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网上直播>

国新办就“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举行发布会

2024-06-14 14:30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30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程晓波先生,省委常委、副省长张锦刚先生,副省长雷思维先生。下面,我们首先请任振鹤先生作介绍。

2024-06-13 10:01:14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 任振鹤: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甘肃的情况。首先,我代表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全省2500万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谢意!

说到甘肃,人们就会想起敦煌。敦煌,那是甘肃的名片,也是中国的骄傲。梦回千年,敦煌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放眼今天,敦煌见证着新时代甘肃发展的火热实践。甘肃这方积淀着深厚底蕴、传承着红色基因、蕴含着独特魅力的热土宝地,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广阔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陇原大地、情牵甘肃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亲临甘肃考察,勉励我们“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近些年来,我们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立足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三个不平衡”的省情特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奋力谱写富民兴陇的精彩篇章。

这些年,我们致力于经济发展,追赶的步伐越来越快了。2021年甘肃经济总量突破了万亿大关,2022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光彩,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兰州新区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前列。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老区人民期盼多年的平凉至庆阳铁路开工建设,引洮供水工程让四分之一的甘肃人民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

这些年,我们致力于山川秀美,多彩的颜值越来越靓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黄河甘肃段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大见成效,实现了绿色蝶变。过去三年,我们完成了国土绿化2952.05万亩,2022年和2023年国土绿化面积均居全国第2位。地处河西走廊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均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过去人们担心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人民发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愚公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治沙造林奇迹,当地干涸了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如今已成为沙漠里的碧水明珠,呈现出一派波光荡漾、水鸟翔集的景象。

这些年,我们致力于民族团结,共进的旋律越来越响了。甘肃是个多民族省份,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我们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集中力量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省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迈步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像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青山绿水彩云间,诗和远方在天祝”,近三年经济增速均在8.6%以上,稳居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这些年,我们致力于社会和谐,幸福的成色越来越足了。全省80%左右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每年办成了一批教育、就业、养老、健康等方面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增速居全国第2位。省市县乡四级干部与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结对认亲,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关爱行动。针对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的实际,对受灾害威胁较重6类区域内的群众,实施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已有7.86万户、28万名群众远离了危险、搬出了安全、搬进了幸福。

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抢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章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甘肃的情况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2024-06-13 10:11:33

寿小丽:

谢谢任省长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举手提问。

2024-06-13 10:11:51

经济日报记者:

刚才省长介绍到,甘肃已经连续7个季度经济增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请问甘肃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发力?谢谢。

2024-06-13 10:25:45

任振鹤: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甘肃发展的关注。正如您刚才所问的那样,甘肃经济增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非常不容易。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红利,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为高质量发展打基础、蓄动能、增后劲。具体就是围绕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大行动,重点做了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的“五量”文章。

在盘活存量上,我们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一批“老字号”正在成长为根基稳固、枝繁叶茂的“产业树”。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产业活了、链条长了、企业数量也多了,“十四五”以来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9家。

在引入增量上,我们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大力改善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央企连续三年集中签约,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投产。2023年全省招商引资签约金额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投资410亿元的浙江巨化集团硅氟新材料项目落户在“石油老城”玉门,刷新了甘肃工业项目的投资纪录,各方看好甘肃、投资甘肃的热度持续升温。

在提高质量上,甘肃集聚了兰州大学和中科院“一院三所”等优质科创资源。我们深入推进“强科技”行动,在重离子物理、生物医药、冰川冻土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比如,中科院兰州近物所研制的国内首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系统在甘肃投入临床应用,实现了重离子超大型装置国产替代,是消灭癌细胞的“国之重器”,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4个掌握重离子临床治疗技术的国家。

在增强能量上,甘肃有86个县市区,发展起来就是86台“发动机”,我们将县域分为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五种类型,因地制宜引导分类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文旅名县和生态大县,近三年新增了16个百亿县域,累计达到36个。

在做大总量上,对甘肃来讲,只有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加快追赶进位。我们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抓产业、大抓项目,一年一进步,三年迈大步。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1.18万亿,是2012年的2.2倍。这既是量的积累和跨越,也是质的变化和提升,更是精气神的极大增强和提振,我们有信心到“十四五”末再有一个新的大的突破。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九个字”上下功夫:一是抓机遇。深入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找准定位、放大优势,更好地把国家政策转化为发展实效。二是强筋骨。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三是作贡献。把国家所需和甘肃所能结合起来,在资源能源、粮食安全、生态建设等方面更好地体现甘肃担当、展现甘肃作为、贡献甘肃力量。

谢谢!

