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网上直播>

国新办就《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2024-07-12 11:35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和解读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白皮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介绍中国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理念,全面阐述中国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展示中国广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和世界贡献,呼吁各国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共约2.7万字。其中,正文包含7个部分,分别是:一、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二、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三、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四、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六、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七、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白皮书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个语种发布,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白皮书的有关内容,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先生,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女士,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孙书贤先生介绍情况。

2024-07-11 10:14:49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 孙书贤: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同大家共同见证《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的发布,首先,感谢大家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实践和成就。我们希望白皮书的发布,能够促使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各位朋友,海洋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当前,全球海洋安全、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突出挑战,中国始终积极推进全球海洋治理进程,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推动者和积极行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就,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海和谐之路。

一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守正中创新。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深化对海洋自然规律的客观认识,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中;我们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系统治理,实现了从单一要素向整体施策、由末端治理到全链条管理的转变;我们坚持科技引领、多元共治、全民参与、合作共赢,多角度、全方位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涌现出一批像“厦门实践”一样的美丽中国建设、人海和谐的典范,鲜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地生根。

二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在探索中前行。中国率先提出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海洋保护地体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中国的海域管理模式也从“平面”转向“立体”,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快速发展,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中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等多种综合监测监管手段,推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为海洋生态构筑安全屏障。

三是与世界各国凝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2012年以来,我们累计向国际组织提交各类提案800余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资源养护等国际规则制定,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紧密对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海洋十年”等重大合作倡议,“蓝色伙伴关系”合作更富活力;我们广泛开展对外援助与培训,为妥善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各位朋友,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全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筑海洋生态文明之基,同走海洋绿色发展之路。

我先简单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2024-07-11 10:17:41

邢慧娜:

谢谢孙部长,下面请郭芳女士介绍情况。

2024-07-11 10:19:24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郭芳: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代表生态环境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正如刚才孙部长所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怀备至、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

我们坚持系统观念,陆海统筹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正在打造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涉海领域改革持续推进,特别是2018年机构改革,海洋环境保护的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设立了3个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打通了陆地与海洋、贯通了生态与环境,构建了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部门间合作更加有力,区域间协同更加顺畅。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美丽海湾建设成效不断彰显。中国始终秉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的理念,编制实施了《“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目前正在重点打造110余个美丽海湾,在65个海湾正在拉网式进行海洋垃圾清理工作,推动海洋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

今天,我也给各位记者朋友带来了一个小物件,这条漂亮的丝巾其实是由三个废弃塑料瓶制成的,这些塑料瓶都是来自广州南沙区的公益净滩行动。我们努力争取到2035年能够把全国283个海湾都建成美丽海湾,让这条丝巾上描绘的“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愿景成为现实。

我们坚持重点攻坚,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中国始终紧盯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沿海战略交汇点,实施重点施治,打了几场漂亮的攻坚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从企稳向好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转变。据统计,2023年,近海海域海水优良水质面积达到了85%的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长了13.7个百分点,并且实现“六年连续增长”;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2021年后就消除了“不健康”的状态。

我们坚持依法治海,海洋生态环境监督执法不断加强。中国始终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海洋,先后3次修正和1次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制修订7部行政法规、10余项部门规章,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始终坚持监管从严、执法从严,累计排查出入海排污口5.3万多个,完成整治1.6万余个,持续开展“绿盾”“碧海”专项监管执法行动,实施三轮中央环保督察,这期间发现并督促整改了涉海突出问题200余项。

经过不懈坚持,大家能够感受到,近几年海水更清了、海滩更净了、海鸟更多了、滨海湿地也更美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生动写照和有力实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海、亲海的需求。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借此机会,我诚邀中外朋友到沿海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共同领略中国海湾的环境之优、生态之美、治理之效,我们也愿意和各国一道,交流互鉴,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让蓝色星球永葆清澄底色。

我就先介绍这么多,谢谢。

2024-07-11 10:20:08

邢慧娜:

谢谢郭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4-07-11 10:20:45

总台央广网记者:

我们知道,中国分布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多种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请问近年来,我们在保护和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后续将如何巩固已有的保护成果?谢谢。

2024-07-11 10:25:45

孙书贤:

谢谢您的提问。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的生存、生产、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生态服务。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开展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在现状调查方面,2020年,我们完成了全国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调查,基本掌握了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分布及生态状况,识别了突出的生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威胁、主要风险。

在预警监测方面,针对重点区域定期开展生态预警监测,发布预警产品,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基础依据。

在生态评估方面,我们定期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状况评价,今年6月,可能部分媒体朋友也注意到了,6月份我们首次发布了《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监测结果显示,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总体以优良为主。

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绝大多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都已经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保护,并逐步清退不符合管控要求、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的人为活动。

在生态系统修复方面,我们积极调动中央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开展了退化受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恢复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一是掌握动态变化,持续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调查评估,并逐步完善连续观测监测和早期预警监测。二是加强保护管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适时补充其他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同时加强涉及典型生态系统项目的用海用岛管控。三是科学实施保护修复,通过分类施策提高保护修复的科学性,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强化全过程跟踪监测、效果评估以及后期管护,保障修复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将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开展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谢谢!

2024-07-11 10:25:59

中国新闻社记者:

白皮书介绍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有关情况。我想了解一下,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是如何以法治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谢谢。

2024-07-11 10:29:59

郭芳:

感谢你的提问。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保障。我们常说,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依法治污就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海洋。对于您刚才关心的问题,我想从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首先是立法方面,中国制定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就是《海洋环境保护法》。从2012年以来,进行了3次修正和1次修订。特别是去年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由原来的十章97条,修改为九章124条,增加了27条,其中只有8条是没有任何修改的,有许多制度创新和务实举措,比如,将陆海统筹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重点针对海洋垃圾治理、入海排污口监管、入海河流污染防治作出了详细规定,并增加处罚事项,加大处罚力度,丰富计罚方式和处罚手段等。

《湿地保护法》《渔业法》《海警法》则分别对滨海湿地、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执法作出了明确规定。

不仅在国家层面,沿海各地地方层面也在积极进行地方立法,比如,海南省出台了珊瑚礁砗磲保护规定,厦门市出台了中华白海豚种群与栖息地保护的规章,效果很明显,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60头已经增加到现在的近80头,据说厦门市民在中心城区都能看到中华白海豚的身影。

在执法方面,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海警局等部门建立了监管执法机制,在常态巡查执法的基础上,共同开展“绿盾”“碧海”专项监管执法行动。从2020年—2022年,检查海洋工程、石油平台、海岛、倾倒区共1.9万余次,查处违法围填海、非法倾废、破坏海岛等案件360余次,严厉打击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还将继续配合立法机关做好《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工作,健全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用法治力量守护海洋生态环境。谢谢!

2024-07-11 10:30:12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请问当前的进展和成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推动地方做到因地制宜,更好实现“一湾一策”“各美其美”?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谢谢。

2024-07-11 10:39:10

郭芳: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刚才给大家看了美丽海湾建设的成果。美丽海湾建设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我们现在的推进还是很顺利的,效果也是很明显,主要是做了三件事:一个是“三个五年”的顶层设计;一个是“一湾一策”综合治理;还有就是基层创新“示范引领”。

首先是“三个五年”的顶层设计。大家都知道,环境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久久为功,我们从“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开始,坚持“三个五年”持续推进,力争到2035年全国283个海湾都能够建成美丽海湾。目前,全国沿海11个省(区、市)都已经制定了省级的建设方案和130个具体海湾的实施计划,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规划布局和实施体系。

