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于轼完全有资格获诺贝尔奖
茅于轼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近年做了很多职业经济学家不会去做的事情:在山西农村推行小额贷款实验,在北京为进城农村青年创办保姆培训学校。他任所长的天则经济研究所是推动中国制度变革的重要民间力量。
茅先生出生于1929年,今年已经77岁了,他的父亲小有名气,是铁道机械专家茅以新,而他的伯父则大有名气,是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先生的第一份工作是火车司机,后来在46岁时开始学习经济学,最终成为全国闻名、著作等身的经济学家,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初,茅于轼申请调入社科院数量技术经济所,但遭到拒绝,因为他不是学经济出身的。1985年,他终于被调到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主攻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他认为,在社科院美国所的10年是自己进步很大的10年,命运就是如此这般捉弄人。
1993年,茅于轼从社科院退休,创办了天则经济研究所。同年5月,茅于轼的夫人赵燕玲向“希望工程”捐款200元。3个月后,老俩口收到了山西临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一个孩子的来信。经济学家从这封信的背后看到经济问题:当地农民在上学、治病、发展生产方面面临相当大的资金缺口。于是茅于轼决定以这个黄河畔的小山村为试点,开始向农民提供小额资金贷款,而这个创举与尤努斯的做为别无二样,差别只在于尤努斯的运作模式是正规的银行,而我们茅老先生“经营”的只能是一个扶贫基金,因为我们不允许私人开办银行。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扶贫基金,却被某些当地人民银行指责为非法集资,他们下达通知,要取消这个扶贫基金。
虽然遇到政策上的阻碍,但茅于轼说现在基金仍然存在,并且想把它扩大。"改革20多年,就是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不合理的地方就要不断地突破它,没有这种精神,中国的改革就不可能成功!"茅于轼非常坚信这一点。
在山西临县龙水头村扶贫基金的执行过程中,茅于轼意识到:仅有小额贷款不能完全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很多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太差,不适于人类居住。根本的办法是让他们到城市来。而中国的家政服务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城里人不愿意做,所以比较适合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来填补空缺。因此茅老先生认为可以创办一个家政服务类的学校,通过培训让那些生活拮据的农民开创新的温饱路,原本校址都选好了,但当地主管部门不批。后来他们不得不把学校的地址选在了北京的郊区,茅于轼做为投资最多的股东,本来法人代表应由他来担任,可北京有关部门的规定是,法人必须有北京户口,年龄不超过70岁,虽然茅于轼有北京户口,但他年龄已超过70,于是茅于轼不能成为这所学校的法人。茅于轼认为这种规定极其不合理,它阻碍一个企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事。当年桑德斯上校在六十五岁时创办了肯德基,幸亏他老人家出生在美国,如果出生在中国,或许我们今天就看不见那个笑容可掬的老人头了,倒不是年龄问题,因为他没有华盛顿户口!
2005年4、5月间的中国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活动,我当时去了一趟北京的中关村,的确看到所有的日货都下架了,不过只要我一问,卖主就会说:“你要什么日本货,我去库里拿,很快的!”后来茅于轼在一次演讲中说了一句“抵制日货是很愚蠢的办法”,而此语还入选了“2005年中国十大‘砖’家经典语录”,不过在论坛中,很多网友认为茅老先生的话很实际也很中肯,这其中包括我。
尤努斯博士的银行的贷还待率为99.02%,茅老先生的扶贫基金的偿还率也大抵如此,国内还有一个叫张维迎的著名经济学家曾自问自答道:“为什么这个世界总是资本在支配劳动而不是劳动在支配资本?这是因为富人总比穷人讲信用。”其实有时,穷人也挺讲信用的,他们至少没给尤博士的银行和茅先生的基金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