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0年12月8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予波介绍云南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在云南昆明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云南曾经是我国贫困县数量最多的省份,脱贫任务非常繁重。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经过不懈努力,云南88个贫困县目前已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有关情况,国务院新闻办此次在云南举行新闻发布会和采访活动,让大家实地感受云南的发展变化。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先生,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予波先生,他们将围绕“牢记总书记关心嘱托 打好云南脱贫攻坚战”这个主题,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发布会之后,我们还将组织记者前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实地采访。
下面,有请阮成发先生作介绍。
2020-12-08 10:05:39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阮成发: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衷心感谢国务院新闻办提供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云南省脱贫攻坚情况。首先,我代表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给予云南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关注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向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区、市)对云南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的关怀、关心、帮助、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湖光山色使人流连忘返,被认为誉为“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多个方面的原因,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这里,我有一些枯燥但沉甸甸的数字念给大家听一下。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云南有4个,迪庆州、怒江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省129个县中,122个有扶贫任务,有88个国家级贫困县,有27个深度贫困县。按照国家统计标准,全省2012年底,贫困人口超过8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46.4%,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接近一半。全省贫困发生率超过20%,27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超过30%,贫困数量最大的一个州(市)昭通市,贫困发生率曾经超过40%,大家要去的怒江州贫困发生率曾经超过50%,怒江州有一个贫困县福贡县,贫困发生率超过70%。贫困是云南千百年来的典型特征,摆脱贫困,是云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战。由于云南特殊的贫情,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到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昭通市指导,接见脱贫难度最大的独龙族群众。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再次到云南考察,督战脱贫攻坚。今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时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跟全国一样,云南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介绍。
一、落实精准方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脱贫攻坚初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开启了我国新时代减贫事业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通过这几年的生动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精准方略是云南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所在,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制胜法宝。
一是始终坚持目标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标准是指挥棒,要始终坚持目标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能偏离。我们的摘帽标准,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是否完成,贫困人口退出主要考核包括人均纯收入、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饮水安全5个指标,贫困县退出标准严格执行国家“三率一度”标准。超越“两不愁三保障”范围,需要长期持续推进的,我们在工作中列入巩固要求,包括产业、就业等20个指标。按照退出标准,逐人逐户“五查五看三评四定”,做到了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
二是始终坚持精准帮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产业扶贫方面,以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为牵引,推动扶贫产业覆盖建档立卡户达到168.53万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168.03万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就业扶贫方面,坚持一手抓外出务工、一手抓就近就地就业,今年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到318.19万人,公益岗位聘用贫困劳动力44.31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实现了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万人大搬迁,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壮举。全省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6万人、随迁人口50万人,建成集中安置区2832个,现已全部搬迁入住。生态扶贫方面,88个贫困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212.81万亩,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7.7万人,带动70万贫困人口脱贫。教育扶贫方面,88个贫困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部达标,依法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健康扶贫方面,88个贫困县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部达标,实现建档立卡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现在农村人口看病报销比例可以达到90%。农村危房改造方面,聚焦4类重点对象,实施86.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农村饮水安全方面,贫困人口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障率全部达标。兜底保障方面,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4500元,建档立卡低保对象150.8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546.26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1万残疾人纳入了扶贫对象。
三是始终坚持精准退出。严格考核评估,严格退出程序。以“户户清”为抓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实到户精准帮扶措施,确保真脱贫、脱真贫。以“村村清”为抓手,创新“六清六定”工作机制,做到县有项目库、村有施工图,全面补齐短板,确保贫困县、贫困村高质量出列。
二、落实“省负总责”,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中央明确要求,脱贫攻坚要全面落实“省负总责”。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切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脱贫攻坚。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实行省、市、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以上率下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二是全面压实责任。制定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省级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带头挂县包村帮户,293家省级和驻滇单位、1.5万个州市县单位挂包贫困县、贫困村,75万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
