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度”控温线能否守住?

发布时间:2018-10-19 11:07:09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张倩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IPCC,控温线,巴黎协定

      ◆本报记者张倩

能否守住“1.5度”控温线,近日一度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在一些科学家看来,这条控温线对今后数十年的地球生态系统甚至部分地区的人们来说可谓“生死攸关”。

10月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48次全会发布《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框架下,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升高1.5℃的影响及相应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特别报告》(以下简称“IPCC 1.5℃特别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经升高了1℃,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最快的话,12年后就会升温1.5℃,这个时刻最晚也会在2052年来临。届时影响的不只是北极,还有珊瑚、渔业、粮食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这样的结论一出,引起国内外政府机构、组织和私营部门等的广泛关注。

“不能只盯着气候变化,不能把眼界局限于气候变化来谈气候变化的问题,一定要强调可持续发展、公平、减贫。”

 怎么看这份特别报告?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长时间的报告编写,我从来没有感到如此疲惫过”,当被问及报告编写过程时,IPCC 1.5℃特别报告中国作者之一姜克隽这样形容道。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IPCC 1.5℃特别报告出炉了,它明确指出了一条整体路径:实现1.5℃目标要求全世界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个目标,时间非常短暂,这就要求转型速度加快,因此,如何应对如此快速的转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目前,在技术可行性方面,我倒不是特别担心。但是,快速的转型和变化会带来众多社会影响,比如失业、传统产业的转型等衍生问题,就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姜克隽说。

这是一份历经两年多时间“打磨”的报告。时间拨回至2015 年 12 月,《巴黎协定》刚刚问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21 次缔约方大会邀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18年就较工业化前水平全球升温1.5℃的影响与有关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提交一份特别报告。如今,临近3个年头,报告如期而至。

这也是一份客观平衡的报告。IPCC组织来自 40 个国家的 91 位作者和评审编辑撰写完成了这份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报告吸收133 位供稿作者的公开文稿,引用参考文献超过 6000 份,共计收录42001 条专家和政府评审意见。总体来看,报告体现了较为广泛的参与性和政策代表性。但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全球升温1.5℃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待进一步论证,报告部分内容可信度值得商榷。

在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陈迎看来,“这份报告符合IPCC的职责和宗旨——不直接给出政策药方,只是提供与政策相关的科学信息。相比于2℃升温,升温1.5℃的不利影响肯定是小了,这很好理解。但同时,实现目标的难度大大增强了。要实现这一目标,除理论上的可行性,技术与经济的可行性、社会的接受程度都需要纳入到考虑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报告在题目上就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和减贫’,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盯着气候变化,不能把眼界局限于气候变化来谈气候变化的问题,一定要强调可持续发展、公平、减贫。因为如今的我们,距离真正能够实现1.5℃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升温2℃的情况下,北极夏天完全无冰的情况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而在升温1.5℃时,这一风险降低到每百年一次。”

1  2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