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间的工作调动已经是现代人的家常便饭,但社保不能随之转移,已经成为人才流动的一大制约因素。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我们已经制定了时间表,要在2008年、2009年,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全国各省都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这样,养老保险关系在本省内的人员流动、关系的接续和转移就可以实现了,就可以在本省内实现‘一卡通’。”
社保转移难在哪里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位负责人说,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仍然以市、县级统筹为主,当劳动者在跨省、跨区域就业时,其养老保险关系要进行转移接续比较困难。“现在准备去异地工作的,可以先把自己的社保保留在原参保地,等到相关政策调整之后再进行转移。”他说。
按照现行的社保制度,必须累计缴费15年,退休后才能拿到养老金,而且社保异地不能转移接续。但是由于现代工作流动性较大,很多人在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之后,极有可能离开原来的城市,因而无法在同一座城市累计缴纳社保费满15年,为此,无奈之下,许多人只好保留着多个社保账户,也有人毅然选择退保套现。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负责人说,在当前的社保管理制度下,个人缴纳的社保资金大致占工资的8%,这部分都进入个人账户;而单位为个人缴纳的、大致占工资20%的资金,绝大部分被划进了社保统筹账户。按照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转移办法,转保只要求转个人账户的部分,这样的话,接收个人账户,转入地实际上是吃亏的,因为转入地将承担加上社保统筹账户计算出来的退休金,但又没有收到这部分资金,许多地方都不愿意接收。
中山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申曙光对本报解释说,参保人员因异地就业而转移社保或者退保时,目前政府辖下的社保托管部门只退还或者转移个人账户部分的保费,对单位缴交的部分则进行了截留,个人只能拿到自己缴纳的部分保费。
申曙光说:“单位替雇员缴纳的保费划在统筹账户中,但这部分保费属于参保者的财产范畴。当雇员到异地就业,这部分资金受到地方社保托管机构的截留,实质上是对个人财产权的侵犯。”
据统计,深圳去年共有493.9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与此同时,退保人数高达83万人,成功转保人数只有9672人,也就是说,深圳每10000个参保人中就有1680个人退保,而每10000个参保人中成功转保的只有19人,比例仅为退保人数的1%。根据现行政策,单位替雇员缴纳的部分只能留在原地,这意味着一年里退保人就把8亿多元贡献给了地方社保。
东莞去年一年也有超过60万人次办理了退保手续,最多时一天退保现金流达30多万元。
社保基金利益的博弈
申曙光对理财周报记者说,之所以到现在还只能做到地级统筹,主要就是因为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参保单位所在地区社保费征缴所依据的社会平均工资不一,无论是缴费还是后续待遇,标准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社保转移就受到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牵制。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负责人说,广东地区的平均工资高,社保、医保缴费的绝对额度大,相比之下,贫困地区的工资低,保费又缴得少。如果贫困地区的参保人员转到广州后,就直接承认他们过去的参保年限,并且按照广东的标准给他们发放社保,广州的资金就会出现缺口。
田成平表示,要解决流动人口续保和老有所养问题,首先要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比如首先要实行省级统筹,不能再由各市、县各自进行统筹。两年后在全国各省首先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这样,养老保险关系在本省内的人员流动、关系的接续和转移就可以实现了。
全国联保的困境
田成平表示,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亟待实现养老保险由省级统筹上升到全国统筹,才能完全解决问题。
“目前正在尝试做省级统筹,要做到全国联保,难度更大。”申曙光说。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负责人说,目前社保是以省为单位缴纳的,由于各个省的情况不同,制定的政策也不一样,这种政策受到地域性的限制,跨省的人员是享受不到的。
他还表示,技术问题也是全国联保面临的问题之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虽然有统一的核心平台,但各省的数据都由各省的系统进行管理,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想达到联网是一项很巨大的工程。
3月3号,深圳在全国首发“一卡多用”和“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并决定3年内将参保人持有的深圳市劳动保障卡或深圳市职工社会保险证全部过渡为社会保障卡,将来全国社会保险联网以后,社会保障卡可以实现全国通用。
田成平表示,实现养老保险省级乃至全国统筹,从技术和操作层面已经有了试验实践,具备了向面上推广的条件和契机。在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中国要实现跨省市人员流动的养老保险和其他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的办法。关于这个办法,现在劳动社会保障部正在进行调研,估计在今年内这个办法就可能成熟出台。在出台了养老保险、其他保险关系跨省市转移接续办法之后,再加上全国养老保险信息网的建设,就有条件在全国实行社会保险卡的“一卡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