2024-06-13 10:26:37

香港中评社记者:

甘肃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像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都是热门打卡地。今年3月以来,“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更是带动了甘肃文旅市场持续火热。请问甘肃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发力,推动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4-06-13 10:34:06

任振鹤: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当前甘肃最火爆的地方。这个问题请我的同事锦刚先生回答。

2024-06-13 10:34:22

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 张锦刚:

感谢您对甘肃文旅的特别关注。今年,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受到全国关注。一碗麻辣烫,可以说是始于味蕾、源于美景、成于文化,掀开了甘肃神秘的面纱。

这里,我想用两句比较通俗的话来形容甘肃。第一句是“上下五千年,甘肃不一般”。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走进甘肃,既可以探寻源脉,领略伏羲一画开天、张骞凿空西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传奇故事;又可以触摸文脉,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欣赏优美动人的《丝路花雨》,品读照亮心灵的《读者》杂志。第二句是“东西三千里,甘肃不平凡”。甘肃地形狭长,东西横跨1600多公里,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的所有地貌类型,有人说在甘肃可以看到五分之四的中国。

我们将在三方面持续发力,把资源大省打造成文旅强省。

第一,让资源“活”起来。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度排名在全国第5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我们坚持一流资源、一流开发,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的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像我们推广的“数字敦煌”,就是要让文化从墙上走下来、从洞里走出来,让更多游客感受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第二,让业态“多”起来。甘肃在这方面可以说做了很多文章,像被誉为中华道教第一山的平凉崆峒山,既是风景名胜区,也是休闲康养胜地,近年来在“文旅+”上衍生出了很多业态。我们将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旅游业态,吸引更多人来甘肃享受多元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第三,让消费“热”起来。今年春节假期,瓜州、玉门等地突发冰雪沙尘天气,大批滞留旅客在当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暖心瓜州”爆红网络。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把最好的留给客人,是甘肃人的内涵和品格。我们要把这种内涵塑造好,把这种品格传承好,让甘肃文旅的“烟火气”更旺,让甘肃文旅的“人情味”更浓,让各方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再过几天,甘肃将举办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下半年我们还要举办敦煌文博会,欢迎各方朋友走进甘肃,先来一碗天水麻辣烫,再来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品味热辣滚烫的特色美食,体验“如意甘肃”的万种风情。谢谢!

2024-06-13 10:34:43

凤凰卫视记者:

任省长您好,我们又见面了,去年底,积石山6.2级地震可以说是牵动人心。如今半年过去了,请问甘肃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得怎么样了?后续还有什么样的规划?谢谢。

2024-06-13 10:35:10

任振鹤:

谢谢您对积石山地震受灾群众的牵挂,这个问题请我的同事晓波先生回答。

2024-06-13 10:35:43

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程晓波:

积石山地震发生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全国各地紧急驰援灾区,我们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应急救援,妥善安置了群众,当时可以说是人间大爱汇聚陇原,一幕幕场景让我们至今想起来都非常感动、十分暖心。下面,我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灾后恢复重建的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石山县的恢复重建工作,国家各个部委也非常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了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我们省内也编制了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规划总体安排,整个重建工作3年完成。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修复重建为主的居民住房建设,主要目的是让群众住得更加安全;二是以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出行和生活更加便捷;三是以教育、医疗等为主的公共服务配套,让孩子们上学、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四是以促进增收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是让群众生活更有奔头。

今年,我们在统筹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的同时,把重点聚焦到“两个确保”上:一是确保安置点的群众10月1日前搬入新居,让受灾群众能够在安全舒适的新房子里欢度国庆;二是确保新建的学校9月1日前投入使用,让新学期孩子们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安心上课。

这里我还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握两个大的原则,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比如在房屋设计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提供了7种楼房户型和4种平房户型,让群众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二是确保工程质量。这既是我们重建的目标,也是我们重建的底线,就是要把灾后重建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民心工程。

这半年来,灾区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推进重建工作,大家可以去看看,如今的积石山县车辆穿梭、塔吊林立,一派紧张繁忙的建设场景。可以说,灾区的一砖一瓦、一路一房,无不凝结着各方面的关爱支持,这也是我们能够按时按点、保质保量完成重建任务的信心和底气所在。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我们媒体朋友们的倾情关注,有当地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未来的灾区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一个“升级版”的美丽家园。谢谢!

