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0年12月23日(星期三)下午4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科技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下午举办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外国专家局局长郭秉晨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先生。
首先,我们请徐部长介绍情况。
2020-12-23 16:03:19
科技部副部长 徐南平: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科技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科技扶贫工作的各位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技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扶贫行动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6年确定的十大扶贫行动之一。科技部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着力补齐贫困地区科技和人才两大短板,创新部际协调、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部省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四级联动三项机制,充分展示贵在精准、重在产业、根在创新、要在合唱、恒在坚持五大特色,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精准脱贫之路。在具体工作中,统筹推进“点片面”科技扶贫工作,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扶贫大格局。
“点”上全力推进定点扶贫。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在江西井冈山、永新,四川屏山,陕西柞水、佳县等5个定点扶贫县累计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等科技项目250余项,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引进帮扶资金约8.6亿元,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等8600余人,选派15名后备干部赴定点扶贫县挂职,不断提高定点扶贫县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5个定点扶贫县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井冈山市和柞水县考察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井冈山市在全国贫困县中第一个脱贫“摘帽”,把习近平总书记“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变成了美好现实;总书记点赞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充分体现“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
“片”上合力推进片区扶贫。科技部会同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系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推动片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推动了秦巴山片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推动秦巴山片区中药材种植、木耳及珍稀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持续增强秦巴山片区内生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通过“三区”人才计划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累计投入经费近5.2亿元,支持片区五省一市选派科技人才2.75万名,培训5211名农村科技创业骨干。
“面”上强力推进行业扶贫。科技部紧紧围绕中央交给的任务,统筹推动全国科技系统扎实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组织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投身脱贫攻坚。聚焦扶贫主导产业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系统推进科技扶贫,统筹科技资源,选派科技人才,促进创新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科技特派员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投入200多亿元资金,实施3.76万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为贫困地区转换发展动力、提高生产效能、改善群众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扶贫扎实推进”,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科技特派员在乡村脱贫致富中带头人的作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发挥好科技创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支撑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的发布词就这些,下面我们乐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今天除了兰司长之外,专门请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郭秉晨,还有朱有勇院士,他是我们科技人员的代表,更是科技特派员的代表。谢谢大家。
2020-12-23 16:06:17
胡凯红:
开始提问。
2020-12-23 16:07:14
科技日报记者: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出要持续推进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下来,科技部有什么打算?谢谢。
2020-12-23 16:14:47
徐南平:
谢谢你的提问,你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你的问题涉及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家知道,脱贫攻坚是针对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在农业农村方面,它对应的主要是乡村振兴。所以,如何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跟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好,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农业农村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科技部一直在深入思考,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党中央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有关要求。今年10月17日,在国家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整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非常明确,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政策稳定。第二个目标,如何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起来。在这个问题上,科技部党组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有一些系统的部署。在这里我主要从两个角度回答。
2020-12-23 16:14:59
徐南平:
第一,怎么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央的政策非常清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保持政策整体稳定,中央要求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原则。按照这样的原则,科技部党组去年在召开定点县扶贫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对定点扶贫工作要落实“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扶持目标越来越精准、帮扶方法越来越科学”的工作要求。整体上说,就是把中央总体稳定政策落实好。我举一个例子,井冈山市是我们的定点扶贫县,2017年脱贫摘帽。但是这三年来,我们对井冈山扶贫工作力度一直没有减弱,总体是稳定的。我们的支持性项目要继续支持,我们对工作的督促要继续进行,我们的挂职干部一直坚持在井冈山,这就是体现中央“扶上马、送一程”,保持政策的稳定。
第二,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这个问题科技部党组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在我们有系统部署。我想关键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怎么样认识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振兴对应着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乡村振兴就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问题。这个定位非常准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表示,要把坚持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认为科技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一定要把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工作摆在国家科技发展中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2020-12-23 16:30:38
徐南平:
在工作上,主要是两条举措:一是要推动科技工作重心下移。二是要推动科技人才下乡。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国的科技工作有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但是对于乡村科技创新工作,县域创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县作为一个支点,通过县的科技创新工作,把科技的旗帜插遍县、乡、村。科技管理工作一定要重心下移,我们有创新型县(市),有“333”科技园区建设,在全国县域要建3000多家农业科技园区,来推动科技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
另外,关于科技人才下乡,今天我们朱有勇院士过来了。我们的院士也是科技特派员,深入到乡村一线,这是一个典型案例。从国家层面来讲,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国家制度性安排,在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完善这个制度,制定更多激励政策,促使千千万万科技人员到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线,把科技带下乡。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考虑,我们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安排,发挥科技优势,把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谢谢!