三是完善政策措施。全面对标对表中央政策,及时出台349个政策文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举措,构成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规范的政策体系。
四是强化资金保障。全力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要,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累计达259.76亿元。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省级源头整合机制,省级以上整合资金累计达到1841.22亿元。
五是强化攻坚力量。全面落实“尽锐出战”要求,选优派强并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持续加强驻村扶贫力量,累计选派4.85万名第一书记、21.6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
六是强化监督检查。加大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各类监督力度,加强考核评估,持续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三、落实大扶贫格局,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是中央部委倾力支持。国务院扶贫办对云南脱贫攻坚全程指导,中央投入云南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达556.65亿元,增幅和总量均居全国第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云南易地扶贫搬迁全力支持;教育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和国家林草局分别牵头联系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石漠化片区,牵头协调推进片区脱贫攻坚,发挥部委优势,给予片区倾斜支持;住房城乡建设部安排我省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居全国第一;自然资源部安排我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任务量居全国第一;交通运输部对“直过民族”和沿边、抵边地区自然村通硬化路给予特殊支持;国家林草局安排我省生态护林员指标居全国第一;中央定点扶贫云南的单位从27家增加到53家,共投入资金234.05亿元,选派干部924名。
二是兄弟省市真情帮扶。上海市、广东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分别投入帮扶资金105.64亿元、30.97亿元,引导企业在云南投资162.03亿元,建成26个产业园区,援建698个扶贫车间。完善劳务协作机制,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51.43万人次,帮助支持12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加大人才支持,累计选派837名干部、3680名专业技术人才赴云南帮扶,280家医院与我省259家卫生医疗单位、413所学校与我省422所贫困县学校结对帮扶。
三是民主党派既督又帮。农工党中央深入攻坚一线调研103次,帮扶款物1亿多元,协调引进一批投资合作项目。8个民主党派云南省委实施“同心圆梦彩云南·聚力脱贫攻坚战”行动,既全程监督,又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
四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中烟公司、云南烟草专卖局等企业集团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投入帮扶资金82亿多元,助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
五是各级干部拼搏奋战。广大扶贫干部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投身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在攻坚中学会攻坚,在战斗中学会战斗,不少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省170多名党员、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担当,锻造了红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他们的事迹常常让我们夜不能寐、难以忘怀。
云南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缩影。在脱贫攻坚生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场伟大战役,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坚定信念,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和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中华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伟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就先从总体上给大家做一下介绍,下面欢迎记者朋友提问。
2020-12-08 11:24:45
胡凯红:
谢谢阮书记,下面我们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20-12-08 11:24:5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您好,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知道脱贫攻坚是一个硬仗,尤其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刚才阮书记说了,福贡县这边的贫困人口高达70%,我们很想了解在这些贫困地区云南都做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2020-12-08 11:25:28
阮成发:
云南有27个深度贫困县、3539个深度贫困村,主要分布在迪庆、怒江、昭通、曲靖、红河、文山、普洱等州(市),其中“三区三州”的迪庆州、怒江州有7个县。2017年,27个深度贫困县有贫困人口247.14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一半,贫困人口最多的镇雄县有33.15万人。深度贫困地区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不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山头,就不能完不成脱贫攻坚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非常重视,2017年6月23日,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一县一专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挂联迪庆州、怒江州,挂包贫困人口最多、任务最重的深度贫困县镇雄县、会泽县,其他省级负责同志每人挂联1个深度贫困县,每个县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在平常工作安排部署的基础上,迪庆州、怒江州每季度一调度,深度贫困县每月调度一次,确保攻坚工作按时序进度推进。
二是逐县梳理任务,一县一方案。由省级行业扶贫部门组成工作组,对27个深度贫困县,紧扣退出标准,与州(市)、县同志一起,逐一分析解剖,定项目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倒计时进行工作安排。针对“两不愁三保障”安排什么项目,一直具体到村。哪个村要修路,哪个村要建医务室,哪个村要建学校,非常明确,非常具体。
三是逐县统筹资金,省级兜底保障。涉及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所有任务,省财政全部兜底。3年来,27个深度贫困县投入省级以上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25.63亿元,每个县平均23.17亿元,比88个贫困县县均投入多9.41亿元。
四是全省统筹力量,下沉作战一线。省里7932名党员干部支援27个深度县,选派90名优秀处级干部充实到怒江州、镇雄县带队攻坚,选派1295名教师、医生、产业专家到深度贫困县一线工作。
五是加强督导检查,问题整改清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中央和省都安排了专项巡视。中央专项巡视指出的问题、国家成效考核反馈的问题、中央各部门检查提出的要求、省委巡视发现的问题、省级专项督查巡查发现的问题、社会各界反映的问题,全部纳入台账,一并整改,项项清零。省市县三级建立统一的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及整改措施,对重点领域、重点市县定期会商,确保件件整改到位,通过问题清零推动工作落实。
六是对照脱贫标准,逐户排查清零。严格考核评估,对照退出标准,逐户逐人逐项核查,一轮一轮过“筛子”,做到户户清、村村清、县县清,确保脱贫质量和成色。
通过努力,27个深度贫困县中,19个县已于去年退出摘帽,剩下的8个县经过严格考核评估,今年也已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正在接受国家的抽查和普查。
我们也欢迎各位记者到深度贫困地区实地走访走一走、看一看。谢谢!