2024-06-13 10:36:0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甘肃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请问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将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推进全面乡村振兴?谢谢。

2024-06-13 10:39:28

任振鹤:

谢谢您的提问,您提的问题对甘肃非常重要。甘肃过去曾被称为“苦甲天下”,在打赢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后,甘肃“苦甲不再”“苦尽甘来”。

近年来,我们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任务,一手抓成果巩固拓展,一手抓乡村全面振兴,把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9385元增加到2023年的12107元,年均增长8.9%。下一步,我们将在两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在巩固拓展成果上,重点用好“两种力”。一个是激发内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鼓励引导脱贫群众通过就业、产业、创业增加收入,切实增强脱贫地区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完善“甘肃一键报贫”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易返贫致贫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另一个是用好外力。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在天津、山东两省市和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加强产业帮扶、劳务协作、项目共建和人才交流,共同谱写新时代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山海情”。

在乡村全面振兴上,突出绘好“两张图”。一个是和美乡村建设图。就是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以“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为主要内容的和美乡村创建,每年分区分类认定省级和美乡村100个左右,让平原农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湿地水乡更具诗情画意、高原藏区更具民族风情、传统村落更具文化底蕴,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陇原“富春山居图”。一个是特色产业发展图。说到甘肃农业,“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已经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榜首,恐怕大家想不到,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一是戈壁滩上种蔬菜,在我国十大蔬菜基地中,甘肃有两个,一是张掖,二是兰州,高原夏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二是玉米种子半边天,甘肃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产自甘肃。三是道地药材很地道,甘肃被称为“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目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了让甘肃这些好资源卖上好价钱、致富一方百姓,我们将全面加强农业强省建设,深度做好“土特产”的文章,在每个县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打好特色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甘味”农产品畅销国内、走向世界。

谢谢!

2024-06-13 10:39:57

科技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甘肃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请问将如何发展新能源产业,甘肃计划如何优化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呢?谢谢。

2024-06-13 10:49:18

任振鹤: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新能源既是甘肃的优势,也是甘肃的特色,这个问题还是请我的同事晓波先生回答。

2024-06-13 10:49:33

程晓波:

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所讲,甘肃确实是风光资源大省,我们的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开发量都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绿色转型的各项政策机遇,“乘风而起、向光而行”,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超过了56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60%,这个占比在全国居第2位;陇电外送区域已经扩大到了25个省份,每年甘肃对外的输送量超过520亿千瓦时,这其中接近一半都是新能源。如果说,从前的河西走廊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那么现在则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勃发,呈现出“追风逐日、风光无限”的景象。

可以说,甘肃的新能源发展速度确实很快,但未来潜力仍然很大。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推动“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重点在四个方面继续发力:

第一是扩规模。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各级各类风光电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也就是明年底的时候,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要突破8000万千瓦,到“十五五”末要突破1.3亿千瓦。1.3亿千瓦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6个三峡电站。

第二是畅通道。规模大了,电发多了,怎么样把电送出去,建设外送通道就成为关键。我们的第一条通道是从酒泉送往湖南的酒湖特高压直流工程,这个2017年已经建成。第二条通道是送往山东的陇电入鲁工程,去年开工建设,明年就可以建成。第三条通道是送往浙江的陇电入浙工程,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完备,可望近期核准建设。第四条通道是送往四川的陇电入川工程,这个也有望今年年底核准开工。可以说,到“十五五”中期的时候,这四条特高压就能够全部投运,届时甘肃至少会有1600亿千瓦时的电送往全国各地,这相当于现在一年的全省用电量。

第三是兴产业。着力构建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张掖、武威、金昌三地协同,河东各市州协同、多级驱动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风光电产业链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第四是促消纳。就是我们要把发出来的电在省内首先用好用足,这就需要全力发展省内的产业,推动调峰电源和新型储能的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电力网和算力网“双网”融合的文章,建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也就是甘肃的庆阳数据中心,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总之一句话,未来我们既要发展好新能源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又要让陇原“风”“光”点亮万家灯火,为全国能源供应保障作出更大贡献、体现甘肃担当。谢谢!

