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网上直播>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

2025-03-12 09:01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3月11日14:00-14:40(闭幕会前),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办公厅新闻发言人 金晴中: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现在开始,本场“代表通道”的主题是“基层一线”。大会新闻中心邀请6位不同领域的基层一线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答大家的提问。现在请第一组代表,两位代表分别是河南南阳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昭代表,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代表。谢谢,现在请大家开始提问。

2025-03-11 14:02:3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赵昭代表。我看过关于您的一些报道,也非常想了解您在大学毕业后为什么会选择返乡养牛、当一名“牛倌”呢?能给我们讲讲您的故事吗?谢谢。

2025-03-11 14:13:12

河南南阳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昭: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好!我叫赵昭,是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乡冯庄村村民、返乡创业青年。

现在大家说一个事很厉害,喜欢用一个字来形容——牛!我干的事儿就和牛有关,我在我们老家南阳,养了4000多头牛。

说到牛,其实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出生在白河岸边,南阳黄牛是这里的特产。我从小就见过老黄牛,但因为一直上学,和牛接触并不多。大学毕业以后,我做了一个让大家都想不到的决定——回乡养牛。当时,家里的亲朋好友都觉得我太冲动了,他们劝我:“你懂养牛吗?养牛又脏又累,你一个姑娘家干得了吗?放着城里好好的工作不干,为啥回来养牛?”

其实,我做这个决定虽然听起来有点“离谱”,但却并不是“一时冲动”。大学毕业,我在城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往返于城市和农村,我发现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农村的相对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考上大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离开落后的家乡,而是要回来改变家乡的落后。于是,我怀揣着返乡创业的梦想决定回乡养牛,一切从零开始,我创立了养殖合作社。当时没有资金,我贷款买来了牛犊、盖起了厂房;没有技术,我抱着专业书籍啃“硬骨头”;没有经验,我虚心向村里的“牛把式”请教。我从50头小牛养起,慢慢发展。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2015年,在我创业的第七个年头,我的养殖场也有了近千头牛的规模。当我有点小得意时,出事了,牛群出现了大规模疾病感染,当时的牛价也出现了持续低迷。我经历了一段非常难熬的时间,也想到过要放弃,但每当我感觉快要扛不下去时,我就会问自己,我干的事儿,对我来说是拓荒,面对困难我要怎么办?是抱怨躺平,还是像牛一样负重前行?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流转养殖基地225亩,同期饲养肉牛4000头,同时流转种植土地2000亩,实现种养结合。合作社带动周边500多农户致富增收,我成为大家心中信赖的“牛倌”。我最欣慰的是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带动更多乡亲们改变多年来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通过探索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把腐熟发酵的牛粪作为种植双孢菇、养殖蚯蚓的基料,打通生态循环链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技术指导、产业帮扶,帮助200多位贫困户成功脱贫。

这些年我在农村发展的感受是,农村需要年轻人,农业需要年轻人。对年轻人来说,农村和农业都是大有可为的天地。

从大山深处走向人民大会堂,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是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最质朴的履职方向。

谢谢大家!

2025-03-11 14:13:48

金晴中:

谢谢赵昭代表。请大家继续提问。

2025-03-11 14:15:03

中国网记者:

樊代表您好,乡亲们都叫您“樊公道”,请问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您从事调解工作,是如何为老百姓服务的呢?谢谢。

2025-03-11 14:24:23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 樊九平: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从小喜欢陕北说书,后来拜师学艺说了多年书以后,回到家乡,乡亲们认为我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谁家一有大小矛盾纠纷,都主动找我评理说事。我抱着一碗水端平的理念,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也赢得了群众对我的信任,他们认为我调解矛盾纠纷公平、公正,让人心服口服,亲切地称呼我一声“樊公道”。看到邻里和谐相处,我有一种成就感,从此,我就走上了“说事儿”之路。

调解得次数多了,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主动找到我给他们化解矛盾。我从事调解23年,共化解大小矛盾纠纷2000多起。因此,我两次受到司法部的表彰,甘泉县人民法院聘我为调解员,桥镇乡党委在桥镇村建了“樊九平调解室”。全县先后建成80多个“樊九平式”的调解工作室,同时也带出来一批像我一样的人民调解员。

多年的经验,我总结出来调解矛盾的五种“心”:一是要有“信心”,面对矛盾纠纷,我们要有一种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信心。第二是“公心”,每化解一个矛盾纠纷,我们做到公平公正,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纠纷。第三是“耐心”,有的纠纷比较复杂,一次两次是调解不好的,要多次上门说法说理。第四是“细心”,经常要走访查问,一旦发现源头上有可能发生纠纷,就要早介入、早化解。第五是“初心”,我是一名村支书,又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群众又给了我这么大的信任,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实践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把调解工作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门,矛盾不上交”,把所有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我最大的愿望是千家平安、万户和谐。

谢谢!