2020-12-08 11:28:43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请问和中国其他省份相比,云南在脱贫攻坚方面面对的挑战有何不同?又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来解决这些挑战?谢谢!
2020-12-08 12:00:23
阮成发:
感谢新加坡记者对云南的关心。
其实我前面介绍云南省情,总体上有一个介绍,云南概括地讲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这四个方面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云南脱贫攻坚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在全国罕见。
比如贫困面:云南的129个县(市、区)中122个有扶贫任务,其中88个是贫困县,27个深度贫困县。我们贫困县的数量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0.58%,也就是说,每10个贫困县中云南就有1个。
比如脱贫难度:云南有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7个深度贫困县、3539个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64%,在贫困人口中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我不知道大家对“直过民族”这个概念清不清楚?坦率讲,到云南工作之前我也不清楚,到云南工作之后我才弄明白什么叫“直过民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直过民族”在此之前几乎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状态,没有经过封建社会,一下子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称之为“直过民族”。
再比如脱贫成本,云南山区面积占94%、全国第一,岩溶面积全国第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云南老百姓当中有一句口头禅,叫“无灾不成年”,就是年年会受灾,就看是大灾还是小灾。怒江、澜沧江流域山高谷低,纵横切割,耕地资源稀缺、分散。国家超过25度坡就要退耕还林,但在怒江很少能找到小于25度坡的地方,找一块平地都很难。
云南是贫困面貌、脱贫难度、脱贫成本叠加,云南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它是有道理的。我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我前面总体介绍中实际上也涉及到了,这里我再简单概括一下。
一是凝心聚力。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战役,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全省上下形成一个共识,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有幸投身于这场伟大事业,是人生一大幸事。各级干部都很珍惜,勇敢地投入到这场伟大实践当中。全省没有发现一例派谁到一线去驻村不去的。
二是精准聚焦。所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云南的贫困问题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贫困类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当中,光有决心、有毅力还不行,还要“一村一治”、“一户一策”,我们把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落实到每个村、每户贫困家庭,甚至每一个人身上。
三是用情用力。脱贫攻坚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的嘱托,把少数民族特别是“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攻坚一直作为重中之重。
正是这些付出和牺牲,困扰云南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成为云南新的靓丽名片。谢谢!
