全起来。还有就是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这是一个问题。
其它方面问题和挑战也还有一些。
比如说,我们说白了还是没有从深层次上让我们的思维对接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上面来,我们有一些措施、内外因素在叠加,我们的矛盾在不断突出。
还有我们经营能力方面也不怎么乐观,首先劳动力数字不是太好,还有土地的生产力还太低。接着经营效益方面也不是太好。因为农业一直效益都是比较低的,相对于别的产业来说它是比较效益不高的产业。
接着就是一个新的动向,就是农业随着产业链的衍生它的成本越来越大,比如说它的运输成本、保存成本、储存、加工、粗加工,这些成本都是非常大的,都要加到农业领域来,它这个成本越来越高,叫高成本。
所有这些表明什么呢?表明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资源约束趋强、环境压力趋大、生态安全趋弱、体制机制滞后、国内外资源运用风险又在不断上升的特殊时期,这个问题和挑战十分明显。
中国网:
最后我们想请您给我们梳理一下这次《规划》的重点有哪些?尤其这次出台这样一个《规划》,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朱立志:
首先,是确立了重点任务,重点任务有几个方面。
1、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高农业产能。这是第一个重点任务,首先在生产和水土资源匹配方面要做工作,还有在资源过渡利用和环境突出问题的地区要解决好、修复好,还有在生态脆弱区如何做好相应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这些工作。
2、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生利用。耕地资源非常重要,一是我们耕地数量不怎么好,二是我们的耕地质量也不是太好,我们要提高耕地的有机值,另外要保证2020年我们有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的高标准农田,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但必须达到。
第二,在节水方面保障能源用水安全,这也是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把农业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红线要确立好,到2020年我们在3720亿立方米,在2030年要3730亿立方米,这个用水红线。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是耕地红线,没有提到用水红线,这次《规划》里面十分强调用水红线。当然我们要提高这个用水利用率,把目前不高的利用率,提高到2020年达到0.55%,到了2030年要达到0.6%以上,还有就是加快建设我们高效节水能源的技术体系,让我们用水进一步的高效化。
第三,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村农业环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体现在怎么控制外源污染,还有控制内源污染,然后做到三基本,前面讲了一控两减三基本,这是农业部强调的重点任务。
一控刚才说的控水。两减是减化肥减农药。这里面农业污染还要注意三基本,三基本:1、秸秆基本循环利用。2、畜禽粪便基本循环利用。3、农膜、农药包装袋之类的要做到基本循环利用。这样我们就把农业环境污染就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第四,修复农业生态,提高生态功能。首先就是增加林业覆盖率,在2020年要达到23%以上。二是农田的林网建设要加大,农田生态系统也是很重要的,它必须配合着林网建设才能建立一个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光是一片看去都是农田,它那个生态系统肯定不太好,也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三是水产养殖方面,我们要增加健康养殖,不是过去那种随意的高密度的养殖,结果破坏了水体,养殖出来的水产品也是质量不高、安全性有问题的。
第五,区域布置方面我们也有一些重点工作,主要是根据农业资源的承载力、环境容量和生态的类型,把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布区和保护发展区,这是我们做的一种创新,在整体的农业布局方面。
过去我们的农业布局主要是十大区,现在就是突出重点,在战略、方略上面划分为三大区域,叫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
在优化发展区我们主要就是坚持生产优先、兼顾生态,要做到生产稳定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友好。因为这个地方优化发展主要分布在东部,大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好,潜力也比较大,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水土资源过渡消耗,还有环境污染,农药投入品过量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程度并不是太高,所以我们必须把优化发展区这些问题解决,然后发挥它的优势,来充分突出优化发展区的作用。
在适度发展区,大家知道它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生态脆弱,水土配置错位,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比较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还有就是能源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主要在西北地区和长城沿线,跟刚才优化发展区不一样。刚才的优化发展区,比如在东部,从东部然后到黄淮海,然后到长江中下游,再到华南,这一片。适度发展区就是西北和长城沿线这一块。它有它的特色,它就是生产特色非常鲜明,这里面就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要立志于资源禀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在保护发展区,特色就更明显了,保护发展区说白了就两个地方,一个是青藏高原,就是青藏区,还有一个就是海洋区,我们的海洋区也是属于保护区。青藏高原必须要保护好,它是以生态保护或建设为重点的,生产是放在限制范围内的,要限制开发、重在保护。青藏高原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性,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开发是放在限制内的。还有海洋渔业,我们考虑到近年来渔业资源显著的削退,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也就是在这些地区要坚持保护,有限、限制开发,我们才能让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六,重大工程,我们在规划里面设置了重大工程,几个方面的重大工程。
1、水土资源保护方面的重大工程。这里面还有一些具体项目就不一一介绍了,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这些项目水土资源保护领域非常重要,这个项目也是放在重要的位置。
2、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这个工程里面也有很多项目,有畜禽粪便、化肥农药、农膜和农药包装袋、秸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这些项目也是设计了很多,很具体,将来都是要落地的。
3、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方面,我们已有的这些项目接着做,比如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草原保护,还有石漠化治理等等。
4、重视水域生态修复项目的建设。
5、农业生物资源保护项目,我们要把它做好。
6、实验示范项目。实验示范工程里面要重点建设十个类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是非常宏伟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你问到这个《规划》的出台有哪些意义,这个我简单说一下。因为高层领导人已经不断地说了,这个《规划》的出台是今后15年,甚至于更长时间指导中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已经说得很明确了。
为什么说它是今后纲领性文件呢?
首先,从顶层设计来看,它设置了指导思想,给我们指出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还有发展目标。从顶层设计上面让我们今后发展路子很明晰了,所以它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今后15年或者更长时间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已经确定了,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意义。
第二,这个《规划》要不断的落实、落地,变成若干个年度计划,或者具体的计划或项目、工程,它就会全方位的促进我国农业的方式转变。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是可持续的,通过这个规划落地、实施,我们可以全方位的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使我国的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理解是什么呢?因为这个规划确定了重点任务,区域步骤也是明确了,还有就是重大工程保障措施都明确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落地也就更明确了我们要做的若干个工作究竟核心在哪儿、重点在哪儿,将来的步骤怎么做,都明确了。
中国网: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本次节目就到这儿了。再次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节目,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会。
朱立志:
谢谢大家。
(作者: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