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高调吹响进军中国证券业的冲锋号。4月11日,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雷曼兄弟中国业务主席杨志中表示,雷曼正在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以组建一家证券合资公司。这是去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取消对组建合资证券公司禁令后最高调的反应。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著名国际投行登陆中国市场,一方面显示其弥补美国市场兵败损失的急迫,另一方面也势必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兵败美国,进军中国
2月29日,雷曼公布其第一财季季报,显示其每股收益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7%和59%,为2003年以来单季利润最小,其一季度净收入为35亿美元,同比下降31%。其中,资本市场净收入为17亿美元,同比下滑52%。而固定收益资本市场净收入大幅下滑88%,仅为262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该指标为22亿美元。
同期出台的高盛季报同样不容乐观,数据显示,这个美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一季度收益比去年同期下降53%。
这实际上是美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客观反映,但雷曼的运气似乎更差。3月17日,市场传出雷曼已经资金流动性不足,很有可能成为贝尔斯登之后第二个倒下的投行的消息,再加上评级被下调,种种因素致使当日雷曼股价下跌35%,最多甚至下挫48%。屋漏偏逢连阴雨,之后传出的丸红3.5亿诈骗门事件,更是加重了雷曼的市场负面人气。
兵败美国,但中国市场方面却蒸蒸日上。2007年,雷曼兄弟中国业务收入较去年增长了两倍,雷曼兄弟在中国的并购业务也名列各外资投行之首。另外,在海外业务上,凭借境外渠道以及技术上的优势,雷曼在中国工行56亿美元收购标准银行20%股权的交易以及中铝141亿美元收购力拓12%股份的交易中也捞足了油水。
“目前美国的经济形势不好,其金融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那些金融大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弥补美国市场的损失,越来越看重中国的发展机会。”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李雪飞博士分析说。
自证监会去年12月份取消了实施了两年的对组建新合资券商的禁令后,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贷集团已经同中国券商就组建合资公司签订了初步协议。摩根大通公司和德意志银行等其他外资投行也有意签订类似合资协议,但目前为止还未成功。
“包括雷曼要进军中国,这些都显示了国际金融公司大的战略,就是要大力加强在中国的投入,也显示了其对中国的业务期待。”李雪飞说。禁与解禁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在4年前就曾随着高盛进军中国的步伐被大量报道过。2003年,由时任高盛董事长的保尔森挂帅的专案小组在高盛内部成立,正式启动了高盛在中国建立合资证券公司的工作。2004年12月,合资证券公司高盛高华正式在中国成立。
其他大的投行不甘落后,接踵而至:2005年9月,瑞银入主北京证券;10月,传出摩根士丹利与山西证券、JP摩根与辽宁证券开始接头洽谈的消息。
但他们都没有高盛那样幸运,因为没过多久,中国证监会便收紧了外资进入的口子,通过《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限制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暂停外商投资证券业的缓冲期。这两年的缓冲期旨在给本地公司留出更多时间,为更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几年之后,保尔森已经摇身一变为美国的财政部长,也很具开拓性地与中国建立了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中国证券业,也反复在对话中呼吁中国开放证券市场,以使外资金融机构能够参与到中国的市场中。
2007年12月2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修改<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的决定》,取消禁令,逐步开放中国证券市场。
“12月禁令的放开,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果的落实。中美两国都要求对方开放市场,对话不断取得进展。包括QFII额度从100亿增加到300亿,这些都是战略对话的结果。”李雪飞说。
“但中国政府主导的是逐步的开放,逐步引入竞争,增加国内的竞争力。券商本身也应该是优胜劣汰,这对于国内竞争力强的券商来说,国外券商的到来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李雪飞分析道。三分天下
毫无疑问,开放必然意味着竞争的增加。中国的券商和证券市场是否已经准备好?中国的证券市场将走向何方?
据中信证券某中层管理人士透露:虽然目前还是中国本地券商占据优势,但是未来的中国证券市场很有可能将呈现银行系、本土优质券商系、外资系三分天下的局面。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主力还是国内的优质券商,其中以中信为龙头代表。无论是中金还是高盛,或是本土的银行系券商,目前无论是盈利上还是规模上都与中信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合资或国外券商相比,中资券商的优势是人力成本低,比如中信的基层员工的年薪在12万元左右,而国外的工资水平是十几万美元,到了高层更是高达几千万美元。另外,中资对国内市场还是比外资熟悉。在低端的经济业务上,也具有外资无法超越的优势。
银行系方面,工行、建行的证券业务还不成体系,因为它们进入市场比较晚,也只是通过收购一些小公司来运作,在人才的积累上还有很大的缺陷。银行系的优势是网点多,销售渠道强。
外资系也就是合资券商,最具代表性的是中金,它是摩根与建行的合资券商,当然还包括高盛高华。合资的公司总体上说,研究水平高,他们的模型、理论的积累都比国内券商深厚得多,技术上强,所以在拿大项目上非常有竞争力。
另外,在境外发行上,这类合资公司的优势在于它们的境外资源,通过境外发行,这些合资公司同时积累了中国大企业的人脉资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与本土公司相比的不足。
在投行业务上,合资公司通常采用本土化战略,聘请一些有深厚资源的中国人,来为其拿项目。所以这样的高端人士和具备深厚关系的能人,发展得也很快。
2007年,各大券商投行成交份额比较,中金排名第一,中信第二,瑞银第三。也就是说,前三名里有两个是合资的券商。
所以,从境内的业务上说,进一步开放证券市场,无疑将对中国证券商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