2020-12-08 12:00:39
中阿卫视记者:
我听说怒江以前交通非常不发达,是很贫困的地方。这几年跟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云南做了哪些工作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2020-12-08 14:20:00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王予波: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怒江是外界高度关注的地方,您讲的很对,怒江过去交通非常不发达,老百姓的出行非常难,干部的公务出行也非常难,这个地方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的典型代表。2014年末怒江州整体贫困发生率高达56.24%,阮成发书记刚才讲了,其中的福贡县贫困发生率更高,达到70%,这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和关心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切接见独龙族干部群众代表,两次给独龙族群众回信。独龙族是“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他们所在的独龙江乡有4000多人,整个独龙族的人口也就6000多人。习近平总书记对独龙族、对怒江地区的各族老百姓都非常牵挂、非常关心,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为我们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云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的关怀嘱托,把怒江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阮成发书记直接挂联,每个季度都要调度怒江脱贫攻坚工作,省委、省政府与怒江干部群众共同谋划实施“四步走”战略,搬迁10万群众下山进城、建设近300公里的美丽公路、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半山酒店。欢迎你们到怒江实地去看看。这几年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月都在进步,曾经的溜索过江、人背马驼变成了今天的美丽公路,曾经的杈杈房、茅草房变成了今天的安全稳固住房,曾经人畜混居、种地像攀岩转变为现代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实现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千年跨越”,千百年来压在怒江各族群众身上的贫困大山被彻底挖掉。许多村民在搬迁楼墙体上都写上“幸福感恩总书记、幸福不忘共产党”字样,这是我省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实写照。我们在怒江的脱贫攻坚工作是全方位推进的,“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除此之外,有四件大事值得一讲。
一是打通了大动脉。过去,怒江是云南唯一无机场、无高速、无航运、无铁路、无管道运输的“五无州市”。通过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独龙江隧道全面贯通,美丽公路全线建成,兰坪丰华机场投入使用,保泸高速公路预计今年底建成通车,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通邮、通客,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怒江更好融入了全国全省发展大局。
二是搬迁了十万人。怒江州总共50多万人,过去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山峻岭、峡谷缝隙,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脱贫攻坚中,我们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67个集中安置点,让10万农村群众搬出了大山,这相当于怒江州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找到了致富路。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主的本地特色产业,组织化推进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实现产业100%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凡是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都有一份产业。我们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有3.1万名贫困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既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保护绿水青山的问题。大滇西旅游环线正在形成。扎实推进粤滇扶贫协作,2.5万群众到广东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四是实现了“双脱贫”。过去,怒江40%的老百姓不会讲国家通用语言,发展特别是外出务工受到了极大限制。我们深入实施教育扶贫,让近2000名失辍学孩子重返校园,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手把手教群众种庄稼、搞养殖、学技术,让他们掌握发展手段;我们大力开展思想教育,转变帮扶方式,推进移风易俗,让干部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现在怒江的老百姓自我发展的意识很强,内生动力也不断增强。今天的怒江充满蓬勃生机,明天的怒江一定会更好、更值得憧憬和期待。
2020-12-08 14:22:10
人民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人民日报的记者。有一个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问题想向两位提问,刚刚我们反复提到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超过100万。请问一下,我们总体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另外这么多人搬迁进城、进乡镇,他们如何告别旧习惯过上新生活?谢谢!
2020-12-08 14:25:26
阮成发:
谢谢人民日报的记者。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云南山地多平地少,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在滇西北、滇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大山里面的贫困群众祖祖辈辈在那里生活,如果我们还是让他在原地不动,也是一种办法,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是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教育医疗很难保证。只是简单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刚才,你说有很大的动荡和阻力,因为他毕竟世世代代住在那个地方,要动员他离开山上搬到山下要做思想工作,难度很大,工作量也很大。全省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接近100万人,这家是贫困户,隔壁那家不是贫困户,你不能只搬这一家,隔壁那一家不搬,所以就出现了随迁户,随迁户50万人,我们搬了150万人。我们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基本考虑就是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自然村少于30户人口整村搬、往山下搬。搬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新的问题,找不到新的地建房子,所以调整思路往城里搬。总书记对云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在2015年1月考察云南的时候,就曾经讲到,云南一些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要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所以我们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把它作为头号工程来做,实施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挪穷窝”、“斩穷根”行动,100万人大搬迁,从深山里搬到城里来。老百姓自己说“一步跨千年”。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段是如何搬,第二段是搬出来以后如何能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第一段如何搬,我们要解决搬哪些人、能搬到哪里去、房子怎么建等关键问题。一是解决精准搬迁对象,解决好哪些能搬的问题,一个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自然村少于30户我们整村搬。二是立足长远发展,往城镇搬。人口相对集中,才能解决长久生机问题。三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前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房子怎么建?以前的做法是农民自己建,他自己找人设计找人施工,政府补一点钱。这种做法造成很多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房子质量不达标,好不容易花钱盖了一幢新房子,结果新房子住在一个自然滑坡体上,一发生大的地质灾害就出大问题。所以,我们实行省里边统一规划,州(市)、县选址,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由省级国有大企业、大型央企组织施工,统一验收。全省150万人从农民变成市民的转变,需要时间和过程。我们围绕让他们稳得住,主要做了六件事:
一是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安置区主要靠近县城和乡镇,集中安置贫困群众89.4万人,集中安置比例达到90%,建成500人以上集中安置区200个,其中8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109个,3000人以上特大型安置区33个,万人以上的19个,万人以上的安置区我们在全国的数量达到27%。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同步配套建成幼儿园和学校274所、卫生室315个、便民服务中心109个,实现就近就医就学和办理社会事务,近20万适龄学生无一人因搬迁辍学,没有一起因为搬迁权益受损引发上访。
三是抓实就业服务。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最关键的一个就是要解决就业问题。我们起步的时候要求一户至少一人就业,在安置区设立就业服务站650个、服务窗口478个,对贫困搬迁劳动力户户上门、人人见面,清单式建立台账,打通招聘、转移、培训、帮扶全链条服务。他适合做什么、有什么需求,就帮他解决什么需求。比如,他想修车,但他不会,没关系,我们有机构培训你学会修车,然后再介绍到岗位、一条龙服务。目前,全省通过组织化劳务输出转移就业55.79万人、就近就业1.33万人、公益性岗位就业5.52万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1.95人就业。我们以前说,至少一人就业,现在达到两个人就业,有些地方已经做到只要有就业的愿望,人人就有就业机会。
四是加强产业扶贫。在安置区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2559个,建成了昭通80万亩苹果基地、怒江百万亩草果基地等一批产业扶贫企业,实现每个安置区有1项主导产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东部产能转移企业进驻安置区,建成各类扶贫车间211个,实现平均每个车间带动63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五是增加资产收益。在集中安置点配套建的商铺、公共停车场、农贸市场等,明确为搬迁贫困群众集体资产,通过集体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实现搬迁贫困群众资产性收益稳定增加,全省搬迁安置区用于贫困搬迁群众资产性收益分红的产权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同时,我们还注意盘活原有的“三块地”(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增加财产性收益,比如昭通发展了600万亩竹笋产业,集中流转率达到80%,让大山之绿助群众增收。
六是强化社会保障。聚焦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全省搬迁群众共纳入保障对象30.6万人,其中城镇安置的5.8万困难群众已经纳入到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目前,全省150万易地搬迁人口已全部入住,过上了市民新生活,孩子读书更近了,原来媒体曾报道过的“冰花男孩”大大减少。老人看病方便了,而且可以报销90%。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享受到贴心的社区服务,跟市民一样,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事实证明,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怒江州搬了10万人,贫困人口的一半是通过易地搬迁脱贫的。今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舒心、房子住得更安心,发自内心的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一些群众自发组织家里挂起总书记接见少数民族的照片。
希望大家到我们易地扶贫搬迁点,到贫困群众家里实地看一看,看看他们现在的生产生活状况。谢谢!
2020-12-08 14:27:23
新华社记者: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省贫困群众的务工、就业、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请问云南省采取了哪些措施转移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岗就业。您刚也提到了安置点的问题,想请您就这个问题再作介绍。
2020-12-08 14:30:57
王予波:
感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云南是人力资源大省,转移就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在转移就业中可以让农民群众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摆脱思想贫困和精神贫困。这项工作省委、省政府一直抓得很紧。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抓稳岗就业工作,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逆势突破增长。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1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70%,同比增加288万人、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18.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71%,同比增加34.1万人、提升9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今年以来,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水平呈现逐季增长的良好态势,三季度平均月收入3655元、同比增长3.9%。这项工作基层的干部很有体会,他们用“五子登科”来形容群众走出去后的变化,“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育了孩子,闯了路子”。
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组织动员。我们依托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岗位需求“四清”摸底调查,建立详细台账。我们建立完善信息互通和岗位推送机制,成规模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我们注重用村里就业增收、成家立业的典型教育引导群众,通过县乡村干部带领贫困群众走出家门、走出村庄、走出大山,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走出去的意愿和动力。
二是抓稳岗就业。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抓、两手发力。在省内,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推动复工复产,建立用工调剂机制,推动扶贫车间全部开起来、干起来,支持致富带头人带动就业。全省2354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人数17.5万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4.31万人。在省外,采取专车专列等方式,“点对点”、“一站式”输送贫困劳动力,组建69个“稳就业工作组”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深入对接,让外出务工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当地。目前已转移到省外101.9万人、比去年增加5.26万人。同时,高度关注务工人员因婚丧嫁娶等返乡回流问题,把他们安排到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上,努力实现返乡不失业。
三是抓质量提升。农村劳动力到省外工作的收入要比省内高,懂技术的电工、钳工、叉车工等月薪可以达到七八千元,没技术的收入只有一半左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坚持省外优先,引导农村劳动力尽量到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工作就业。坚持培训先行,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把培训课堂延伸到一线、延伸到车间、延伸到岗位,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坚持服务解忧,提升“驻外劳务工作站”、“云南娘家人服务站”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对外出就业群众跟踪服务、权益保障的广覆盖。
下一步,我们要推动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他们有更稳定岗位、更满意收入,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谢谢!