2020-12-23 16:40:2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请问科技扶贫是如何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的,特别是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实施后的成效如何?谢谢。
2020-12-23 17:01:01
徐南平:
我刚才在发布词中已经说了一个整体上的思路,如何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有没有科技扶贫下沉到乡村第一线,涉及到科技扶贫的重要问题。科技部党组对此高度重视,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简单地说,我们主要通过三大机制推动全社会科技力量进行脱贫攻坚。这三大机制就是:部际协同、四级联动、东西协作。
一是部际协同。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国务院扶贫办成立了科技扶贫部际协调小组,全面负责科技扶贫的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工作推进和督导检查,共同开展科技扶贫行动。那就是说,在中央层面科技扶贫工作不是科技部一家的事,是整个大科技口的共同任务,所以我们有一个部际协同机制,希望横向到边,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情。
二是四级联动。科技部党组提出来,“部”是科技部,“省”是指省科技厅,“市”指地级市的科技局,“县”是指县级科技部门,就是四级科技部门联动,并且我们提出科技扶贫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四级科技部门的一把手要亲自抓科技扶贫工作。这就是一个上下联动,所以我们叫纵向到底。这是第二个工作机制,中央有科技计划有政策,地方也有科技计划有政策,大家一起协力推动这项工作。
三是东西协作。东西协作现在有几个机制。一是科技援疆,二是科技援藏,三是科技援青,就是对西藏、新疆、青海有一个科技援助机制。还有就是我们科技支宁,和宁夏有一个机制,还有科技兴蒙,和内蒙有一个东西部合作机制,还有一个科技入滇,就是云南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有七个东西部协作机制,希望把东部的一些科教资源推到西部进行脱贫攻坚。
2020-12-23 17:01:13
徐南平:
这三个机制在具体工作中是通过“百千万”工程来实现的。一是“百”,在贫困地区建设100个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二是“千”,组织高校院所与贫困地区1000个科技扶贫帮扶结对。三是“万”,实现1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就是要动员科技特派员深入到贫困村去。
三年来,科技部“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科技系统一共在贫困地区建设了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其中农业科技园280多个,我们建立了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比我们当时计划多得多。我们选派了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为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这是整体的工作部署,我想再举一个井冈山的例子。2016年以来,科技部发挥行业优势,指导井冈山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这是“百千万”工程的一个小缩影。
“百”,科技部批准建设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区,壮大了井冈蜜柚、有色蔬菜、有机茶叶等规模化农业产业,培育龙头企业27家,农民合作社15家,引进培育新品种13个,示范推广新技术30项,带动贫困户1239户,受益贫困人口3850人。
“千”,在井冈山我们主要推动了山东寿光与井冈山合作建设了井冈山高科技农业博览园,整个投资6个亿。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们有机会去看看,建的蔬菜种植大棚当时是亚洲最大的体量,非常壮观。最近我去看了一下,效果非常好。截止到今天,它为100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每年免费培训种植户2000名,示范带动乡镇蔬菜种植5万亩,他们种植的蔬菜现在主要是销往上海,效益非常不错。我上次问了一下,平均亩产出大概能达到6万元左右,效益还是非常好的。
“万”,选派科技特派员进村入企。科技部在井冈山派了5个特派团、31位专家到井冈山对接服务,科技特派员们在井冈山的贫困村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工作。
通过“百千万”工程在井冈山的实施,2017年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目前,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由2600元增长到10205元,科技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就回答这么多。
2020-12-23 17:14:57
新华社中经社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朱有勇院士,我们注意到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请问朱院士,作为驻村扶贫的科技特派员,您是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请您介绍一下。谢谢。
2020-12-23 17:36:44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协主席 朱有勇:
我来自云南,云南被誉为“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一个很美的地方,但是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而且扶贫的难度很大。我是长期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驻村扶贫,也是第一个把院士工作站建在最基层的村民小组的科技特派员,我们科技团队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我们用科技的力量去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去帮助边疆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要做的是以下方面:
第一,贫困在山区,但是山区有森林资源,就把我们研究了十多年的成果,在林下种植中药材,把这个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推广,让中药材回归到深山老林去,我们的这些成果推广每亩森林可以产出6到8万元,产值很高。所以助推了当地的农民脱贫致富。
第二,在一些热带的河谷区,大量的冬闲田,我们把研究多年的一个科研成果冬季马铃薯技术进行推广。冬季马铃薯就是冬天种、春天收,打了一个时间差,效益很好,一亩地一个冬天平均农民可以增收5000元,把冬闲田变成了效益田、变成了扶贫田。
