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损严重的江汉关档案
今年是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史源头的汉冶萍公司成立一百周年,记者昨日从省档案馆了解到,该馆的“镇馆之宝”汉冶萍公司档案已有1/4破损。该档案保管处处长刘晓春愁容满面:“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也许能看到甲骨文和敦煌遗书,却看不到记录自己城市历史的文献。”
“国宝”病入膏肓
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57万余卷(册),其中6656卷“汉冶萍公司”档案和3612卷“江汉关”档案,分别被列入一、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是名副其实的“国宝档案”。
“目前这两宗档案不少部分已出现了破损、霉变和字迹洇褪等现象。”刘晓春说,汉冶萍公司应抢救档案共计1709卷,占总卷数的25.7%;江汉关档案应抢救档案总数344卷,占该全宗总卷数的9.5%。二者破损数加起来也占总数的近1/4。许多档案因字迹的腐蚀作用,页面形成大量空字。一百多张清朝时期拍摄的照片,也已出现黄斑。
出生时就“营养不良”
“与破损相比,纸张的老化更是威胁这些档案的‘定时炸弹’!”正在参与修复工作的专家胡东宁说,由于民国时期战乱不断,没有太多的财力用于造纸,加上当时工艺落后,文献用纸寿命仅为50年至100年。“汉冶萍公司档案形成于1858年至1949年,江汉关档案形成于1861年至1949年,很多已经达到或接近保存寿命。”胡东宁说,如不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很有可能在50年间消失殆尽。
再也经不起来回折腾
如何抢救“镇馆之宝”,已成为省档案馆工作人员面临的最大难题。据介绍,目前广泛开展的是“延缓性保护”,但受经费、技术限制,保护和修复民国档案最需要做的纸张脱酸和加固工作目前尚未大面积开展。仅脱酸一项,每处理1公斤卷宗就需150元左右。
那么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再生性保护”呢?“这要对档案原件来回折腾,不可避免会伤筋动骨,要慎之又慎。”刘晓春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向文献保护领域投入更多的目光,为珍贵档案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驾护航。
链接
汉冶萍: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张之洞在汉阳大别山(今武汉市龟山)开始动工兴建湖北铁厂。1908年,时任经理盛宣怀奏请清廷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正式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何君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