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城市排水设施调查 告别“看海”未来可期

发布时间: 2015-08-10 10:18:09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马丽娅 尹星云 等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看海 雨水集蓄利用 内窥检测 排水管线 排水规划 排水标准 排水设施

工人在进行下穿隧道水泵检修。人民网 陈曦 摄

  工人在进行下穿隧道水泵检修。人民网 陈曦 摄

人民网北京8月10日电(记者马丽娅、尹星云、姚媛、郭婷婷、李如胜、匡滢、陈曦 实习生万韵)8月7日晚高峰期间,北京突降暴雨,造成多处积水和泡车。据北京市防汛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8时,全市泡车共计69辆。近年来,“逢雨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据住建部对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内涝。“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7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

目前正值汛期,各大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改造情况如何?今年防汛工作如何开展?城市的“良心”经受住考验了吗?近日,人民网记者分赴北京、南京、武汉、长沙、成都等城市进行了调查。

排水管线改造仍在进行时 部分城市处于阵痛期

今年4月6日到7日,长沙普降暴雨,位于长沙县京珠高速公路下面的东升路又成“泽国”。“最深处已没及大腿,根本没法走。”附近居民对于那次大雨积水仍心有余悸。

记者了解到,长沙目前使用的排水系统是在20世纪2、30年代建成的排水系统的基础上扩建而来的,近百年前的长沙疏浚系统“八大公沟”中一些重要“支脉”现在还在“服役”。像东升路这样的积水堵点,仅长沙市就有65个。

“重建不太可能,网管都埋在地下,只能把新道路、新片区的排水规划做好,扩大管网、规划排水去向以及增加泄水孔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长沙市水务局水污染处理处科长谭觉说,经过4月份那次大的渍水,长沙市水务部门全力改造,目前东升路新建了3米的明沟,排水管道已扩宽到1.8米,将积水排向河流。

7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武汉汉口红庙立交下,由于道路周边施工,大量积水渍在路上,两辆小轿车在水中趟行,不幸被淹。其他车辆见此情形,纷纷掉头。

当日,武汉自西向东遭遇2场强降雨,由于降雨急、汇水面积大、抽排能力不足,强降雨武汉城区出现多处渍水。据报道,截至当日下午5时,武汉市交警共救出因滞水抛锚小车64台,其中民警推车11台,牵引53台。

早在两年前,该市就喊出了“让武汉告别看海”的口号,但直到现在,每逢大暴雨,武汉还是会到处淹水。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武汉市政府提出了排涝、治污、供水“三水”两年决战计划,但目前,很多管网还在建设期,尚未完工。“我们正在加强管网建设速度。现在还是武汉管网建设的阵痛期,等所有管网都建成后,这种到处渍水的情况将会有所好转。”

7月23日,北京左安门环形立交桥下,北京市排水集团的工作人员正在巡视排水设施情况。左安门桥是一座下凹式立交桥,雨天更易形成积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排水集团在该桥东北角设置了一座雨水泵站,用来抽排桥下的积水。

像这样在下凹式立交桥旁设置的雨水泵站,北京市中心城区有75座。为了有效增强这些雨水泵站防汛排水能,2013年以来,北京市排水集团对这些泵站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工程,同时通过建设调蓄设施加强雨水集蓄利用。

数字化手段、应急演练……各地多种方式备战汛期

“南京鼓楼区有2万多个雨水窨井,我们的职责是确保每个窨井下面的排水管畅通。”身着黄色制服的徐桂枝正撑着3米长的清捞勺清淤。徐桂枝是市政设施日常维护人员,每到汛期,她就格外忙碌,一旦下雨,更是24小时待命。在南京,像徐桂枝这样的排水系统养护工作者有3000多人。

今年的备汛工作,由南京市住建、城管等部门牵头组织,各区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重点积淹水点的管网改造,提高雨水收集能力。

据南京市防汛办孙红环科长介绍,2013年他们启动使用了南京市城区防汛遥测指挥系统,该系统具有实时监测和预警的双重功能,相当于有了“千里眼”,“对于信息的掌握、指挥调度的便捷性、险情的快速处理等方面有明显成效。”

此外,南京市级排水检测单位拥有管道内窥检测机器人3台,每套价值70万元。用它检测管道,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检测模式,不仅安全、便捷,也会留下大量影像资料,及时发现并记录污水管道内壁的各类问题。

6月24日,南京市进入降水相对集中的梅雨期。入梅后首场暴雨25日袭击南京,市区部分淹水严重地区水深超过70厘米。孙红环说,虽然南京6月降雨量刷新历史当月降雨量最大值441毫米的纪录,市区绝大部分地区并未出现严重内涝,城市各方面运转总体较为正常。

8月3日下午,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了永定河流域防汛综合演练,重点检验应对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全市近2万人次参加各类防汛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了应对强降雨和突发险情的处置能力和群众防洪避险意识。

截至7月27日8时,北京市气象部门发布全市性气象灾害预警38次。其中7月17日房山、门头沟区首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市防汛办启动Ⅲ级响应1次、Ⅳ级响应7次。7月16-17日暴雨,全市各级防汛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响应,全市共出动备勤人员5万余人次,出动车辆1000余台次,有效处置了道路积水、塌陷、地质灾害、房屋漏雨、树木倒伏等险情。房山、门头沟、海淀、丰台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1662人。

兴建蓄水池、打造海绵城市…… 全面解决城市内涝未来可期

今年1月,国家财政部、水利部、住建部联合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4月,南宁、武汉等16个城市通过层层筛选被列入国家级试点名单。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7月7日,武汉市公布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未来3年,武汉拟投资107亿元,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改造。

按照计划,到2017年末,武汉市七成以上的雨水要能回收利用;地表水达到四类标准;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水面保持率100%,生态护坡达到50%,形成完整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体系。

据成都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负责人介绍,2013年11月,成都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成都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14年初,成都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5年5月,成都修订并发布了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

根据该规划,运用雨水排水模拟仿真系统,在成都中心城区“锁定”了极端气候条件下的22个易淹区、51个易淹点,并为其“量身定做”改造方案,成都有望在10年内解决城市内涝。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已在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建起了34个调蓄设施,蓄水能力达14万立方米。根据改造计划,全市最终将修建61个调蓄池,蓄水能力将达到21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陶然亭湖的蓄水量,排水标准将从3年一遇提高至10年一遇。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