第三,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工作,针对边疆的民族地区群众技术水平有限的问题,我们办了专家技术扶贫班,到今年已经办了36个,完成培养24个1400多人,现在还有12个在办,有720个农民学习。我们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面对面学,我们这样上下来、学下来,一个培训班办半年,现在学完的这些学员回去全都脱贫,50%左右的学员回去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带脱贫,有10%的学员回去把一个村子的人都带脱贫。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些年驻村扶贫,不只我们澜沧县,我知道在云南省、在全国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实际还有千千万万的像我们这样的基层科技特派员,他们把科技成果推广到村村寨寨,把知识、技术传遍千家万户,是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为我国的反贫困斗争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谢谢。
2020-12-23 17:40:08
中国新闻社记者:
刚刚徐部长介绍了,科技部定点扶贫的扶贫县已经脱贫摘帽了,科技部在科技支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另外,我前一段时间在贵州一个脱贫县采访时,当地的乡村干部比较担忧的一点是脱贫摘帽之后,如果遇上自然灾害等,返贫了怎么办?科技部在这块有没有一些规划?谢谢。
2020-12-23 17:56:46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 兰玉杰: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对定点扶贫工作加强系统谋划、创新工作机制。主要做法是,用“五个一批”统筹推进。这“五个一批”其实是五个关键词:第一是人才。选送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挂职干部和科技人才。第二是项目。实施了一批接地气效果好的科技项目。第三是平台。建立了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创新创业载体。第四是产业。做强了井冈山蔬菜、永新蚕桑、柞水木耳、佳县小杂粮,还有屏山的茶叶等一批有特色可持续的扶贫产业。第五是民生。办成了一批有温度、暖人心的民生实事。比如科技部组织了35名定点扶贫县的干部,到香港参加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的培训。还通过“樱花计划”项目支持60名定点扶贫县的初高中生到日本开展研学交流。通过“五个一批”,使五个定点县成为创新驱动精准脱贫的示范田。这是回答你刚才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在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我想刚才徐部长也在发布词中谈到了,我在这里简要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主要是五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贵在精准。就是要立足定点县的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要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真正做到把定点贫困县的情况摸的很清,产业选的很准,人才派的很好,项目立的很对。
二是重在产业。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科技部一开始就把支持引领定点县的特色产业作为主阵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就是人才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不断激活人才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就是真正把乡村产业和技术留在农村,把就业岗位和收益留给农民,把特色产品和品牌推向全国。
三是根在创新。我们动员贫困群众通过科技人员参与到帮扶项目的规划、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增强他们对帮扶项目的参与度,还有就是对项目收益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讲,怎么防止返贫,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根在创新。
四是要在合唱。徐部长刚才也讲了,我们在定点县主要就是通过“部-省-市-县”四级科技部门联动机制,来选优派强挂职干部和科技人员,统筹科技力量,开展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进行企业对接,合力推动定点扶贫。
五是恒在坚持。科技扶贫工作始于1986年,先后从优秀的后备干部当中选拔了30届扶贫团,坚持初心本色、科技特色,久久为功,帮助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力量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大家都知道,在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柞水考察的时候,点赞“小木耳大产业”,下面我就结合柞水的木耳产业给大家简要的再介绍一下。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柞水的真实写照。木耳在柞水种植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它的传统方式耗时长、产量低、效益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科技部帮助柞水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准木耳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我们立足了全产业链,一是精准选派科技人才,二是精准统筹科技资源,三是精准赋能扶贫产业。通过项目攻克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木耳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具体来说,在平台建设上,我们就是支持柞水县建设国家级创新县、全国木耳大数据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在项目上,我们精准实施了“秦巴山区食用菌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各类28个项目,投入了7000多万元,引进培育了木耳菌种5个,示范运用推广新品种6个,制定了吊袋栽培等技术规程4项;在人才支撑上,通过“三区”人才计划精准引进食用菌领域李玉院士等科技人员380名,他们做给农民看,让农民相信,农民不相信不行;领着农民干,手把手地教;还有带着农民赚,真正激发农民的动力,这些科技人员成为木耳技术的传播者,木耳产业的领头羊,科技脱贫的带头人。
