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这天,厚畛子乡阳光特别好。71岁的吴德成老人起了个大早。“今天‘希望医院’落成,我得赶早去看看。”吴德成说。
吴住在陕西省周至县厚畛子乡,多年来一直有腰腿痛的毛病,但家在山区,出门看病很不方便。“希望医院”的落成,给她治好疾病带来了希望。
“希望医院”,共青团工作新尝试
厚畛子,这个仅有3500人的小乡镇位于秦岭山区,群山环绕,每天只有一班车通往周至县城,要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近4个小时。
“山路沿途没有手机信号,要是碰上下雪,就下不了山。”专程赶到乡上看医院落成典礼的村民王国治说,“以前乡亲们看病,只能走几十里山路到乡上的卫生所,要是去县城,来回就得两天。”
医院院长史志勇已经在山区服务了19年,至今他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山时的感觉:“当时头都大了,这里的医疗环境太苦了。”他之前所在的乡卫生所,“4个人,几间房,只能简单地看看感冒、腹泻”,稍微有点儿大病,只能简单处理,然后送到县里,“还只能等班车的点儿”。
新建成的“希望医院”拥有面积的8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12个科室;两间病房能接受6人同时住院;医护人员11人,其中两人有中级职称。医疗服务能够辐射到周边800平方公里的群众。
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范兵代表卫生厅向“希望医院”捐赠洗胃机、心电图机、高压灭菌锅等医疗器械。西安市卫生局捐赠了10万元医疗设备购置款。
史志勇这天很高兴,他的目标是“让乡亲小病就地治,小手术就地做,大病及时诊断处理,同时服务乡亲搞好公共卫生”。
22岁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蒋霄鹤,这天一大早就穿上了白大褂,成为“希望医院”的第一个志愿医护人员。
团陕西省委副书记尉俊东、团西安市委书记李彬认为,“希望医院”的落成,拓宽了希望工程的工作领域,是共青团工作的新尝试。
而这一切都源于陕西团组织的一次爱心大救助。
195万共青团员的爱心救助
2006年7月13日,西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病房里,团陕西省委书记卫华将一枚团徽别在13岁的团员马依曼胸前,紧握着她的手说:“全省195万共青团员不会丢下你。”
13岁的花季少女马依曼是周至县四屯中学初一的学生,当年4月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马依曼的父母四处借债,但高昂的医疗费让这个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几近绝望。
病床上的马依曼绝望之中提笔给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写了一封求救信。袁纯清很快批示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和帮助,并捐款 1200元。
陕西省团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向全省团员青年发出了“用青春挽留生命——向马依曼同学捐款活动”的倡议。
团陕西省委的机关干部职工首先慷慨解囊,陕西青年干部学院、《少年月刊》杂志社等团内单位积极响应,西安、咸阳、延安、榆林、商洛、国资委等团组织迅速行动。
很短的时间内,省内各级团组织、企业及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募得资金43万元,为全力救治小依曼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当地涌动着浓浓的爱意,人们都在为小依曼祈祷和祝福。
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爱心使病床上的马依曼备感温暖,重新绽放笑容。
但不幸的是,由于最终没能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配型,虽然医疗部门以最强的技术力量全力抢救小依曼,仍然没有挽留住这个本该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
爱在延承中升华
小依曼走后,除去已经使用的医疗费用,还剩下30多万元救助款。
小依曼的家人说,依曼虽然走了,但是在她短暂人生的最后一刻,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关爱,让她心里很温暖,剩下的钱,应该用在更多和依曼一样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如何使用好30万元余款,团陕西省委书记卫华与团省委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后,有了初步的考虑。
2006年12月13日,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西安调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后指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保护农民的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让农民减少医疗支出,就是支持农民再生产;向农村卫生投入,既是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也是向农村经济建设投入。
团陕西省委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生活水平、医疗条件、交通等因素的制约,该省很多贫困山区青少年看病极为不便。在陕西“希望工程”工作实践中,为使困难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保护农民健康,团省委盟生了用30万元余款为贫困山区援建希望医院的想法。
随后,团陕西省委在充分征求捐款方、马依曼家人和团周至县委等多方意见后,最终决定用这笔余款在周至县厚畛子乡修建全省第一所“希望医院”,帮助更多青少年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作为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希望工程新项目,“周至县厚畛子乡希望医院”于2007年3月破土动工。
9个月后,团陕西省委书记卫华在为“希望医院”揭牌时,动情地说,2007年12月21日,这个日期的数字本身就昭示着一种轮回。今天,我们完成了小依曼感谢社会的心愿,更完成了众多爱心人士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的心愿。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把对小依曼的爱,转化为对厚畛子乡群众的爱,转化为对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的爱。”卫华说,希望医院是一种新的实践,虽然刚起步,但是至少,它让我们满怀希望。(张凯 本报记者 黄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