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在开足马力极速向前的情况下,前11个月已经创造了历史新高。这主要在于车市销量不断攀高,市场规模增长22%以上,大大高于中国制造业的市场增长率。
然而,在“盛世”之下,中国车市却暗藏着产能过剩的隐忧。
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经济发展的基调,从“一个防止”到“两个防止”。“两个防止”即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自从2003年国内的轿车消费“井喷”以来,我国轿车行业总体产能扩张明显,市场需求虽然快速成长但仍未能赶上产能扩张的步伐。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乘用车产能为971万辆,预计产能利用率为65.1%,较2006年最低点回升两个百分点,按照目前在建产能计算,2010年产能还将增长24.3%。
尽管专家分析,产能过剩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国内需求足以消化目前过剩的产能。但是,让情况更为复杂的是,中国车型和平台数量还会继续猛增。
预计,目前国内已经有36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在生产轿车,明年将会超过40家。这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汽车大国生产轿车的独立法人企业数都多一倍甚至几倍。不仅如此,明年一些厂商仍然纷纷扩充产能,竞争的焦点也将转移到产能增长上。
今年部分厂家根据销售量的不同分别提升和下调产销计划,不过从各厂家制定的2008年产能计划来看,几乎大部分厂家都表示出了足够的信心,纷纷提升、扩张产能。其中,东风本田从今年12万辆的产能逐渐提升至16.8万辆;北京现代新工厂建成以后,在连续推出新车的计划下,也决定将明年产能扩至60万辆。
除此,有提升产能计划的还有一汽-大众、上海华普、华晨、广州丰田、长安福特等十几家汽车厂。
在明年众多新工厂落成、新车推出等因素下,产能再次增加已成定局。
深入分析各厂商的产能利用率状况,不难发现主流厂商均出现了产能不足,即我国轿车行业出现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国内大多数厂商还远未达到规模效应,但是由于产品价格较高的缘故使其仍有盈利空间。如果价格战继续下去,则那些无法达到规模效应、无法有效降低成本的企业将面临被收购的命运,而那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企业在价格战当中将扩大市场份额和生产能力。(蓝朝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