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中国经济,今年以来增势依然强劲。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中也一度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2006年内中央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央行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包括两次加息、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发行定向票据。
关键词:调控、加息
关注程度:政府:★★★★★
民众:★★★★☆
宏观影响度:★★★★☆
[点评]:
系列措施之一:4月27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自2004年10月份加息以来首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8月18日,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系列措施之二:分别从7月5日、8月15日和1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系列措施之三:5月16日、6月14日、7月13日和12月12日,央行共发行了4次定向票据,规模分别为1000亿元、1000亿元、500亿元和1200亿元。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而且为投资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撑。央行确定的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的目标,一季度就完成过半,前五月完成逾七成,前三季度达到2.76万亿元,银行资金追逐投资,投资与信贷出现“双高位”。
为抑制投资和信贷的过快增长,从利率到存款准备金率再到定向票据,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组合运用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信贷进行适时调控,采用市场手段为经济降温。央行三度累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5个百分点,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4500多亿元,有助减缓和削弱商业银行的放款冲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两次加息旨在回收流动性的同时,加大对资金需求方的调节,提高全社会的资本成本,利用利率杠杆抑制投资和信贷需求的扩张。然而此举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内需的扩大。四次发行定向票据总额达3500亿元,“锁定”了数以千亿元计的银行资金。借助定向票据,央行信贷调控更为“精准”,定向票据对商业银行的威慑作用更大。市场认为这一手段具有明显的惩罚性质,被视为央行对信贷超速增长机构的警告。
数据显示,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从11月的信贷数据来看,11月份当月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1935亿元,同比少增315亿元,这是连续第三个月同比少增。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7月份开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了自4月份以来逐月攀升的势头,月度增幅由6月当月的33.7%,逐月明显回落,前10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8%,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5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
在一年内,两度加息、三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期间还夹杂着似乎永不停歇的公开市场操作与窗口指导,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如此频密地出招在央行的历史上恐怕并不多见。因此,对来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调控举措的猜想也成为目前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
就央行年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定向票据看来,降低了近期加息的可能性,预计07年央行宏观调控可能会双管齐下:一边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投资和信贷的过快增长;一边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手段,压低货币市场利率,抑制境外“热钱”的流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然而,在中国经济当前的状况下,推动经济偏热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指望加息之类的货币政策,来“毕其功于一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加之货币政策的频繁出招,恐怕会伤及无辜。宏观调控需要打“组合拳”同步调控,在货币政策之外,需要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