2024-06-13 10:49:54

澎湃新闻记者:

甘肃地域辽阔,生态地位重要,但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我们的问题是,甘肃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如何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谢谢。

2024-06-13 10:58:21

任振鹤:

谢谢您对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这个问题请我的同事思维先生来回答。

2024-06-13 10:58:53

甘肃省副省长 雷思维:

感谢这位记者关注甘肃的生态文明建设。甘肃生态符号比较多,最主要的可以用“山”“水”“土”来概括。山就是祁连山,它滋养了河西走廊的绿洲,阻挡着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的汇合和南侵。水,就是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肃的黄河,在甘南玛曲县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土,就是黄土高原,占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甘肃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天大的事”来抓,全力绘就了美丽甘肃锦绣画卷。我们用心守好“一条河”。全面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启动实施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节水治水等重大的生态工程,扎实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保护和修复工程,黄河甘肃段的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了Ⅱ类标准。“黄河之滨也很美”已经成为甘肃的靓丽名片。我们用心护好“一片绿”。深刻汲取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教训,时刻警醒“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建立了全域保护常态化监管监测机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指数增幅达到了10.88%。甘肃近八成的国土面积纳入国家“三北”攻坚战的范围,我们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已经启动首批“三北”重点工程项目,力争到2030年,全省67%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我们全力打好“一场仗”。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空气清洁行动,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水环境质量管控,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甘肃的省会兰州市,从曾经的“卫星看不到的城市”走向了“兰州蓝”。

甘肃生态地位重要,但生态的基底也很脆弱。我们将继续发扬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让陇原大地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山川更秀美,把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牢,让甘肃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谢谢!

2024-06-13 11:00:19

中宏网记者:

甘肃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请问甘肃如何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采取了哪些措施?目前成效如何?谢谢。

2024-06-13 11:01:54

任振鹤: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甘肃老工业基地的关心和关注。甘肃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有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桶油、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台大型石油钻机等多项全国第一,奠定了相对厚实的工业基础。这几年,我们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让传统产业“发新枝”,让新兴产业“生强枝”,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6%以上,工业投资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老工业基地正在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在“强龙头”上,我们每年滚动实施300个左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数字转型等措施,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和发展能级。目前,甘肃的镍产量排名世界第3位,钴产量排名世界第5位。大家可能还想象不到,甘肃还有芯片产业链上的高端企业,芯片封装测试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补链条”上,我们围绕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主攻14条重点产业链,三年培育链主企业114家。按照“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市场理念,以链主企业为主体,瞄准产业链空白缺项,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高附加值关键产品,真正让成果变产品,产品成产业,产业延链条。

在“聚集群”上,我们聚力做大做强各类产业园区,推动要素向园区集约、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甘肃酒泉已成为我国陆上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甘肃过去因工业而辉煌,未来必然靠工业而追赶。我们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持续推进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新兴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甘肃工业向“新”而行、向“质”图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谢谢!

2024-06-13 11:02:58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甘肃是矿产资源大省,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之首。请问甘肃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考虑?谢谢。

2024-06-13 11:08:37

任振鹤: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甘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关心和关注。实际上,甘肃是矿产资源大省,我们完全可以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中作出甘肃贡献。这个问题请我的同事思维先生回答。

2024-06-13 11:09:00

雷思维: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像振鹤省长刚才介绍的,在祖国的版图上,甘肃是一个能源资源的“大宝库”,也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目前,全省已发现的各类矿产190余种,查明储量的有134种,其中镍、钴、铂等12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第1,而且每个品种都具备成为一条产业链、带动一片大产业的潜力和前景。近年来,我们聚焦国家所需、发挥甘肃所能,全面提高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供给质量,在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甘肃力量。

我们把能找的都找出来。大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地勘资金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以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地质找矿格局。像甘肃的煤炭资源,目前已经探明的储量排在全国第6位,2023年煤炭产量比3年前翻了近一番。

我们把找到的用起来。建立了常态化的矿业权投放机制,促转化、增收益,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中来,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了找矿、出让、开采、利用全链条的矿业开发格局,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可以说,目前全省的矿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也进一步得到了优化,矿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把开发的“绿”起来。更好统筹“找好矿”与“护好绿”的关系,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矿产资源开发勘查的全过程,推广绿色勘查适用技术,应用绿色开采工艺,推动矿区扩绿增绿,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绿色矿山标准体系。预计到2028年,全省90%的大型矿山、80%的中型矿山将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下一步,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高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立足大局需要、紧盯重点矿种,持续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增储上产,政策上强保障、科技上多赋能、机制上更放活,以更大力度推动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2024-06-13 11:09:20

