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认为,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过程中,候鸟群起了重要作用。我国科学家在对青海湖候鸟做了三年追踪后,从候鸟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禽流感病毒,这对开发禽流感疫苗具有重要意义。昨天,中欧新现再现传染病研讨会在沪举行,来自中、法、德、英等国的120余位专家参加。会上,中科院微生物所所 长高福公布了青海湖研究的结果。
据高福研究员介绍,与大多数病毒相比,禽流感病毒非常容易变异,对它的防治就比较困难,需要根据变异情况,不断开发新的疫苗。2005年,青海湖发生禽流感,造成很多鸥鸟类死亡,很多科研单位联合调研,确认这些候鸟得的是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此后,高福领导的团队,对飞经青海湖的候鸟进行了为期3年的追踪调研。“全球候鸟的飞行路线共有8条,其中3条途经中国。”高福说,对候鸟群的禽流感病毒进行研究,是阻断全球禽流感“传播链”的重要基础。
经过3年研究,科研人员用全基因组测序和进化树的方法,分析了2006年出现的QH06、H5N1禽流感病毒和2007年出现的QH07、H5N1禽流感病毒,发现QH06毒株来自2005年的青海湖禽流感病毒系列。抗原分析则提示,QH06毒株和QH05、QH07毒株相似。高福表示,这三种相似的毒株对禽流感疫苗的研发很有价值。相比其他禽流感毒株,它们具有特殊性,而且分布面积可能很广。通过研究它们的特性,我国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新的疫苗,阻断禽流感在我国的“空中传播链”。(记者俞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