其二是“一湾一策”综合治理。对那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海洋生态的修复恢复,以及媒体也很关注的岸滩的洁净等问题,每个海湾建设都是要做的。但同时我们也很担心,在建设过程中,大家最后做的“百湾一面”,还是需要“一湾一策”,形成大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因此“一湾一策”要求,每个海湾都要结合它自身的禀赋因地制宜。截止到2023年底,我们“十四五”期间确定的1682项具体的任务措施已经完成了1/2,到现在已经将近完成了2/3,其余正在推进之中。2023年,全国283个海湾,有167个海湾海水优良面积超过85%,布氏鲸、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等旗舰品种在多个海湾频频现身。“一湾一策”确实造就了“各美其美”,我介绍一下印象深刻的,有山东日照张北湾打造了28公里的阳光海岸绿道,广西北海修复沙滩3.3公里,形成了连绵十里的秀美“银滩”。我看今天记者朋友都很年轻,要放暑假了可以抽空带孩子们到这些地方去看一看。

其三,我们十分鼓励基层创新“示范引领”,特别是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通过遴选美丽海湾建设优秀案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比如我们深圳大鹏湾常年活跃着十余个绿色环保海洋公益组织,开展百里海岸线护岸行动,带动社会公众成为美丽海湾建设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河北唐山湾,利用了贝藻礁生态系统重构技术,让4000亩的海底重现了牡蛎成山、藻草成林、参贝相依、鱼虾相戏的海底盛景。

去年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也对美丽海湾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专门部署。下一步,我们将切实抓好落实,通过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日见成效的基层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更加有力地推动美丽海湾建设高质量开展。

谢谢!

2024-07-11 10:39:48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沿海地区由于产业集聚、资源需求多,容易面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这一度制约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特别想问一下,近年来在平衡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2024-07-11 10:41:39

孙书贤:

谢谢您的提问。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是近年来大家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通过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优化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方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涉海要求,编制了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划定了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了海洋生态空间和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统筹优化重点用海活动的分布安排。

在强化海洋资源要素保障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简化、优化落地项目海域使用论证要求和程序。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和新增用岛。

在推动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我们稳妥有序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促进海域使用从“平面”向“立体”转变。探索赋予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依法转让、抵押、出租等权能,逐步扩大用海市场的市场化配置比例。

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发展,加强在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工装备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目前,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显现出良好成效。刚才郭芳副部长把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情况向大家作了全面介绍,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复苏强劲,量质齐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谢谢!

2024-07-11 10:41:52

环球时报记者:

我比较关心的是内海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因为这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唯一的内海是渤海,所以我想问一下,能不能介绍一下渤海近年来生态环境治理的情况?我们的一些举措对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哪些示范性作用?谢谢。

2024-07-11 10:48:50

郭芳:

谢谢您的提问,同时也要感谢您对渤海治理的关心。确实如您所说,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海峡与外海大洋联通,所以它往往具有海域面积小、交换速度慢、海洋容量比较差、人类活动比较多的特点,很容易形成海洋环境治理的一个难点。国际上也比较多,像美国的切萨皮克湾、欧洲的波罗的海、日本的濑户内海,也都经过了多年治理实践,渤海是我们中国唯一的半封闭型的内海,曾经经历过近岸水质恶化、生态退化、资源衰竭、灾害频发的生态困境。中国高度重视渤海的治理,一直在进行治理。特别是2018年以来,连续开展了两轮重点综合治理攻坚,成效还是比较明显。2023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5%,比2018年增长了18.1个百分点,超出了我们的平均增长速度。

在渤海治理的实践当中,中国探索形成了陆海统筹的内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其中有“三个关键”。

关键之一就是陆海统筹。渤海的污染主要是氮磷的营养盐过剩,问题看似在海里,但是根子都在陆上。近年来,渤海水质得以改善,就是管住了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这两个“闸口”,打出了一套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的“组合拳”,做细做实了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的“绣花活”,建立起“流域—河口—近岸海域”的陆海统筹污染治理机制。我可以跟各位记者报告,渤海的海水水质依然在不断向好。