2025-03-11 14:24:45

金晴中:

谢谢樊九平代表。谢谢两位代表。现在请第二组代表,两位代表分别是江西萍乡武功山茅店村党总支书记谭新萍代表。

2025-03-11 14:25:14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萍乡武功山茅店村党总支书记 谭新萍:

大家好。

2025-03-11 14:28:41

金晴中:

辽宁彰武农经总站农艺师王秀英代表。

2025-03-11 14:29:00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彰武农经总站农艺师王秀英 王秀英:

大家好。

2025-03-11 14:29:24

金晴中:

谢谢,现在请大家开始提问。

2025-03-11 14:29:4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谭新萍代表。谭代表您好,我知道您是工作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所以想请您介绍一下您是如何与乡亲们一起,把您所在的茅店村打造成一个“网红村”的?谢谢。

2025-03-11 14:29:57

谭新萍: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好!我叫谭新萍,来自江西萍乡武功山,是万龙山乡茅店村党总支书记。

我们茅店村曾经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尽管有好山、好水、好农产品,但是由于种植没有规模,销售没有路子,富锌富硒的瓜果蔬菜、优质大米只能在附近的集市低价售卖,很多绿色无公害的果蔬只能堆放在家里,卖不上价钱,乡亲们辛苦一年下来,收入微薄,积极性不高。

怎样把种在地里的“土疙瘩”变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呢?打开销路是关键,只有让村里的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大山,卖向全国,村民才能增收。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和来自农村基层人大代表,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的殷殷嘱托,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参加全国人代会,并提出了“畅通零散型农户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议。

去年,武功山农产品配送中心落户我们茅店村。配送中心匹配了先进的冷链设施,解决了储存和保鲜的问题,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精准的种植计划,让乡亲们实现了订单式生产。乡亲们再也不会盲目种植,也不用拉着农产品到集市上叫卖,只要把种出来的瓜果蔬菜送到配送中心,就能现场完成现金结算。

村里肖大爷说,以前挑着菜篮要走几公里的山路到集镇上卖菜,有时候守了一整天都卖不出去,不想多种。现在只要从地里采摘回来,送到配送中心,就能拿到现钱,还是蛮好,可以多种几亩。

如今,我们村里的农副产品正通过配送中心源源不断地售往城市的“餐桌”。不仅建了配送中心,我们村还与江西省粮油集团开展合作,推广优质水稻种植,现已推出联名品牌大米,村民们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蹭蹭上涨。

同时,我们依托武功山景区,组织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去年10月,我们茅店村有幸成为央视《山水间的家》拍摄地,吸引全国的游客前来打卡。看到家乡的变化,村里许多在外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曾经偏远的撂荒地如今种满了“订单式”农产品,曾经闲置的民房改造成“一房难求”的民宿。我们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在这里,我代表我们茅店村全体村民,诚挚邀请全国的朋友们来到萍乡,来到武功山,来到茅店村,共同分享这份丰收的喜悦,领略我们美丽的乡村!

谢谢大家!

2025-03-11 14:31:03

金晴中:

谢谢谭新萍代表。请大家继续提问。

2025-03-11 14:31:34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秀英代表您好,您来自辽宁彰武,那儿是我国治沙的前沿之一。您长期从事沙化耕地治理,可以讲讲是如何“留住水、含住沙、保良田”的吗?谢谢。

2025-03-11 14:46:07

王秀英:

感谢您的提问。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沙化耕地治理及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一干就是30年。我的家乡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的南部,是农牧交错带上的典型生态区。新中国成立之初,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大风带着沙子一个多小时就能刮到沈阳城。那时候,我们家乡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无风三尺土,有风日打灯”,说的是风沙弥漫,白天也需要点灯。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1952年中国的第一个治理风沙的科研机构设在了彰武县。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母和哥哥上山栽树,到现在我还能依然清晰地记得风沙打到脸上生疼,刮进嘴里没法吃饭的感觉。一代代彰武人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沙窝子,探索出了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综合治沙法,开创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并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

我现在是家乡的一名高级农艺师。我们探索实施了“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模式,到目前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地的腹地推进了13公里,平均风速降低,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我们也没有忘记致富,彰武这地方,适合种植花生、地瓜这类地下果实的无茬作物,但是连年种植会加快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走遍了彰武北部各个乡镇,一开始老百姓们还不理解:“不种花生、地瓜,种玉米、豆子,风沙一打出苗难,保苗更难,收成能行吗?”后来,我们依托“耕地轮作”“光伏治沙”等项目,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用实实在在的产量为乡亲们送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团队承担的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区,硬是在沙地上种出了连续两年亩产超过2000斤玉米的“吨粮田”,逐步实现了祖祖辈辈所期盼的沙地变良田的梦想。

2023年,党中央提出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也是在这一年,我光荣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经过认真调研,我提出了“关于开展光伏治沙生态修复治理试点”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委的采纳。我们谋划了省级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带,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柳河沿河沙地综合治理两个示范区,逐步实现了“留住水、含住沙、保良田、护生态”的治理目标。去年秋天,村民们把农民丰收节的舞台搬到了大丰收的玉米地里,我也同样身在其中,真切地看到了乡亲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感受到绿色发展给乡亲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获。谢谢大家!

