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中国贸易顺差为85.55亿美元,创下11个月以来新低。从贸易数据来看,出口、进口“一减一加”是造成2月顺差迅速回落的主要原因。
专家认为,进出口增速“反向相行”,是由国内外经济形势所致,但也包含一些偶然性因素。
其中,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的趋势性因素主要来自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幅放缓,拖累中国的外部需求下降。此外,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国内外贸政策调整、央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收缩信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
从短期来看,部分出口企业因春节假期及南方雪灾造成交通受阻等原因而延迟交货。雪灾也使得部分原定出口的生活物资强制转为内需供应。这些因素都成为“月度噪音”,使2月份出口数据因季节性因素而出现失真。
专家指出,偶然性因素导致的单月出口回落并不足以恐慌,全年贸易形势不会如此“悲观”。但多重趋势性因素决定了今年的出口难以延续过去五年内平均增幅为25%的高增长,但仍将维持15%左右的中速运行,而进口将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在进出口“加减法”的作用下,外贸顺差增幅将比去年有所回落。
一方面,从国际贸易实践来看,合同执行一般至少有几个月的时滞,因此去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外需减少的影响可能从今年才能显现。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结构也逐渐转向平衡和优化。新兴经济体对华贸易需求在上升,部分抵消了传统贸易伙伴需求不足带来的损失。贸易方式和商品构成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出口商品继续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显著增长,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出现明显下降和回落态势。
从进口来看,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我国进口增速开始超过出口增速,尤其是初级产品进口加速。此外,美国、欧洲等地区对华高新技术出口近期也有所加快。进口加速虽然在统计上会降低GDP增长,但在实体经济中会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进出口结构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贸易顺差的大幅回落,也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助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有利于减轻央行进行外汇对冲的压力,也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更多弹性空间。如此看来,目前外贸形势仍在调控空间之内。
但应当看到,全球原材料及大宗商品涨价也推高了进口商品价格,使得进口对经济的正面传导作用“打了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向国内输入通胀。
分析人士认为,在关税政策方面,政府部门应有所动作,尤其是目前进口产品价格飙升,进口环节税等方面仍有下调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