通过科技的力量,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目前柞水县已经形成了木耳产业发展的“333”格局,什么意思?第一个“3”,形成了种植、加工、质量溯源三大木耳技术体系。第二个“3”,带动了30个木耳示范基地。第三个“3”,实现了木耳产业年产值近3亿元,将全县60%的贫困户都吸纳在木耳产业链条上。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防止返贫最重要的办法就是依靠科技力量来激发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就是要让他们通过参与到项目当中,通过培训、评估、实施,让他们有获得感,有内生发展动力,返贫问题就能解决。所以,科技扶贫实践已经证明“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我还想说一句话,就是科技帮扶的实践还将证明,“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谢谢。
2020-12-23 17:57:19
中国日报记者:
据了解,科技部与宁夏自治区开展“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请问项目实施情况和成效如何?谢谢。
2020-12-23 18:02:56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外国专家局局长 郭秉晨:
感谢媒体朋友对宁夏科技扶贫的关注。大家知道六盘山贫困地区是国家确定的十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中位于六盘山区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更有“苦瘠甲天下”之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群众,多次到西海固地区看望贫困群众,并对脱贫攻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6年总书记在宁夏明确提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也于上个月16日正式宣布脱贫摘帽,至此,宁夏有9个贫困县实现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宁夏西海固地区彻底甩掉了“苦瘠甲天下”的帽子,期盼千年的小康梦即将实现。
扶贫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关键在科技,宁夏始终把科技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多年来,在科技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宁夏启动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了“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科技部领导多次到宁夏部署推动。2018年科技部又组织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科院、浙江农科院等国家大院大所一大批专家深入西海固地区,围绕脱贫产业,引进推广落地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下面我讲几个故事。
科技部帮助从山西农科院引进的小杂粮渗水地膜穴播技术,这项技术从2018年落户在宁夏海原等县,在西海固地区当年示范就创造了谷子单产1292斤的高产记录。大面积推广平均单产达到600斤,我们传统谷子种植才200多斤,现在这项技术大面推广平均600多斤,是传统产量的2-3倍。特别是今年,今年是宁夏西海固地区旱情比较严重的一年,这项技术在核心示范区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亩产达到1426斤,产值达到4278元,这项技术应该说在西海固地区产业扶贫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老百姓看到以后奔走相告,看到新技术的老百姓确确实实非常振奋,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产量增幅不是百分之几,是几倍的增长。迅速成为广大贫困群众争相采用的香饽饽技术,仅两年时间,这项技术就推广了近30万亩,目前小杂粮渗水地膜穴播技术已经成为宁夏脱贫产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再举一个例子,由科技部牵线,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的肉牛“一母两犊”饲养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肉牛养殖效益,降低了饲养成本。“一母两犊”就是针对母牛养殖成本比较高突出问题,用中国农业大学的技术,除了肉牛母牛养殖自己的小牛犊以外,另外再配养一个奶牛的小公牛犊,养殖效益大幅提高,我们配养奶牛的小公牛犊24个月,长成以后卖掉纯收入1万元以上。这项技术的推广,一下子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肉牛养殖的效益。同时,采用草畜一体、营养配方等饲养新技术,目前贫困户养殖肉牛每头增收2000元以上,这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养牛贫困户的收入。在养殖核心示范区西吉县的马沟村,这个马沟村从技术引进前肉牛养殖规模2100头,现在迅速增加到了5360头,这项技术目前已经推广到20多个村,为我们山区老百姓通过肉牛养殖增添了科技的力量。还有从广西农科院引进的土壤深松耕粉垄技术,这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旱作区的土壤保水性和养分利用率。我们种植马铃薯,每亩增产20%以上。另外,我们还从浙江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冷凉蔬菜优新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使蔬菜单产平均增加了15%左右。
刚说的这些产业都对我们西海固地区产业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见,会用,而且马上能够增效的技术,非常实用。这两年正是在科技的支撑下,我们宁夏贫困地区的脱贫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贫困农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6818元,增加到目前的11450元,几乎翻了一番,增收速度非常快。
