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有了专门部门 开发商称政府是楼市最大赢家 -国家大剧院标识发布 唯一绿脸兵马俑亮相 南海一号首登陆未成功 -股市08年元旦连休4天 春节休7天 近九成机构认为明年不会走熊 -医改方案拟08年初出台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确定补贴患者原则 -央企负责人瞒报安全事故将降级 湖南塌桥案24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投资项目资本金新制度近期将推出 -中石油等三巨头竞相打造千万吨级炼油项目 资源性产品价改提速 -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个税起征点提至3000元 2010年可能再调 -劳动合同法细则:间隔不满一年算连续合同 沪深拟征收交通拥堵费 -监管层拟全方位细化年报披露制度 警惕交叉持股引爆业绩"地雷"
油价这匹马缘何脱了缰?供需不平衡是根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2 月 2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编者按:一桶成本价格只有10美元的原油,为何身价一路飙升,甚至攀升至每桶99.29美元!油价高涨的背后,是供与求的失衡还是巨额利润诱惑下的投机?是美元贬值的刺激还是地缘政治的危机?谁主宰着定价的权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原油价格的高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我们如何应对?

“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这个称谓曾经令很多美国人为之自豪,但是现在的情形却与之相反。“暴涨的汽油价格成了我的负担,原来把油箱加满只需40美元,而如今却要60美元,费用整整增加了1/3。上涨的速度也太快了!”一名美国人抱怨道。对多数美国人来说,汽车越来越成为奢侈品,普通工薪族加油都要“价”比三家。

法国一项民意调查显示,面对高涨的油价,近半数法国民众减少了汽车使用量,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另外,他们还都改掉了开快车的习惯,尽量避免“高能耗动作”,并尽可能地将车速保持在“最佳里程油耗比状态”。

所有这些反常的现象,也只是这些能源消耗大国在高油价下无奈之举的缩影。2007年11月21日,原油价格似脱缰野马,一路攀升至每桶99.29美元,令许多能源消费国苦不堪言。

在产油国,情形却大不一样。就在全球都在讨论油价触及100美元之后世界会怎样的话题时,沙特阿拉伯人却因盛产石油而对自己的“幸福生活质量”感到满意。他们不会像法国人那样小心翼翼,而是开着车在马路上飞速奔驰,真主赐给的“液体黑金”根本不会让他们为油价发愁。如果你初到委内瑞拉,会有人告诉你这里什么东西都贵,除了汽油。在那里,91号无铅汽油每升70玻利瓦尔,合3美分多一点(合人民币0.28元),仅为瓶装矿泉水价格的十分之一。

两相对比,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样一种商品,价格差距却是如此悬殊?平均成本只有10美元/桶的原油,竟然增值10倍。那么,是哪些因素催生了高油价?

供需不平衡是根源

面对高油价,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当然不想承担责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欧佩克以“供给基本平衡”为由,指责投机活动是主因。但另一方指出,供应紧张才是根本。

事实是什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管清友撰文指出,本轮石油牛市的背景是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全球流动性过剩。数据表明,全球GDP增长率已从2001年的2.6%逐步攀升到2006年的5.4%。

如此高速的经济发展,当然需要更大的能源消耗,尤其是石油消耗。国际能源机构10月份发表报告说,预计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为8590万桶,比去年增加1.5%。明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为8800万桶,比今年增加2.4%。该机构的最新预测还显示,从中长期看,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逐步增加,并在2015年达到9800万桶。

美国著名智库凯托学会的能源问题专家杰里·泰勒认为,对原油的需求推高了价格。在他看来,原油的产出并没有减少,实际上还是处于创纪录的历史高位,但是供应的增长速度却不足以赶上对原油饥渴的需求。

欧佩克国家和非欧佩克国家是原油供给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如俄罗斯、英国、挪威等,由于主要产油区设备陈旧,生产成本攀升,专业人才匮乏,加之相关税收体制越来越严格,严重妨碍了原油产出的增长。另一方面,一些石油出口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自身对能源需求也正影响它们的石油产出。据资料显示,2006年,沙特、俄罗斯、挪威、伊朗和阿联酋这五个最大的石油出口国的国内消耗比2005年提高了5.9%。

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称,未来5年内,全球将面临石油供应“危机”,这将把油价推升至创纪录水平。这是该机构对全球能源前景迄今最严厉的警告。

美元贬值难辞其咎

美元贬值是油价高涨的幕后黑手。

自今年8月以来,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冲击了美国以及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金融系统。美联储三次降息,使得美元急剧贬值,美元兑欧元的汇率降至历史最低,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也急剧下降。

