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城市女性消费调查报告:五成人遇过消费伤害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5 年 12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过半女性遭遇过食品、化妆品、家庭装修、药品、保健品、整形美容和家电产品带来的伤害,其中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女性家庭消费中的第一忧虑。在昨天上午召开的首届中国女性消费高层论坛上,全国妇联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联合公布了《2005年度中国城市女性消费调查报告》。

据介绍,此次消费问卷调查是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8个城市展开的,调查对象为20岁-70岁各行业的城市女性,共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其中20岁-40岁的女性占51.5%.

过半女性受过7类产品伤害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家庭消费主要购买者和一些女性产品的直接消费者,98%的女性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产品的安全感到有所担忧,其中40.5%女性最担忧的是食品安全,居第一位,其次分别是化妆品、家庭装修、药品、保健品、整形美容和家电产品。有54.7%的女性曾因上述7类产品或服务致使自己的身体受过损害,其中食品的安全问题最多,有22.2%的女性因此而使自己的健康受损。

全国妇联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韩湘景指出,女性往往是假冒伪劣、有毒有害不安全商品的直接受害者。当前,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达8%左右,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而化妆品中染发、增白、祛斑品中铅、汞超标,走私、劣质化妆品泛滥,试用品潜伏危害,除皱“肉毒素”危及生命,但仍有很多女性乐此不疲。

近八成女性家中掌财权

调查显示,家庭日常消费基本上是女性说了算,77.3%的已婚女性决定着家庭吃、穿以及日常用品的选择和购买。这说明,女性已成为家庭日常消费的主要购买者和决策者。在买房、买车、购买贵重物品等大额投资时,22.7%的已婚女性会自己做主,77.3%的女性会和丈夫共同商议。

而在个人收入的支配权上,46.5%的女性对自己的收入拥有较大自主权,“自由支配”个人收入,51.3%的女性会将自己的收入和丈夫的放在一起,两人共同支配。

城市女性趋向品质型消费对于城市女性来说,消费已不再是为了简单满足温饱,而是呈现出向品质型消费转变的三大新趋势:首先,“菜篮子里出健康”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女性所接受,数据显示,近八成女性十分注重自己和家人日常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搭配;其次,旅游消费已成女性消费中的一项重要支出,调查中,城市女性用于旅游的人均年支出为1222.4元;另外,健身消费成为女性消费的一大亮点。

同时,在发展型消费中,女性也舍得投入。在25-45岁的女性群体中,过去三个月有过各种“充电”举措的达55.6%.

对策

中消协明年着力消费指导

对于城市女性消费调查,中消协消费指导部主任王前虎昨天表示,之所以有近6成的女性受到化妆品、保健品等伤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消费安全常识的了解远远不够,消费缺乏一定的理性。

据中消协近几年投诉统计,排在前三位的是日用百货、家用电器和各类服务,其中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药品投诉中,受害者女性比例居多,相关纠纷居高不下。

他透露,明年中消协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和消费常识的指导,将与各地方消协举办一些消费教育学校、消费体验中心、消费课堂等,编写消费指导手册,让女性消费者更理性的消费。(记者廖爱玲)

新京报 2005年12月6日

来源: 新京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