另外,生态移民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生态移民的比重大,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一个最大特点。我们宁夏600多万人,光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人口就达到123万,占总人口的将近18%,这个比例比较大。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个目标,发展移民地区的脱贫产业是关键,搬出来了,怎么有稳定的产业,使他能稳得住,这是关键。宁夏贺兰山东麓是宁夏生态移民的集中安置区,这个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优质葡萄酒产区,为了发挥优质特色产业对搬迁移民增收致富的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目前宁夏酿酒葡萄面积已接近50万亩,也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葡萄种植区域,这个葡萄酒产业带动了劳务及移民就业12万人,成为贺兰山下生态移民的重要脱贫产业。为了支持宁夏生态移民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科技部从前年开始又组织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在宁夏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从酿酒葡萄的品种选育到生态栽培、到机械设备、到酿造工艺等,开展了全产业链的科技攻关,让葡萄酒产业真正成为生态移民的致富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科技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谢谢大家。
2020-12-23 18:03:20
徐南平:
我来补充一下。刚才郭秉晨同志谈了宁夏的工作,实际上宁夏的工作最根本的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推动东西部合作。总书记在宁夏说的很清楚,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句话一直指导着我们,脱贫攻坚中科技是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另外,总书记在方法论上面也提的很清楚,就是东西部合作,专门提出来,因为西部科教资源相对比较少,所以刚才郭厅长介绍了很多技术,实际很多技术并不是宁夏产生的,但是我们通过发挥制度优势,开展东西部合作,像渗水地膜,实际是山西的姚建民老师的成果,我是非常敬佩,你们记者有机会去采访,他普通话说的比我还差,但是他工作做的非常漂亮,在全国各地推广了很多。像宁夏两年就推广30万亩,30万亩是什么概念?原来200斤的产量,现在差不多最高到1400斤。一斤大概是2.8元,农民大概有5亩到10亩地,拥有10亩地的农民就靠这一项技术,同样还是那样种,收入更高,这就是科技发挥的力量。
所以,科技部做的工作,一方面抓上天入海,最近“奋斗者号”到了1万米深,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同样我们也可以给农民带来真实的生活水平提高,在脱贫攻坚中我们一样感到自豪。所以,像朱院士和刚才讲到的姚建民老师都是科技界杰出代表,都是我们的科技特派员。我们宁夏脱贫攻坚能够发展到今天,背后首先是制度上的优势,同时也有科技人员真正地心系农业农村发展。真正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关键还要深入到乡村去,踏踏实实去做这些工作。我觉得这种精神不但在脱贫攻坚中间很关键,在乡村振兴中间同样是关键,这种精神要发扬下去。科技人员是科技扶贫的最宝贵的一份力量。谢谢。
2020-12-23 18:11:21
凤凰卫视记者:
请问,科技扶贫在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还有群众增收方面达成了哪些成效?有没有具体的数据介绍一下?谢谢。
2020-12-23 18:12:39
兰玉杰:
感谢你的提问。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科技部始终引导全国科技系统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为先,科技支撑,统筹资源”,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新带动、培养培训等行动,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主要来说就是三个:
一是精准赋能扶贫产业,着力提升贫困地区产业质量效益。在这里有一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发展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3.76万项,推广应用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粉垄耕作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5万余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一条,就是让广大的贫困群众参与到项目当中,从技术的培训到技术的转化到技术的收益,农民都能充分参与和得到实惠,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二是精准选派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为重要抓手,共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在一起。广大科技特派员成为“三农”政策的宣传队,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真正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工作队。
三是精准统筹科技资源,促进创新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在这里我有一组数据。我们先后在贫困地区建立了国家创新型县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83个,“星创天地”1002家,为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增加了活力。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贫困地区对接,就是徐部长讲的东西部合作对接“百千万”,这个“千”的意思就是对接,累计建立科技帮扶结对7.7万个,为贫困地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232家,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企业带动,有效提升了扶贫产业的发展质量,为我们贫困地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谢谢。
2020-12-23 18:14:58
徐南平:
这个问题我想补充一下。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刚才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产业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很多指标,但是最重要的是怎么提高农民的收益,产业不升级,收益提不高。
我举几个例子,我们喜欢吃的西红柿,第一种种植方式是传统的大田种植,第二种种植方式是设施农业,第三种方式是工厂化农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亩产出翻几番。我还看到实验室里面,在一个国家生物技术中心,他们做了番茄素,根本不需要种植了,直接把番茄的营养素通过生物质发酵出来了,那个亩产数就不好算了,那是现代化的生物工程做法。实际上产业的技术升级能够带动农民的增收,所以总的来说,对于乡村来说,我们希望努力提高投入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根本的东西,而这种根本的东西在科技。