由于石油——美元计价机制的存在,美元价格变动时时在影响油价。美元贬值,油价上涨;美元升值,油价下跌。从年度平均价格来看,2001年至2006年美元指数下跌13%,同期国际原油名义价格上涨了170%。今年以来美元指数更是持续下跌。根据美联储最新公布的数据,美元指数从年初的95.0584下跌到了11月份的86.9197,跌幅达9.36%。

美元的大幅贬值,使得油价相对于持有欧元等其他货币的投资者而言变得更为“便宜”,这部分投资者也开始大量买入原油期货交易合约。

有专家分析,只要美元持续疲软,油价就还会飙升。尽管每桶油的价格上涨到年初时的两倍,但是油价增幅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海湾产油国用来弥补美元贬值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是因为主要产油国以美元作为原油出口的结算货币,而用欧元从欧洲进口所需商品。这样,海湾国家虽然实现了高额财政盈余,但受美元对欧元汇率不断下挫的影响,进口成本加大,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率普遍上升。

尽管有的欧佩克国家想要抛弃美元,以欧元作为结算货币,但是在目前的政治格局中,海湾各国还需要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抛弃美国无异于自找没趣。

投机行为推波助澜

在供求失衡,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大量投资者看到了油价上升带来的巨额利润,开始进入期货市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今天,石油在金融市场上已成为一种金融投资和投机品种。一些投机资本可以借助人们对石油需求的预期以及突发事件对市场的短期影响而炒作油价,从中获利。疯狂的期货交易市场是这些投机资本的载体。

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在石油定价问题上极具权威性,世界石油现货的交易价格基本上是根据他们的期货价格折算而定。

对冲基金是两个石油期货市场中的兴风作浪者。目前,石油期货市场的日均交易量为1.2亿-1.6亿桶,而全球每天需求的不过是8000万桶。由此可见,期货市场的交易量超过了实际需求的1倍。据业内人士分析,活跃在上述两个期货市场的对冲基金有1.8万亿美元。正是这些对冲基金,使国际油价成为一个高度敏感物,以至于美军一枚误射的导弹打在了伊拉克的农田里,石油市场的期货价格居然也涨了3美元。

地缘政治不容忽视

在欧佩克第三届峰会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曾经放言:“如果伊朗受到攻击,油价将上升到200美元/桶。”虽然此话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至少触及原油市场定价的一个层面: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同样是油价攀升的原因。

脆弱的供需基本面,加上石油期货价格的高位敏感性,使得金融市场得以借频发的政治事件来谋取利益。伊朗核问题、尼日利亚石油设施受袭击、沙特炼油厂遭遇恐怖袭击、朝鲜半岛核问题、黎以冲突、气候因素都给基金的炒作提供了题材。

近期,美国和伊朗对峙的局势逐渐升级,美国在10月份宣布,将对20多个伊朗政府机构、银行和个人实施资产冻结,并禁止美国境内团体和个人与这些被制裁的伊朗机构和个人进行金融往来,双方对抗姿态明显。还有消息称,美国将于2008年春季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美国军队正在海湾地区进行的军事演习更加剧了人们的担心。而伊朗总统内贾德更放豪言:若美国攻打伊朗就别想得到一滴石油。

与此同时,土耳其与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恩怨也愈加深重。土耳其10万军队压阵边境,扬言跨界打击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土耳其和伊拉克的边境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一旦战争爆发,当然会威胁到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原油价格必定会受到影响。

高油价还将持续多久?多重因素的错综复杂,使得这个问题难以预测。但是石油的“蝴蝶效应”已经呈现,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没准小小翅膀的煽动真能引起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郑 兴 杨子岩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文章:
国际油价大幅走高 沪胶料再掀涨势
中国石化业一年聚财5300亿 油价倒挂成最大问题
发改委:中国不会利用战略石油储备来操纵油价
食用油价格呈全面上涨趋势 商家表示油价还会涨
油价破百预期升温 发改委将加快完善出台燃油税
俄公司不满对华出口油价 拖延中俄石油管道工期
国际油价重挫4%至90.62美元
亚行专家:高油价影响亚洲经济增长 中国可能降0.9%
疯狂油价加剧全球经济金融不稳定
发改委副主任:和国际油价最终接轨还要考虑现状
油价上涨仍是供需驱动所致
叶檀:油价上涨的借口没一个站得住脚
图片新闻:
中国因荒漠化每天损失1.5亿 设立100万加元治理专项基金
九寨沟将拒绝影视剧组进驻拍戏 拟制定管理办法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08年经济金融行业形势分析预测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08年走向 解读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07年上半年各省市GDP
·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2007蓝皮书
·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