寿小丽:

请继续提问。还有两位记者举手,我们最后两个问题。

2024-06-13 11:10:35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现在又到了毕业季了,我们关注到,甘肃连续多年出台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企业就业。请问甘肃在促进就业方面还采取了哪些务实有效的行动?成效如何?谢谢。

2024-06-13 11:22:02

任振鹤:

感谢您对当前就业工作的关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锦刚先生分管这方面的工作,有请锦刚先生回答。

2024-06-13 11:22:26

张锦刚:

谢谢您的提问。就业工作是省委、省政府最重视的工作之一,就像刚才任省长所说的,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百姓,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近年来,甘肃就业趋势总体向好,每年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确保的数字,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搭台子”。就是全力以赴稳岗扩岗,让大家有干事创业的舞台和平台。这方面,我们实施了“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为企业提供维权服务、金融助力等支持,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就业。像“陇原惠岗贷”业务,对吸纳就业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企业,精准保障融资需求,并重点向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倾斜,用以支持企业稳岗扩岗,近两年为2400多家企业发放贷款近50亿元。

其次是“架梯子”。就是多措并举“架桥铺路”,让岗位供需更加匹配。这方面,除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大赛等“规定动作”之外,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也探索出了一些“自选动作”。比如,从2022年开始启动“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行动,先后有430多名厅局长走进直播间,解读政策、推介岗位,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万个。

还有就是“拓路子”。就是千方百计稳住和拓展重点群体就业,以点带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我们连续15年将“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列为10件民生实事之一,引导他们到基层和企业就业。又比如,脱贫群众这一块,我们通过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提高产业的就业带动力,扩大多元化就业的蓄水池,持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让需要找工作的能找到,让企业招工不再难,不断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谢谢!

2024-06-13 11:22:45

寿小丽:

请继续提问,最后一个问题。

2024-06-13 11:26:00

海报新闻记者:

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战略通道和商埠重地,请问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如何绘就浓墨重彩的甘肃画卷?谢谢。

2024-06-13 11:26:48

任振鹤:

谢谢您的提问。“一带一路”是甘肃最大的机遇,大家知道,自古以来,甘肃就有着深厚的开放基因,河西走廊就是一条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占总长的五分之一。有人说,新疆太远,我想说,不是新疆太远,而是甘肃太长。汉唐以来,东西方货物在甘肃集散流通,东西方文化在甘肃融合荟萃,一度呈现出“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贸易盛况。

近年来,我们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目前,累计开通运营国际货运班列线路21条,已覆盖到欧洲、亚洲、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甘肃的“钢铁驼队”满载货物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频繁往来,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值占到外贸总值的70%以上。这几年,甘肃的农产品出口每年都有“零的突破”,像高原夏菜、兰州百合、静宁苹果、平凉红牛、定西宽粉、陇南橄榄油等特色“甘味”农产品,不仅走进了国内“大市场”,还漂洋过海端上了外国人的餐桌。

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引领,重点从三个方面聚焦发力:在强通道方面,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建设,放大国际陆港、空港枢纽功能,积极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在扩外贸方面,深入开展外贸市场建设培育、外贸新业态提升、外贸基地建设和外贸产品扩量攻坚四大行动,大力拓展“一带一路”和RCEP国家市场,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出口,持续做大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国际货运班列提质增效。在促合作方面,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创新、数字发展、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敦煌学研究高地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建设,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拓展人文交流和友好往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最大机遇”,让甘肃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甘肃。

各位媒体朋友,在人们的印象中,甘肃比较遥远,这里我想说的是,其实甘肃并不远。如果您来甘肃,以省会兰州为例,坐飞机从西安、银川、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出发不到1个小时,从北京、南京、武汉、郑州等国内主要城市出发仅需2个小时,就是大家认为比较远的哈尔滨、广州、福州等省会城市也就3个小时。欢迎大家多到陇原大地走一走、看一看,欣赏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的雄浑壮丽,体验华夏文明的深沉厚重,感知大美陇原的多彩风情。

我们在甘肃等着您,如意甘肃欢迎您!谢谢!

2024-06-13 11:27:54

寿小丽:

谢谢振鹤省长,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2024-06-13 11:28:17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