但是,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先进的技术,像大棚技术、先进农业技术都有,但是为什么没有到乡村去,没有让农民致富,产业怎么发展是有很多讲究的。因为乡村就是缺人才和技术,不对路的人才和技术过去是很麻烦的。我们这些年的扶贫,对产业来说第一个就是怎么选准产业,真正服务地方的实际。刚才郭厅长讲我们种谷子,为什么在那个地方我们用地膜,它的土地是很贫瘠,最大的问题是缺水,用地膜就是保水的,最后产量提高了。所以不能好高骛远。保水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我们就要选择最好的技术,把地膜保水搞到最好。第二个就是能够选择最优秀的人才,这个优秀不仅仅水平高,还得真正的想帮农民干事情,所以我对这些科学家,像朱院士、像姚建民老师这样真正想着农民的科学家,我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踏踏实实带着技术去做。然后还有一些好的企业,像井冈山种蔬菜的九丰,在帮助农民的过程中也通过市场化机制引来发展的机会。这里有很多经验需要我们总结,但是最核心的还是乡村一定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要有产业升级的技术,更需要一种机制让科技人才能够下乡,这是脱贫攻坚总结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我想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要坚持的一个方面。
2020-12-23 18:39:31
胡凯红:
最后一个提问。
2020-12-23 18:40:58
三沙卫视记者: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于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想了解的是,科技部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谢谢。
2020-12-23 19:05:35
兰玉杰: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大家都知道,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科技扶贫工作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科技人员上山下乡受阻,下不去,不能在生产季节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我们的主要举措有三点:
一是在疫情初期,科技部就印发了《关于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推成果强服务保春耕的通知》,主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聚焦疫情防控期间春耕生产的特点和技术难点,使科技特派员下去,强化农业科技服务,重点是围绕促春耕、保供给做好技术服务。特别是增强粮食生产的减灾和防灾能力,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因为季节是不等人的,这是做的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及时筛选和发布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编印了科技手册向农民定向推送,来帮助农民在线上指导返乡创业农民,在线上开展培训、答疑、指导实际问题。广东省原来科技特派员一个人一个人在做,后来变成科技特派员组团去做。另外,四川省近2万名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科技扶贫在线”互联网平台的作用,通过活跃在贫困村6万名的信息员,将复工复产的农业技术及时传播到村入户。还有重庆市,从3月10日开通科技特派员网络公开课,每个星期二的晚上都组织科技特派员在云上讲解技术,推广新品种、互动答疑,连续播了40期,效果非常好。
二是如果农民不就业,打工出不去,肯定要返贫,科技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定点扶贫县就业帮扶行动的通知》,挖掘科技平台潜力,比如梳理盘活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还有星创天地,来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还有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来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这个效果非常好。
三是销售,解决农产品销售不出去。我们食堂今年买了不少,但是最主要组织制定了消费扶贫行动方案,搞了一个系列活动,叫做“爱心扶贫 你我同心”,常态化推介了20多种扶贫的产品,特别是借力中国农业银行等各方电商平台优势,帮助销售了800多万元的农产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4月20日在考察柞水以后,又联合人民优选平台,十天内销售了8000多单26万多元,效果非常好。
我想总结的是,在抗疫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个是怎么样让春耕生产不能耽误,要下去。第二个是就业,这是一个根本。第三个是消费扶贫。
谢谢。
2020-12-23 19:06:13
徐南平: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实际上刚才兰司长说的很清楚,从三点来说的。复工复产,中央有一系列部署,春耕农业生产的问题中央也都有很重要的部署,这都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问题,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是掣肘,但是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第一个疫情期间贫困地区几乎没有出现过新冠肺炎病例,这是我们比较安心的,也是我们国家抗疫的一大成就。第二个随着国务院部署复工复产,我们外出务工实际上达到历史同期水平了。第三个是通过多方努力,通过网购,这个情况在不断地好转,影响在不断地消减。我跟大家谈一点体会,今年我的工作主要在科技抗疫,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一件事。我每天晚上工作到临睡前,我都要上电商扶贫馆,我家里所有吃的用的东西都是在扶贫馆里采购的,这都是我自己支持脱贫攻坚的一种办法,我希望大家多多去网站上的扶贫馆,多购买我们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脱贫攻坚的产品。谢谢各位。
2020-12-23 19:10:23
胡凯红: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徐部长,谢谢其他三位发布人,谢谢各位。
2020-12-23 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