2020-12-08 14:34:54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
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上午好!我是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今天聚焦到云南的少数民族,我们知道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的种类在全国是最多的,刚才阮书记在介绍情况的时候也多次讲到过,云南“直过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一下,云南省在脱贫路上是采取了怎么样的措施来确保不让我们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谢谢!
2020-12-08 14:38:13
阮成发:
谢谢香港大公报的记者。我前面给大家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云南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非常重视、非常关心,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这些民族生活普遍都在山区,生产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所以我们要解决少数民族的脱贫问题一定要采取一些超常规的做法。概括地讲,除了我前面介绍综合性的措施以外,我们对少数民族的脱贫攻坚还有另外三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两个措施”强帮扶。一是“一个民族一个攻坚计划”。制定实施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单独制定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策略,一个民族一个方案。二是“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与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中烟云南工业公司、云南烟草专卖局、招商局集团等企业集团一起研究,专门针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进行帮扶,共投入集团帮扶资金82.9亿元,从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实施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民族人口聚居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第二,“五个优先”强基础。一是资源保障优先。整合20个行业部门项目资金426亿元,集中各方力量,推动项目落地,一个点一个点攻坚,一件事一件事办实。二是基础设施优先。在全省只能保证行政村道路硬化的情况下,我们对“直过民族”和沿边、抵边地区采取了特殊措施,通到自然村,实施通村公路硬化,共建设村组道路8444公里。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优先。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在办好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资助力度。经中央批准,我们在迪庆、怒江少数民族地区实施14年免费教育。孩子们上学不仅不交学费、不交学杂费,在学校住宿也不交住宿费,现在还做到吃饭也不交钱,实现了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没有因贫失学、辍学的现象。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社区服务站289个,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最大限度保障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四是产业扶贫优先。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64个,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70个,培育特色农户1755户,发展经济作物、林果及林下产业种植93.79万亩。一批产业扶贫项目逐渐产生效益,集体经济稳步发展。五是就业保障优先。实施技能专项扶贫行动,开展就业培训18.43万人次,转移就业12.41万人,优先安排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
第三,“智志双扶”强动力。针对7.4万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人口不会讲普通话,专门开发APP,连同手机一起派送,开展讲普通话和识国家通用文字培训。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抵制陈规陋习,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云南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各民族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独龙族整族脱贫后,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鼓励大家“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让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倍感振奋、备受鼓舞,目前,全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美好梦想。谢谢!
2020-12-08 14:44:20
胡凯红: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最后再提两个问题。
2020-12-08 14:46:42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非常高兴再次见到阮书记,上一次提问您是在去年8月的国新办。我们注意到“十三五”期间,云南国际友城增至100对,朋友圈遍布五大洲36个国家。就在上个月中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请问在接下来的“十四五”,与东盟为邻的云南如何利用RCEP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更好地与世界共舞?谢谢!
2020-12-08 14:47:33
阮成发:
谢谢,我们是老朋友。大家都知道,云南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大通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订对云南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正在深入地研究如何去抓住这个机遇,初步考虑有五条,还不成熟。
一是依托于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我们将积极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加强与周边各国政策、规则、标准的对接,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痛点难点,努力成为区域性经济贸易的中心。
二是依托于协定在贸易便利化方面进一步简化海关通关手续,我们将加快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积极构建畅通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努力成为交通物流的枢纽。
三是依托于协定各方对非服务业领域投资作出较高水平开放承诺,我们将加快推动建立产业转移承接结对合作机制,通过共建国际产能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不断强化国内外产业链的联系和互动,努力成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四是依托于协定各方对于享受签证便利的成果,我们将不断扩大旅游、会展、教育、体育、文化、卫生、智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努力成为区域性人文交往的聚集地。
五是依托于协定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等相关便利,我们将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各类要素交易中心建设,努力成为要素循环的重要节点。
这是我们初步的考虑,谢谢!
