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网上直播>

国新办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和公报举行发布会

2024-05-09 08:45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和公报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吕红频先生;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负责人尚全民先生;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女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司长樊华先生;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估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明先生。

下面,先请郑国光先生作情况介绍。

2024-05-08 10:00:34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郑国光: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我和我的同事非常高兴与大家见面,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及其主要成果给大家发布一下。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力国情调查。自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国有500多万名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努力,完成了这次普查的各项目标任务。去年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就本次普查的调查工作以及调查成果进行了发布。今天,我们重点就本次普查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情况、成果及应用情况向大家作一个介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边试点、边完善”,提高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科学性。本次普查第一次开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技术可循,加之灾害种类多,评估与区划涉及行业多、专业性强,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工作成果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实施难度大。我们坚持试点探索先行,先后开展了5个轮次评估与区划试点,从北京市房山区、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试点“大会战”,到全国11个重点县,再扩大到“每省一个县”“一省两市”“每省一个市”试点工作,测试验证修订形成了61项技术规范,完成了技术标准的统一,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成果的衔接方案,单灾种风险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的衔接方案,确保了各类各级成果有效融合。我们还全方位检验完善普查评估区划组织流程,为科学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认真组织培训,锻炼培养评估与区划的专家队伍。专业技术队伍是高质量完成评估与区划任务的关键。我们按照“谁主导、谁负责”原则,各行业部门都组建了培训专家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评估与区划队伍培训,各地普遍建立了“行业部门+科研高校”的评估与区划技术组,全国累计有3323支技术队伍,上万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参加了各级各类的评估与区划工作。为做好综合风险评估区划工作,国务院普查办在组织多轮次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12期业务考核,共有1238名获得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区划的合格证书,实现了持证上岗,成为执行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区划任务的中坚力量。

三是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衔接,确保灾害风险评估区划的可用性。本次普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灾6大类23种灾害风险和综合风险的评估区划,第一次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评估区划成果。为了切实贯彻好成果价值是贯穿评估区划工作始终的理念,国务院普查办成立了50人技术专班,一对一对接地方、一对一对接部门,多轮次开展普查成果的上下衔接、部门协同,确保各级各类普查成果科学客观。国家级评估区划成果形成后,我们又组织了3个轮次的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省级评估区划成果形成后又先后2次报国家级审核衔接,确保国家、省、市、县的评估区划成果能够衔接起来。通过一系列技术协同、成果衔接等措施,评估区划成果既符合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也为地方结合实际灵活调整提供了空间,确保评估区划成果的可用性。

2024-05-08 10:10:57

郑国光:

四是全面完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任务。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全面完成了国家级、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市级、2846个县级的单灾种风险评估区划和综合风险评估区划任务,涵盖分灾种危险性评估成果、灾害风险评估成果、风险区划成果、防治区划和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编制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仅国家级成果数量就有150余套。我们还制修订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主要江河防洪区防治区划、山地洪水威胁区防治区划、干旱灾害防治区划、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森林火灾防治区划等。

五是坚持“边评估、边应用”,持续发挥区划成果的应用效益。评估与区划成果对灾害风险是一个客观的刻画和表达。我们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活动和重大战略区安全保障,组织技术专家,将评估与区划成果纳入到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长三角地区等灾害风险专项评估中,提出了自然灾害防治和极端灾害应对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相关部门也积极推进成果应用,例如,气象部门拓展了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服务极端气象灾害应对;自然资源部门将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评估区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还有水利部门、林草部门等都加强了评估区划成果应用。也借此机会,向对这次普查工作给予关心支持和参与的各方面表示衷心感谢。

此外,本次普查的时间基线是2020年12月31日,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减灾能力都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灾害风险也随着变化,开展常态化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势在必行。我们已经建成了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10个行业建立了行业数据库,31个省级也都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实现了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我们将对这次普查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提出完善建议,为构建常态化普查评估制度、推进普查成果应用打好基础。

国务院普查办已经会同主要成员单位组织编制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共11号,《公报》电子版可以到应急管理部网站查询下载。希望通过《公报》进一步推动社会各界用好普查成果,更好发挥普查工作效益,我们也热忱地欢迎科研机构、大学等用好这次普查成果。根据安排,各地也将陆续发布相关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2024-05-08 10:17:36

邢慧娜:

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4-05-08 10:19:37

红星新闻记者:

此次普查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综合性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目前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完成,能否介绍一下有哪些重点成果?谢谢。

2024-05-08 10:22:36

郑国光:

谢谢您的提问。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创造了多个第一次。例如,在调查成果方面,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成果,全国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开展了对全国灌木、草木、枯落物的普查,填补了全国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空间信息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第一次完成了对全国县、乡、村公路、桥梁、涵洞等普查,采集了全国公路设施的抗震、防洪等设防信息,形成了全国国省干线公路承灾体风险数据库、全国水路承灾体风险数据集等。

在评估与区划成果方面,第一次明确了全国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区“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第一次识别了占全国陆地面积2.3%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将全国划分成为6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30个综合风险区和90个风险防治亚区,揭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东高西低”的宏观格局和导致高风险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划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短板弱项区域等。

同时,这次普查是第一次开展,我们在技术、工作方式方法上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是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第一次。第一次开展了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评估、区划等全链条普查,完成了灾害风险要素属性和空间位置的“双调查”。单灾种风险和综合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过去水旱灾害也好、地震灾害也好,都是做单灾种,这次做了综合风险评估区划。第一次探索推进致灾部门的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推动灾害致灾数据和人口、经济、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等重要承灾体的数据共享。第一次在统一技术体系下开展风险评估区划,采用统一的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及综合防治区划技术框架和技术规范开展单灾种风险评估区划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多部门协同完成了综合风险评估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的成果。谢谢。

2024-05-08 10:22:51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极端天气带来的气象灾害频发。想请问一下,此次普查结果中,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方面有哪些重要发现?相关普查成果在应对气象灾害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2024-05-08 10:31:44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 梁丰:

谢谢您的提问。在此次普查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完成了1978-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337个市、2764个县和86个特殊区划范围的10种气象灾害过程的致灾数据收集分析,形成了32类致灾因子数据,总计条数664万余条。研制了20余万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产品,形成了由5000多个全国性重大气象灾害历史事件组成的数据库。

我们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第一方面,近年来北上台风活跃、灾害影响较大,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对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影响。第二方面,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都显著增加,特别是最近十年,北方地区局地强降水致灾强度趋强,形成了暴雨灾害“南北并重”的格局。第三方面,高温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增强。第四方面,复合型低温灾害的影响要比单个低温灾害事件影响更明显,我们要特别关注。

我们在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当中对这些普查成果开展了融合应用,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首先,我们将气象灾害普查数据和结论应用于重大工程选址和可行性论证,以及地方区划编制,降低气象灾害风险的影响。二是我们根据普查成果来推动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调整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提高应急联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联合其他部门,更新各种次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指标,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四是把普查成果应用于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调整优化、预警信号阈值调整以及灾害风险预估工作,提高气象部门自身监测预警业务能力。五是融入经济行业发展,比如联合保险行业根据普查数据修订保险指数产品,调整定损标准,优化保险方案等。此外,我们也将联合能源、交通、农业等部门开展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谢谢。

2024-05-08 10:32:11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系统性组织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请问,完成森林和草原风险普查方面取得哪些成果?又有哪些实践应用?谢谢。

2024-05-08 10:34:3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司长 樊华:

感谢记者的提问。国家林草局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开展了森林和草原的风险普查工作。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包括技术团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完成了各项普查任务。主要成果有下面几项:

一是调查全国范围内的林下可燃物载量本底。林草行业调查了11.2万个林草可燃物样地,构建了15万个可燃物遥感解译标志,编制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等级,单位面积载量等级,不同森林类型可燃物单位面积载量的等级区划分布,获取了全国不同区域林下可燃物平衡含水率、燃点、热值等定量燃烧属性,为林火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是摸排了野外火源风险点、减灾能力底数。此次普查,摸清了野外用火、重要火源风险点的情况,形成全国重要火源点密度分布图,不同减灾资源分布图等成果图件。

三是初步形成了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区划。结合基础地理、气象、森林资源、人口、经济,包括林区的建筑物等调查数据,评估区划形成了30弧秒网格、乡镇级、县级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评估、减灾能力评估、风险评估、防治区划等评估区划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普查成果常态化应用,结合气象预报和可燃物火险监测数据,探索建立多尺度森林火险等级的预报模型,提高森林火险的预测精准性和实效性,常态化组织开展森林草原火灾的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打击森林草原防火区内违规野外用火,强化火灾的追查溯源,指导各地运用好防灾减灾能力的成果,为我们下一步编制森林草原火灾防治区划和防火基础能力建设提供支撑。谢谢。

