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新蓝图 —— 评我国首部《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发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本报评论员
经过长时间的前期研究和反复论证,我国第一部《全国地质勘查规划》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准,正式发布实施。这是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后,我国地质界的又一件大事。她的出台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此,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有了新蓝图。
编制和实施《全国地质勘查规划》,明确地质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统筹安排地质勘查工作布局和结构调整,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重大举措,对于切实加强地质工作,不断增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矿产资源是稀缺的、可耗竭的自然资源,是工业的血液和粮食。我国90%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矿产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贸易大国。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先行和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实施,在《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的前期编制和指导下,我国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地质勘查捷报频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近五年来,尽管开采强度不断加大,但石油、天然气、煤炭保有储量仍然分别增长了17.3%、54%和17.4%,铁、铜、铅、锌、铝等重要矿产保有储量也有所增加。去年5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次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印度之后,第四个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由于缺乏对地质工作结构和布局安排的统筹协调,地质工作项目重复安排,效率不高。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日益严峻,资源瓶颈问题突出,可供开发的后备基地严重不足,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总体较低,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地质灾害预警能力有限,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水平不高,现有的地质勘查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我国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目前,我国石油进口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铁矿进口位居世界第一,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努力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地质勘查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的形势迫切需要通过统筹规划,明确地质勘查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正确引导地质勘查工作布局和结构调整,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资源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中央与地方政府地质勘查工作,统筹境内外矿产资源勘查,充分发挥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为此,早在上世纪末,许多地质老前辈和业内人士就大力呼吁做好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国务院领导同志也曾就此多次作出指示。
经过长达几年的酝酿,倾注了国务院领导、国土资源部门以及各行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量心血,这部《规划》终于诞生。《规划》以《决定》提出的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质勘查工作的目标任务为基本定位,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定》为指导,根据地质勘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目标、工作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的实施必将引领着我国地质勘查事业围绕“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工作思路,走向科学光明的前景。
作为全国地质勘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地质勘查活动的重要依据,是部署安排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加强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指导地质勘查基金工作部署,引导和拉动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进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以及指导探矿权设置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省级和行业地勘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将通过年度计划、重要专项、政策措施等予以落实。但是,确保《规划》有效发挥作用,还需要我们做出多方面努力。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实施和宣传。各级政府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制定的各项指标得到全面落实。例如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健全公益性地质工作体制,加快培育和规范地质勘查市场等等。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了解、熟悉这部《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