2020-12-08 14:49:18
胡凯红:
好,我们提最后一个提问吧。
2020-12-08 14:49:56
云南日报记者:
前不久,云南省宣布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历经多年的艰苦奋斗,困扰云南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地解决。请问最深的体会感受是什么?我们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有哪些最深的体会感受?
2020-12-08 14:50:43
王予波: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云南脱贫攻坚的情况,刚才阮成发书记已经作了重要发布。从省情和变化来看,云南脱贫攻坚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贫困程度之深、攻坚难度之大异乎寻常。云南贫困县数量全国第一,很多地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24.13%,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1个贫困人口,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二是脱贫攻坚力度之大、投入之多前所未有。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省之力、尽锐出战,上海、广东倾力支援,53家中央单位、高校、企业鼎力相助,贫困地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帮扶支持。三是彩云之南发生的历史性、全方位巨变天翻地覆。云南省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创造了“百万大搬迁”、“一步跨千年”和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没有掉队的历史奇迹,“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成为新时代云南省情新内涵。
刚才您问到我们的体会、经验和启示,我认为有“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这是人民领袖的大情怀、大担当。总书记对云南贫困群众十分牵挂,两次考察云南都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两次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充满力量。我在基层调研时,看到农村群众家家户户都张贴着习近平总书记和我省独龙族、佤族等各族群众在一起的大照片。刚才阮成发书记也作了介绍。下乡调研时,从群众和我们的交谈当中,我们都能感觉到他们发自内心对总书记的爱戴、对共产党的感恩。这些都十分生动地体现了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我们必须悉心感悟总书记的关怀,时刻铭记总书记的嘱托,把“两个维护”作为坚定的政治信仰,落实到工作中、行动上。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之以恒抓产业、抓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全省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二是必须发挥制度优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刚才讲到150万人大搬迁,搬迁人口比三峡移民还多;我们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0万户、惠及500万人。在扶贫的过程当中,老百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我们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三是必须坚持精准方略。“精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重大方略,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我们坚决贯彻精准方略,推动各项扶贫措施精准聚焦、精准落地。比如,探索总结了县级项目库“六清”、“六定”(创新贫困对象家底、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投入产出、帮扶责任、脱贫时序“六清”和扶贫资金定到项目、计划定到项目、审批一次定到项目、公示公告定到项目、责任定到项目、督查考核指向定到项目“六定”精准帮扶机制)模式,提高了贫困治理能力,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在全国予以推广。我们必须坚持把“精准”作为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完善精准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好办法、好措施、好机制。
四是必须落实工作责任。落实工作责任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是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锤炼,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五级书记一起抓”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深化运用到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中去,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工作优势。
五是必须坚持群众主体。脱贫攻坚不仅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脱贫攻坚工作从根本上讲还是老百姓的艰苦奋斗。老百姓在脱贫攻坚的过程当中从过去的“不愿干”“不会干”转变为“学着干”、“争着干”。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到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听到。比如西畴县肖家塘村,4户人家,在一名共产党员带领下,没日没夜苦干了6年,硬生生在“猴爬岩”上开出了5公里的进村道路,我们听了以后都很感动,类似这样的新时代“愚公”还很多。我们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中汇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2020-12-08 14:51:50
胡凯红:
我们的提问就到这里,最后请阮书记再讲几句。
2020-12-08 14:53:44
阮成发:
非常高兴和大家在这里交流,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好在以后还有机会。中国有句老话叫“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我真诚地欢迎大家到云南的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山川秀美,那里人民纯朴善良,你们和他们坐下来聊一聊家常,听一听他们的感受,我想你一定会对中国的扶贫事业所带来的变化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一定会让你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谢谢大家。
2020-12-08 14:54:55
胡凯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阮书记,谢谢王省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也祝大家接下来的采访顺利,再见!
2020-12-08 14: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