关键之二是减污扩容。减污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通过入海河流总氮减排、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减少污染物排放入海量。扩容,就是刚才孙部长介绍的,通过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生态岸线的修复,扩大海洋本身的环境容量。比方黄河口、滦河口的滨海盐沼、海草床修复,就是有效提升了区域内污染物容纳降解能力。通过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两手发力、协同提升,有效促进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

关键之三是区域协同。渤海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在治理过程中,可以说中国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各方资源和力量都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建立起责任明晰、分工协作、共同发力的协调联动机制;健全了近岸海域协同治理和会商通报机制,强化入海河流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各项治理任务一一落实。可以说,渤海治理的成果都是合力推动的结果。

渤海综合治理的这“三个关键”,成为全球内海生态环境治理新的方案,也是我们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我们期待与各有关国家一道,加强这一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交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渤海综合治理的力度,推动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谢谢!

2024-07-11 10:50:3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请问,白皮书里提到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能否介绍一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是怎样划定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发挥怎样的作用?对于如何守好这条红线有怎样的考虑?谢谢。

2024-07-11 10:53:26

孙书贤:

谢谢您的提问。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从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在划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应划尽划”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海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将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优先划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同时,红线也涵盖了大多数没有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以及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和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等,对于海洋生物的栖息、洄游以及鸟类迁徙等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保护作用。

目前,全国共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大约15万平方公里,绝大多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都已经纳入红线,在海上形成了重要的蓝色生态屏障。

为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我们还与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规范了允许有限人为活动的具体类型和管理要求,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占用的具体情形和审批程序,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部门监管职责。在这个基础上,各省区市结合地方各自实际,综合考虑原则性和灵活性,细化出台了更具地方特色、更具操作性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地方的协同联动,定期开展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各界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守护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谢谢!

2024-07-11 10:54:23

香港中评社记者:

海洋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请问中国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另外,下一步在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2024-07-11 11:02:39

孙书贤:

确实,现在海洋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受到全世界,不光是沿海国家,包括内陆国家普遍的关注。中国一向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合作的成效。

一是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国家重点领域合作,积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我们印发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蓝色伙伴关系原则》《“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等一系列合作文件。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海洋领域合作协议,为务实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不断加强合作平台建设与项目合作。我们分别与印尼、泰国等9个国家共建了海洋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合作平台;与欧盟、非洲、东南亚和岛屿国家建立了定期海洋合作机制;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等方面,为有关沿海国家和岛屿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培训,开展了一系列具体、务实的项目合作。

三是积极参与海洋领域全球治理。我们全程参与BBNJ协定磋商并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响应“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分享在海洋科研、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实践和经验。举办全球滨海论坛、厦门海洋周等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经验和范例。

接下来,我们将多措并举,进一步夯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方面是继续扩大蓝色朋友圈。推动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观测和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二是完善合作平台与机制建设。实施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打造好全球滨海论坛等国际合作的知名品牌,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积极参与海洋生态领域的全球治理,与联合国及其专属机构、区域组织开展深入合作,就海洋生态领域的重要议题开展多边双边磋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务实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谢谢!

2024-07-11 11:03:19

北京青年报记者:

刚才郭部长介绍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在最新修订之后的一些变化,我们也注意到,最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对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想具体问一下我国现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下一步在恢复生物多样性方面,我们还有哪些工作要开展?谢谢。

2024-07-11 11:03:58

郭芳:

谢谢记者的提问。您关心的生物多样性,现在越来越得到世界关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了生机,也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根基和血脉。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宝藏。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就是延续地球最古老、最美丽的生命故事。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我们共记录到海洋生物物种2.8万余种,大约占世界已知海洋生物物种总数的11%,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直在推进保护修复和监管治理,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也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作为重点,要求健全调查、监测、评估和保护体系,维护和修复重要的海洋生态廊道。

根据《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纳入监测的24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有所好转,自2021年起,保持“不健康”状况清零,海洋生物多样性稳步提高。媒体朋友也一直非常关心,海洋生物和人类和谐相处的报道、画面越来越多,比如,在珠江口和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深圳湾和涠洲岛的布氏鲸,现在都成为当地的网红、城市的代言。

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据此,经国务院批准,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出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海洋作为重要领域和关键目标,将重点加强河口、海湾、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恢复。刚才孙部长也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将认真落实“昆蒙框架”要求,深入实施战略与行动计划,指导督促沿海地方结合美丽海湾建设,系统开展海湾精细化调查,着力实施生态保护和恢复修复,持续强化调查监测和监督管理,多措并举保护好海洋生物多样性。谢谢!

