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鹏飞简介

发布时间:2007-07-06 15:17:30  |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振红
关键词:倪鹏飞

城市发展需要有“根植性”

最近出炉的《城市竞争力报告》所涉及到的地级市有280多个。这其中,让倪鹏飞印象最深的是浙江和广东的城市。“城市飞速发展,尤其是当地产业集群的迅速聚合。”倪鹏飞感慨。

“特别是广东的东莞,那是一个在农田中盖五星级宾馆、盖摩天大楼的城市。”倪鹏飞认为,这种城市表象反映出的是城市经济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同时香港等地的产业在以惊人的速度向东莞这样的城市转移。

但是作为研究者,倪鹏飞更多看到的,是这种繁荣背后的隐忧——缺乏根植性。“尤其是当生产成本上升时,这些蜂拥而至的资本就会随时溜走。”而他开出的“药方”是:发展与当地资源、当地属性相匹配的、相融合的本土企业;不断完善技术升级,而非简单的加工性的“世界工厂”。

每次去到一个城市做演讲,倪鹏飞都会自发地提前数天到达,“尽可能多地收集一些当地的资料”。现在,他通常是利用上半年的时间到外地做报告、做实地调查,而从8月开始一直到次年二三月,则“猫”在北京准备、撰写报告。

一个20份《报告》的愿望

回忆第一次《城市竞争力报告》的面世,期间的8个月让倪鹏飞记忆最深刻的是报告的冲刺阶段。“每天大概只睡2个小时”,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个月。这也让倪鹏飞的身体受到很大打击。2003年3月报告定稿时,正好赶上了非典,倪鹏飞却因此得了一个意外的“假期”。

整个报告的出炉大体有如下阶段:确立理论框架、建立指标体系、制作调查问卷、发放问卷、督促调查、数据处理和计量、分析和结论、撰写报告。其中操作最辛苦的是督促调查阶段。第一次进行各地调查的特约研究人员,多数都是在网上找到、然后直接就打电话联系的。“这些工作全部是公益的。”倪鹏飞介绍说。这些特约研究员大多数是经济学院、管理学院院长等。

“当得知调查很琐碎、工作量很大时,不少特约研究员都有了退出的念头。”倪鹏飞回忆。一份问卷有100多个问题,每个人要完成300多份问卷,而且抽取的样本要来自不同企业的不同人。庆幸的是,这只是一个小插曲,调查问卷最终顺利收集上来。

从2003年到现在,虽然一直都是在经费拮据中操作报告,但是倪鹏飞和他的同事们却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于社会来说,报告起到了很好的反响,某种程度上能够为宏观决策者提供一些决策的参考。”倪鹏飞说。其次是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这在报告的指标设计和主题选择上都有体现,比如3年主题分别是城市营销、城市定位和产业集群。微观到企业、甚至到普通的购房者个体,倪鹏飞认为报告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惟独对于研究者个体,这种收获更多是形式上的。“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而且,我们的研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倪鹏飞说。

他有一个愿望:在退休之前,每年出一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共20份。“仅谈对个人或小集体的影响力,也许有一二份《报告》就足够了;但是对这个研究领域来说,要有一个时间段才能看出城市发展的轨迹。”倪鹏飞感慨,自己和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同事是“幸运”的,“我们正好赶上了中国城市加速发展的20年”。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