2024-05-08 10:34:4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水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能否介绍一下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在水旱灾害方面的成果以及相关成果的应用情况?谢谢。

2024-05-08 10:37:41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负责人 尚全民: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国各地水利部门和500余家技术单位8万余人克服新冠疫情、水旱灾害频发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全面完成了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各项任务,形成了系列普查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摸清了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完成9.7万余座水库、7.8万余座水闸、31.5万公里5级以上堤防以及98处国家蓄滞洪区的基本情况及隐患调查,完成全国干旱灾害致灾情况调查。

二是首次完成了全国水旱灾害风险等级划分。完成了全国范围洪水风险区划、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明确了各地洪水风险和干旱灾害风险等级,首次摸清了全国洪水影响人口、GDP风险等级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水旱灾害防御措施,完成了洪水风险防治区划和干旱灾害防治区划。

三是建成普查成果共享应用数据库。完成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9大类14项成果数据全部入库,实现了成果数据的查询展示、数据管理、共享服务等功能,并制定了数据管理制度,确保数据高效安全应用。

在成果应用方面,水利部持续推动普查成果在水旱灾害防御、防洪规划修编、水利工程建设、河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比如,在去年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防御中,基于特大暴雨预报信息和普查成果,快速分析预测可能的洪灾量级,识别防洪工程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研判兰沟洼蓄滞洪区分洪情景及洪水风险。根据不同运用方案的分析研判结果,优化了蓄滞洪区启用方案,确定了启用时机、退洪时机、退洪位置等,提前有序组织人员转移避险,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实现了总体效果最优。谢谢。

2024-05-08 10:37:51

海报新闻记者:

普查目的在于成果应用,效益也体现在成果应用。可否介绍一下这次普查数据成果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情况?谢谢。

2024-05-08 10:41:46

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 吕红频: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您所说的,普查目的在于成果应用。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普查成果应用工作,从普查之初我们就提出要坚持“边普查、边应用”工作原则,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普查成果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效服务风险源头防控。我们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实施,把普查形成的综合风险评估图、区划图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提供依据,引导人口和产业布局等向更安全的区域集中。上海、湖北、四川、新疆等地组织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在避让灾害风险、源头管控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具体体现。

二是有效服务灾害精准防治。去年中央增发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我们在制定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防灾项目实施方案过程中,综合考虑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评估结果,提出重点支持范围,确保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一些地方部分市县对普查获取的房屋、水库大坝、尾矿库等重点目标物的风险隐患信息,实行清单式、分类分级管理,有效提高了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的精准性。

三是有效服务应急能力提升。我们把普查数据成果接入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和灾害事故电子地图,为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精准预置应急资源和力量提供了支撑。去年6月开始,我们组织全国68个市县开展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各地把普查数据成果接入应急指挥平台,在支撑基层综合监测预警与会商研判、服务重大活动安保、服务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方面形成了10余套典型案例。我们及时组织推广,帮助基层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普查成果的开发应用,着力在专业领域深化应用和数据综合应用上下功夫,为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基础支撑作用。谢谢。

2024-05-08 10:42:4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是这次普查成果的一个具体呈现,请介绍一下《公报》的具体情况。谢谢。

2024-05-08 10:44:52

郑国光:

谢谢您的提问。《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是由国务院普查办会同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中国地震局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的,我们采用的是“1+10”的模式,其中“1”为本次普查的总体情况,重点介绍3年多来普查工作情况。“10”主要是成果情况,包括综合性成果和行业成果。《公报》编制体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突出重点,《公报》以发布普查成果为主,发布的内容是普查获取的主要成果。二是注重地图成果,本次普查涉及自然灾害风险多个要素,成果为风险评估与区划,公报编制强调不仅要有核心结论,也要有必要的地图类成果,增强普查成果的可读性。三是注重强化科普,本次普查涉及自然灾害危险性、脆弱性、暴露度、风险、区划等多个要素,成果专业性强,公报编制突出科普性,增加了必要的术语解释,评估方法说明、成果意义等内容。成果很多,我们把核心成果提炼出来,放到《公报》当中。

