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口浪尖高尚全: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生于1929年的高尚全,今年79岁。这个年龄在中国主流经济学家里面,不算小,也不算大。他上面那一代的老经济学家杜润生、于光远都超过90岁了,虽是大音稀声,但也都老骥伏枥,做着别人无法替代的还原历史的工作。二人对近几年经济学界刮起的阵阵“旋风”颇有些不屑。
与高尚全同辈的经济学家中仍在世的,童大林今年88岁,马洪87岁,这两位因长期患病,行动不便,社会活动、学术活动都已淡出。稍小一点儿的刘国光83岁,黄达82岁,王珏81岁,杨启先80岁,吴敬琏、厉以宁同庚,都是77岁。
高尚全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外国教会学校,是旧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个已经消失的大学与中国许多不同凡响的名字联在一起。荣毅仁、邹韬奋、宋子文、刘鸿生、周诒春、顾维钧、林语堂、丁光训、范敬宜、董乐山都从这里走出来。
大学毕业后,高尚全一直在一机部等部委机关从事政策研究。这种研究必须务实,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经济部门工作,高洞悉到计划体制的严重弊端。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开始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呼吁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僵硬的计划经济。50多年来,高尚全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说他这一辈子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改革。
刘国光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经济系。新中国成立后,刘国光又被派到莫斯科经济学院专攻国民计划经济学,此后进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80年代初虽有一段短暂的兼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经历,但他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社科院工作。
2005年以来,刘国光发表了一系列质疑市场化改革的文章,他在《中国青年报》撰文称,市场解决不了经济总量平衡问题。这个观点不仅与理论界有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共识截然相反,而且也与刘本人1980年代以来的一贯主张自相矛盾。恰好就在2005年,刘国光获得“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这个奖项实际是奖励经济学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高尚全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自然,刘国光的言论令高大出意外。
细究起来,刘和高还算是同乡。刘的老家南京,高出生在嘉定,而嘉定历史上属于江苏的一个县,直到1958年才划归上海。在这场不可避免的碰撞中,高尚全始终处于守势。在他2005年10月发表《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中国改革》一文之后,几乎成了网络世界的众矢之的。高温文尔雅,有绅士风度。近80岁的高龄,在网络上背负那么多骂名,他当初做梦也想不到。
如果要说势均力敌的争论,倒是发生在刘国光和刘吉之间。“二刘”同为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但现在观点对立。在一份内部刊物上,双方的用语都动了肝火。刘国光说要“清理经济学教学科研的领导队伍”、“试看今日域内,究竟谁家天下?”,而刘吉反击说,“有的人一辈子就知道打棍子”。
当有人批评主流经济学家祸国殃民的时候,殊不知,主流经济学阵营已出现了明显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