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这是近日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发布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中的一组数据,调查对 象包括24所北京地区高校的3366名老师和16591名学生。
为什么会有半数以上的大学教师有这样的感受?是什么催生了大学生的厌学情绪?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
休闲娱乐大量挤占学习时间
“我现在一看到书本就很烦,越烦就越不想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每次玩儿游戏时,我也在警告自己,该看书学习了,可是一想到游戏中的快乐,我就又管不住自己了。”大二学生王宇(化名)无奈地说。
王宇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2005年的高考,让他成了全乡人的骄傲。来北京上学,是多少外省孩子的梦想,何况王宇的家是在西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刚入学时,王宇觉得大城市太好了,到处是高楼大厦、现代化的设备,校园生活也特别有意思,各种讲座、社团、娱乐活动,比高中时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不知好多少倍。但入校不久,他就逐渐感到诸多不适应:说话带口音被城里人嘲笑,城里孩子常去看演唱会他却一次都没去过,麦当劳、肯德基在他家乡根本就没有,更别提K歌、泡吧了。加上大学课程和中学很不一样,很多地方都需要创造性思考,这一点他也远比不上城里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让我自卑,我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农村,于是我决定改变,让自己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开学没多久,王宇周围的同学都配上了电脑,而他只能去学校的机房上网,来回跑很麻烦,而且感觉“很没有面子”。大一下学期,他以学习为由,向父母要了4000元,买了台电脑。
电脑的出现,让这个以前很少接触网络的男孩体验到了无比的乐趣和刺激,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痛苦的时候,网络世界就成了他发泄和寻找慰藉的心灵港湾,除此之外,他也开始模仿其他同学追赶时髦、追求女生,隔三差五打着学习的幌子向父母要钱,衣服开始换成了名牌,时不时地邀女生出去玩儿……慢慢地,原本那个一心向学的农家子弟迷失了方向,大一期末考试,他居然挂了4科。“老师把成绩通知了我父母,妈妈在电话里哭了。”
一次上网时,王宇在一名网友的博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全社会都在娱乐,难道我们还不赶快跟上吗?”读罢,王宇有种恍然若失的感觉:“我周围的好多同学都说,趁着年轻不玩儿不消费,以后会后悔的。可每每想到自己现在的状态,我就感到更加后悔。”
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对找工作没有帮助
此次调查发现,有1/3以上(35.9%)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学非所好,难道都是专业不好吗?
“我的专业应该算是热门的,但学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21岁的李岩(化名)是北京某高校经济学专业大四学生。填报志愿时,他本来想报华中科技大学的土木工程,而他的成绩也可以上北京的一所名牌高校,但该校在当地只招经济学和国贸两个专业。父母觉得从找工作的角度,这既是名牌高校、又是热门专业,将来就业可选择的面比较大,便让他选报了这所学校的经济学专业。
大学头两年,李岩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后来他的兴趣渐渐转移到计算机软硬件上去了,专业课在他眼里渐渐变得索然无味。
每周,他都会抽出一两天时间去中关村逛逛,淘些电脑配件自己回来研究,毕业前,他花在电脑方面的资金加起来差不多有3万元。后来,他还找了一家IT网站的兼职编辑工作,每周大概写十来篇简单的测评和行业信息的稿子,月收入1500元。
李岩告诉记者,大三和大四两年,只要老师不点名的课,他差不多都逃了。作业有70%都是抄同学的。反正考试前,老师一般会画重点,到时候把同学的笔记恶补一下,一般都能过。挂科的几门,都是因为平时去得太少,考勤分被扣得太多才没过。
有一次,早上有两节“世界经济”课,因为上次老师点名时李岩不在已经挨批了,所以这次他不得不早早起床去听课。到教室后,老师开始点名,一边点一边说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点完名10多分钟就过去了。紧接着,老师开始在黑板上写板书。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纷纷拿出英语书和报纸、杂志看起来。老师回过头,发现同学都在干其他事情,生气地说:“把别的书都收起来,上课就要认真听讲!”这时,他身边一个同学小声嘀咕道:“讲都没讲,有什么好听的,都是书上的,还不如早点勾重点。”
“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对找工作又没帮助。”李岩现在已经跟一家电脑方面的杂志社签约了。他回想起来,虽然后来自己的专业课成绩在班上有些靠后,老师对他的好学生印象也荡然无存,但他并不感觉特别后悔,“可能大家走的路跟我不一样的吧,很多人都想拿高分以后考研出国,可是考研出国之后,还不是工作更难找。”
“我没遇到过真正不爱学习的学生”
此次调查发现,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休闲娱乐时间大量挤占学习时间、考试挂科等厌学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大学生中,认为自己“本学期出勤率在90%以上”的只有76.3%。21.8%的大学生有1~2门课不及格,有3~5门不及格的占4.8%,还有2.3%的学生有5门以上不及格。
“社会上有很多声音总在批评大学生这不好那不好,却并没有意识到社会本身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北京某重点院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他从1985年开始在高校任教。那个年代的学生身上,还普遍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但现在整个社会日趋功利化、物质化,不少学生觉得怎么能快些挣钱才是最重要的。一些偏理论和研究性的学科,学生因为感觉学完后对增加就业技能没有直接帮助,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可选择的娱乐方式也变化很大。”这位老师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校园内仅有的娱乐活动就是一周看一两次电影、打打球、参加舞会、外语角等活动。但现在,上网聊天玩儿游戏、唱卡拉OK、观看文艺演出……选择要比以前多得多。“外界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学校每年都有因玩儿游戏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劝退的学生,甚至还包括某些地区的高考状元。”
市属高校的学生厌学问题更严重。这位老师分析说,除了生源质量和教学管理问题以外,很多市属高校的学生,因为大都来自院校所在地的城市,家里在当地有很多社会关系,一般只要能熬到毕业混张文凭,就能靠关系找份不错的工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混日子”的心态比较普遍。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很强的求知欲,我没遇到过真正不爱学习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石中英认为,厌学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消极”状态。事实上,现在的学生比以前学的东西要多得多,他们接触的社会信息比较多,很容易接受和吸收新事物,这也是一种学习,相应的娱乐活动多了也是正常现象。
石中英表示,老师在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上应该起到主要的作用。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任课老师平时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动态,让他们的心理诉求能够找到倾诉对象,并且帮助他们做好学习目标的规划。 (记者 谢洋 实习生 姚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