《公报》内容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强调科学性。采用国际通行的灾害风险调查、评估与区划技术体系,结合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特征和发展阶段,科学确定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发挥自然灾害、水利、气象、地理、测绘和遥感等专业团队作用,融合多学科优势,保证相关成果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完成。二是突出权威性,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专业优势,按照“统一数据、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流程”要求开展工作,成果形成后经多次专家论证,行业间多轮次核对、修改、确认,最终形成《公报》成果。三是强调可用性,多次赴地方实地调研交流,就国家与地方、地方各级间的成果进行反复衔接,根据意见对成果校验和修正,保证了成果更加符合实际。谢谢大家。

2024-05-08 10:45:08

邢慧娜:

请大家继续提问,还有两位记者举手。

2024-05-08 10:50:41

光明日报记者:

此次普查完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6大类自然灾害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请问,如何强化国家和地方、综合和单一灾害种类的技术统筹工作?成果质量审核工作是如何开展的?谢谢。

2024-05-08 10:55:26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估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汪明:

谢谢您的提问。普查评估与区划工作涉及部门多、技术流程长,成果类型多,整体技术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需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统筹。国务院普查办从技术方法统一性、工作流程规范性、各级各类成果一致性等方面出发,加强国家和地方、综合和单灾种的技术统筹。一是统筹技术体系,研制了单灾种评估区划类技术规范34项、综合评估区划类技术规范27项,实现了在统一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下的分灾种和综合风险评估。二是统筹技术指导和把关,强化行业部门间协同、国家和地方协同,组建了国家、省两级技术组,其中,省级技术组由来自633个部门和单位的924名专家组成,承担省、市、县三级技术指导和成果把关工作。三是统筹培训考核,编制出版了评估与区划系列培训教材16部,组织开展了12期全国综合评估与区划业务培训考核,实现了骨干人员的持证上岗。四是统筹工作进度,“边试点、边完善”,打造省市县评估与区划技术样板,由点到面分步推进,边评边用,确保成果的可用性和科学性。

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国务院普查办高度重视评估与区划成果质量审核工作,建立了“谁评估、谁质检、谁负责”原则。一是压实审核职责,建立了评估与区划成果质量控制体系,压实行业部门专业审核、普查办综合性审核职责。二是制定审核技术规范和成果质量管控办法,规范质检审核流程。通过质检软件审核成果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国省两级普查办组织专家保证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强化全流程质控,各级成果需得到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可,按照“实施单位自检、行业技术审查、行业部门审核,省普查办综合性审核,地方政府审定、国普办抽检”的流程进行审核,确保全流程质量控制到位。谢谢。

2024-05-08 10:55:58

邢慧娜:

最后一个问题。

2024-05-08 11:00:23

新京报记者:

刚刚在发布当中提到,这次普查提出要建立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我们想了解一下这个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包括具体内容,建成之后对于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何作用?谢谢。

2024-05-08 11:01:14

吕红频: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是这次普查的重要任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项任务基本完成。整个数据库由1个国家级综合库、10个国家级行业库和31个省级数据库构成,基本做到了“技术标准统一、分类分级管理、纵向横向联通、共建共享共用”。

国家基础数据库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数据资源丰富。包括23种致灾因子数据,27种承灾体数据,以及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成果数据等。一些地方和行业还结合工作实际,扩充了包括实况气象信息、水文信息、地震信息等在内的常态化业务数据。国家级综合库已经存储了超过17亿条各类风险数据。二是贴合业务需求。数据库以“服务业务”为导向,通过建设标准化服务能力,便捷连通有关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成果服务。比如,一旦发生重大地震,我们可以立即调取震区相关数据,包括人口密度、房屋建筑结构、水库、化工厂、矿山、医院、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当地和周边有哪些救援力量、救灾物资储备,以及有什么交通设施等,快速形成报告,支持抢险救援决策。三是服务多元用户。除了为各地和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外,我们还把数据加工处理形成多样化产品,按一定渠道提供给科研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公众使用。比如,今天发布的《公报》就包括了国家层面的主要数据和成果,地方也将结合各自实际,发布普查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国家基础数据库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一方面根据情况变化,开展常态化数据更新;另一方面强化共享应用,做好共享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做好数据挖掘,形成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服务产品,努力发挥普查成果的最大效益。谢谢。

2024-05-08 11:02:44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大家再见。

2024-05-08 11:04:15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