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文化建设在国家现代化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致辞,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重要方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核心任务。
由此看出,以人民为本,即追求“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价值观。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即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民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义。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先进性所决定的“民本”价值观,就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就是说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国家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社会的背景下,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体现,正如中央的《决定》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为灵魂,对当代中国人所需要的精神风范和革命文化传统、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萃取,既包涵全民族的现实利益诉求,还体现进步的目标追求,更彰显先进的理想愿景,能够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准则。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人就有了精神和心灵上的精神归宿和价值依托,从而能够以此为主要框架建设新型文化模式,实现文化崛起,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大软实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维度上,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在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框架,科学整合利用好四种文化资源。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永恒价值引领文化建设,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进行正确分析,沉着应对各种社会思潮,作出价值判断,发展先进,反对落后,革除腐朽。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最先进的文化形态,它以“现实的人”或“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立足点,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进行了科学批判和辩证扬弃,树立起来科学社会主义旗帜。它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人民群众是主人的观点,社会发展进步的观点,人的自由解放的观点,是人类文化瑰宝的结晶。它的规律导向、真理光芒、人性光辉将永远指引人类前进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在近代的悲惨命运,给中华民族复兴带来了新的曙光,也给了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就其基本原理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就其实践经验和文化特质而言则是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实事求是、自力更生、与时俱进、百家争鸣、和谐社会等重要理念,其理论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其语言风格、精神底蕴无疑浸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精髓,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确立理想信念,将学习而得的各种优秀文化知识和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价值转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要立足中国现代化进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提出新问题,做出新回答,永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活力。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范畴中,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创举的精神结晶,是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国革命文化中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走自己路的观点、艰苦奋斗的观点、为世界做贡献的观点、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观点等等,是对中国文化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和直接动力,需要大力继承弘扬。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根底,是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的天下情怀,具有恒久意义,仍然值得继续弘扬。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成分,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文化主流地位,对东南亚以至全世界精神世界有过重要影响。儒学把“仁者爱人”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观。孔子在《论语》中谈“仁”达到109次,“仁”贯穿道德的、伦理的、社会的、人生的方方面面。“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尽己为人”,“君子成人之美”,这些思想对于市场机制中的利益纠葛和国际关系中的沙文主义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精警作用。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预言说:“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
但是,历史地看、比较地看,中华传统文化质素中理性不足、个性缺失、创新不够,而且在性质上属于前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因此需要辩证扬弃、与时俱进,进一步实现现代转型,与现代文明协同发展。
第四,西方文化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强势文化,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鉴别。一方面是科学化、工程技术、法治、合理性、个性解放,一方面是异化、霸权、享乐主义、集体观念与道德准则淡漠。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更要用清醒的头脑、开放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辩证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吸取其积极的一面,革除其消极的一面。
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要有格外清醒的认识。从总体上看,它是西方现代文化自我批评的新变种,“后现代主义属于现代化发展本身,如果把它视为现代化以外的东西,那显然是个误解。”(参见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张文武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尤其不能因为它的一些非理性观点和气质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相似之处,就错误地认为中国的过去是西方文化的未来。没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就高歌后现代主义,是玩世不恭的。值得汲取的后现代主义启示应该是:走中国特色的新道路,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十七大以来,国家致力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部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八个方面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那些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才能凝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且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所把握、所践行,作为价值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建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转型才能完成。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断结晶、培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学习两大课题。
传统文化,包括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与魂,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素和脉络。“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总结就是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这不仅为了中国文化建设,同时也为世界做出较大贡献。
但是,中国始终没有孕育出原发现代化文化。因此,重要的是要学习世界先进文明为我所用,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认真加以分析学习西方现代文化。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在世界意义上建构起先进文化模式,最终凝练出具有历史感和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观,凝聚产生国家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者:陈锋 文化部监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