2025-03-11 14:46:26

金晴中:

谢谢两位代表。现在请第三组代表。两位代表分别是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卓娅·巴合提代表。

2025-03-11 14:50:23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 卓娅·巴合提:

大家好。

2025-03-11 14:50:45

金晴中:

湖南中车株洲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代表。

2025-03-11 14:51:12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车株洲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东林:

大家下午好。

2025-03-11 14:51:33

金晴中:

谢谢。现在请大家开始提问。

2025-03-11 14:51:56

光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卓娅代表。卓娅代表您好,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请问您在工作中怎样理解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谢谢。

2025-03-11 14:52:37

卓娅·巴合提:

大家好,我是全国人大代表卓娅·巴合提,来自中国新疆阿勒泰。2024年,一部《我的阿勒泰》让全世界认识了我的美丽家乡,这里有风景秀美的喀纳斯湖,有全国地形最丰富、最早开滑、雪期最长的可可托海滑雪场,还有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遗存。2022年北京冬奥会先导片的第一帧画面就是从文物保护单位阿勒泰市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中飘出的一片雪花——飘向全国,飘向全世界。我想,这正是文物“活起来”的一种体现。

作为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我日常负责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有空时也做馆藏文物的公益讲解。在我们的博物馆里,就有这样一件特别的文物——金翼兽饰。它是一匹腾空飞跃的骏马,色泽光亮、威武奋发,充满一跃千里的气势。金翼兽饰与大家非常熟悉的“马踏飞燕”有些相似。这两件丝绸之路上异曲同工的文物,生动地展现了我们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创造悠久的中国历史、璀璨的中华文化。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珍贵文物,有利于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时,作为一名来自文博领域一线的人大代表,我的代表建议主要围绕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在我国西北地区,岩画类石质文物类型丰富,体量较大,因大多凿刻在山体和岩壁之间,经野外长期的气温变化、风吹剥蚀、生物侵害,逐渐生成了岩体裂隙、空鼓、溶蚀等多种病害。我提出代表建议,希望通过数字化采集手段,更好地呈现文物保存现状,完整并及时展现相关图案及保留研究资料。这些建议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积极答复和推动落实。

从今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我们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中,普查队员们奔赴天山南北,全面摸清“家底”。我们一笔一画地准确记录着不可移动文物的环境,及时研判生产生活可能对文物带来的影响,全面做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我深深感到,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文物,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是我们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谢谢大家!

2025-03-11 14:53:02

金晴中:

谢谢,请大家继续提问。

2025-03-11 15:05:13

中国人大杂志社记者:

李东林代表您好。高铁是中国亮丽的名片之一,作为来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您觉得,应该如何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谢谢。

2025-03-11 15:05:56

李东林: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大家好,我是湖南团代表李东林,来自于中国中车旗下的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公司位于湖南株洲,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它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国内30%左右的轨道交通产品都来自于这里,同时沿着“一带一路”足迹,我们的产品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整体产值规模超过了1600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中国高铁,称之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装备制造的亮丽名片。我所在的单位是一家科研院所改制而来的企业,一直以来,坚持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85%以上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到的关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有以下几个实践和体会。

首先,要发挥科技创新的“高能量牵引”。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的8%,重点解决像轨道交通的安全、动力、控制等各系统的关键难题,成功实现了从功率芯片、算法软件、关键部件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化,有力支撑了我国轨道交通的全面领先、全链领跑。大家都知道,前不久,全球最快的CR450高速动车组样车成功下线,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我们为其提供了最强劲的动力以及最精准的控制方案。

其次,要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这里面重点有两个“变”:一是“聚变”,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有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在这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生产一辆机车的上万个零部件。这种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二是“裂变”,我们依托轨道交通的技术积累,裂变孵化了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新产业,形成了交通与能源装备双集群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像我们的新型储能产业,目前已经发展为行业头部,有力服务于我们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最后,我觉得要加强科技人才的“高质量供给”。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们聚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出得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首先要激发“源头活水”。我们围绕智能与算法、电力电子、新型电力系统等前沿技术,建立了“新型实验室”,设立了“人才特区”,构建好了研发的创新环境,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同时,要拓宽“用武之地”。我们和地方共建“智能科学研究院”,吸引国内外顶尖的AI人才,打造内陆城市的人才高地,助力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北斗应用等一批高端装备产业不断提升“含智量”,实现共同受益、共创发展、共享未来的生态格局。

谢谢大家!

2025-03-11 15:06:19

金晴中:

谢谢两位代表。媒体朋友们,今天下午闭幕会结束后,大会新闻中心将举行第三场“部长通道”,邀请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共三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出席,欢迎大家关注。今天的“代表通道”到此结束,谢谢各位代表,谢谢大家,再见!

2025-03-11 15:06:47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