2024-07-11 11:04:14

邢慧娜:

大家可以继续提问。还有两位记者举手。

2024-07-11 11:10:56

中国日报社记者:

我们关注到,自然资源部指导沿海各地实施了一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想请问一下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情况,以及实施了哪些生态保护修复的措施?谢谢。

2024-07-11 11:11:09

孙书贤:

感谢您的关注。“十三五”以来,我们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手段,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目前已经推动了175个落地见效。我想结合几个具体例子来回答您的问题。

一是“硬质海堤”破坏海岸线生态功能的问题。我们采取了海堤生态化改造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减灾功能,提高海岸带韧性。再一个例子是人工构筑物、外来物种入侵造成滨海湿地退化的问题。我们采取退围还海、拆除人工构筑物,在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后,及时在外来物种生存区域种植红树林、盐沼植被以及海草,来恢复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当然,生态修复措施还包括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修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救助,以及海堤开口改造、海湾清淤整治等工程性措施,总体是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

目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减轻了区域生态退化压力,明显改善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质量,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稳定性和完整性。这里也可以跟大家共享两个例子,一个是福建厦门,从1988年起,厦门市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引领,渐次开展了西海域、五缘湾、环东海域、杏林湾、马銮湾等湾区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实现系统治理,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厦门实践”生动画卷。前段时间,很多媒体都去现场考察过,相信大家都深有感受。

另外,广西北海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基本遏制了海域环境质量下降、滨海湿地退化问题,连通了银滩岸线,红树林面积稳中有升,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改善和提升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效恢复了中华白海豚、中华鲎等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减轻了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干扰。此外,还增强了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构筑了海岸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谢谢!

2024-07-11 11:11:25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白皮书里介绍到,去年浙江省“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请问,截至目前,这一海洋减塑模式的推广应用情况如何?中国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还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谢谢。

2024-07-11 11:12:12

郭芳:

谢谢您对“蓝色循环”的肯定。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目前确实是全球性难点,也是大家的关注点。浙江台州探索形成了“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治理新模式,采取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了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资源高值回收利用和渔民共同富裕的路径,实现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共赢。因此,它在2023年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殊为不易。

目前,“蓝色循环”推广应用步伐是很快的。据我们了解,不仅在浙江全省,也推广到了长三角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福建、山东、海南都设立了“蓝色循环”示范中心。“蓝色循环”这个模式在国际上也得到充分认可,新加坡、法国、德国、韩国、日本、泰国、瑞士也都在推广应用。不仅是原来比较单一的塑料废弃瓶,一些海水养殖的渔网渔具现在也都纳入到回收序列当中。

“蓝色循环”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和运营模式,高质量的海洋回收塑料再制品,得到了不少跨国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甚至海外政府机构的青睐,参与主体越来越广泛。为此,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联合印发《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更好推动海洋垃圾的回收收集,为“蓝色循环”这样的项目提供更多的原料。我们相信,应该能够进一步发挥良好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沿海各地都在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践创新,比较突出的不仅有您提到的“蓝色循环”,还有刚才孙部长详细介绍的“厦门实践”,以及我刚才介绍的“渤海治理”。我们还通过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议,推出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美誉度的标志性成果。目前,我们已经在进行第三批的评议,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新思路、新范例。

这些经验和探索,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愿意与各国一道,共同开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海蓝天。谢谢。

2024-07-11 11:12:39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两位部长,感谢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再见!

2024-07-11 11:18:01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