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补上职业规划这一课
新华网济南4月27日电(记者郭倩、张晓晶)记者日前走访山东部分高校发现,职业规划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学生大多反映无法从学校获得这方面的有效指导和帮助。专家建议,高校应重视与社会的接轨,帮助学生理性地进行职业规划。
山东大学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中涉及了 一些职业规划问题,但讲得比较宏观,具体操作起来,还得靠自己琢磨。
在河南一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读大四的杨军前不久花近100元钱在网上做了职场规划测试。他说,身边的同学求职时都“海投”简历,他虽然认为走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但是学校对职业规划不太重视,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很多大学生由于不了解自身特点,学校又缺乏职业规划指导,求职就业十分盲目。在山东一所大学读电气工程专业的梁栋说,他为了以后毕业求职容易些,在大学期间做了很多努力,先后报了双学位课程和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考试,但都因为感觉不适合自己就半途而废了。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鹿立介绍说,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职业生涯的设计,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早就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在北美一些高校,市场营销、经济学等课程被作为公共课在三四年级开设,使即将毕业的学生多少了解一些市场经济的规律,对就业市场也有了更真实的认识。她建议高校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同时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安排一些与现实接轨的实用课程。
鹿立说:“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用人单位需求量很大,大学毕业生远远达不到过剩的程度。每个大学生都是人才,关键是要找对地方,做到人尽其才。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
也有专家认为,在校学生的发展目标有其局限性,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调整。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但不能包办一切。
大学生职业规划应该及早进行
新华网济南4月27日电(记者张晓晶、郭倩)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找工作像“大海捞针”,就业后又骑驴找马,这是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的情况。专家认为,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应引起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重视。
山东人才网首席职业规划师王志勇指出,由于没有理性的职业规划,有的大学生把找 工作看作概率事件,在求职时“海投”简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找工作讲求的是成功率,而不是中标几率。
王志勇说,尽管就业压力大已成为不争事实,许多大学生读书期间却不以为意,抱着“到时再说”的心理,结果延误了进行职业规划的时机。他认为,大学生应该正确看待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与终生事业的关系,尽早开始为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他介绍说,在美国,中学在孩子们上高中时就要请专家给他们做职业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职业兴趣并没有定型,但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其暴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
相比之下,我国高中生在对个人兴趣爱好还懵懵懂懂时就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时,即使父母和考生本人考虑自身兴趣和能力倾向,其判断往往也缺乏专业性。一贯对职业规划的忽视,将可能导致大学所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工作和长远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化,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是社会人才培养的浪费。
王志勇说,引导年轻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社会专业机构共同努力,企业也应该积极帮助新员工设计职业生涯,使其尽快认同企业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