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0年11月10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唐仁健,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孙伟介绍甘肃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直播,敬请关注!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在甘肃兰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甘肃是我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这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甘肃各族人民不懈努力下,甘肃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取得积极成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此次在甘肃举行新闻发布会和采访活动,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深入地了解相关情况,实地感受甘肃发生的巨大变化。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先生,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孙伟先生,他们将围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这个主题,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发布会后,我们还将组织记者前往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实地进行采访。下面我们首先请唐仁健先生做介绍。
2020-11-10 10:00:57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 唐仁健:
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在国务院新闻办提供的这个平台上,我们非常高兴同各位在黄河之滨的兰州见面。
我首先代表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对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给予甘肃发展的关注关心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借此机会向支持帮助甘肃脱贫攻坚事业的国家部委、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座的各位朋友,我想有的可能来过甘肃,有的可能是第一次。所以,我先简要介绍一下甘肃的基本省情。
甘肃是中国西北一个省份,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和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的陆路通道。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处,自然景观地理地貌非常多样,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的时候,他非常形象地讲到,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甘肃在中国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甘肃的贫困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我们说难,概括起来有“三难”。
一是难在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2012年的时候,全省有贫困人口596万,占全省农村人口的近40%,86个县中有58个被国家纳入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
二是难在致贫因素复杂,自然条件差,整体上干旱缺雨,山大沟深。我们讲有水的地方没土,有土的地方没水,有水有土的地方海拔太高,缺积温又长不了东西。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医疗教育水平不高,危房数量多,贫困人口普遍缺乏劳动力,当然这里是指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缺乏资金技术等,在我省因病致贫比较多。
三是难在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特征非常明显,自给半自给,商品性向外卖的东西相对不多,农业经营主体带贫能力也弱,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有的甚至一片空白,就刚才我说的自给半自给。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也很少,整体来看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2020-11-10 10:10:08
唐仁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督战,给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历程。甘肃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受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格外关心关怀,总书记先后三次面对面对我们进行指导,其他的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到甘肃调研,给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历史责任,集中主要精力抓脱贫,全省脱贫攻坚现在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和历史性的成就,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减贫550万人,75个贫困县中有67个已经摘帽,7262个贫困村中已经有6867个退出了贫困序列。“两不愁 三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拓展了农民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渠道。
过去三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0.2%、10.3%、11.8%,都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普遍增速,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又明显地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到今年年底,我们将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有几大方面。
一、树立鲜明导向,形成了强大攻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考察甘肃时指出,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我们坚持从省级做起,五级书记一起抓,政府部门齐参与,社会各界同努力,着力夯实了五个方面的基础,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和工作作风。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点、条块结合、省级领导统筹的责任体系。
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之后,我们牢固树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攻坚导向,扎实地开展挂牌督战,8名省级领导督战剩余的8个贫困县,林书记和我分别督战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东乡县和宕昌县,省级分管领导牵头督战重点领域,市州主要领导督战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104个贫困村,县市区主要领导督战到户、包抓剩余贫困人口,上下齐心、一鼓作气夺取脱贫攻坚胜利。
2020-11-10 10:27:26
唐仁健:
第二,贯彻精准方略,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任务清零达标。我们在保证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的基础上,对准“三保障”这个靶心和焦点,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3+1”冲刺清零专项行动及后续行动,基本实现重点领域任务清零达标。目前,义务教育辍学现象已动态消除,贫困县乡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空白点”全面补上,87.36万户农村危房全部改造。通过建设供水工程以及安装水窖水净化设备,总体上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饮水不安全现象。着力补上产业薄弱的最大短板,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逐步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超过一半的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实现了脱贫。
第三,突出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克最难的贫困堡垒。我们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将政策、资金、项目、力量等集中倾斜摆布到这些地区,努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过去三年,纳入国家“三区三州”范围的临夏州、甘南州、天祝县“两州一县”以及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累计减贫161.34万人,3720个深度贫困村已有3346个脱贫退出,涉藏州县实现整体脱贫。对受条件限制、不能就地脱贫的群众,我们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省“十三五”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搬进新居,10.3万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第四,深化协作帮扶,构建了各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天津、青岛、福州、厦门4市对口帮扶我省,2017年以来,累计援助财政资金85.25亿元,实施协作项目4400余个,帮助引进企业投资41.27亿元,带动20.79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接纳3.2万贫困劳动力就业。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先后投入资金14.56亿元,协调引进项目1007个。社会各界也积极开展帮扶,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民营企业达到2494家,帮扶贫困村5346个。这些都有力助推了甘肃脱贫攻坚,不仅让我们心存感激,也激励我们负重自强、顽强拼搏。
第五,推动综合建设,改善了整体生产生活条件。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已全部通硬化路和客车,村组道路硬化里程6.55万公里、占比达到48%。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均超过99%。电商服务站实现有贫困村的乡镇全覆盖,电商功能覆盖到93%的深度贫困村。把脱贫攻坚同生态保护有机衔接起来,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25个,很多贫困村都发展起了旅游产业,既守住了生态环境底线,又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总的看,脱贫攻坚给我省贫困地区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仅让贫困群众过上了更好生活,也转变了思想观念;不仅改善了贫困乡村面貌,也极大增强了发展后劲;不仅使各级干部经受了洗礼和锤炼,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也从地方层面生动反映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向贫困宣战的宏伟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现在,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解决,我们也有信心、有把握打好最后的收官战役,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我先介绍这些情况。
2020-11-10 10:36:26
寿小丽:
谢谢唐省长,下面开始提问。
2020-11-10 10:37:1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就像开场时介绍提到的,甘肃脱贫攻坚有“三难”,贫困人口多、产业基础薄弱等。面对这样一份有难度的答卷,在这几年的答题过程中,甘肃省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2020-11-10 10:38:38
唐仁健: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辛苦努力了这么多年,确实有很多的感想和感悟。在前面的开场白中,我向大家介绍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关切甘肃的脱贫攻坚工作,他一共先后三次对我们面对面进行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
第一次,2013年2月,他当时到甘肃考察,给我们提出了总体上“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其中一条就是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
第二次是去年3月7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甘肃代表团的审议,给我们又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三次是去年8月19日-22日到甘肃考察工作,最后听取省委省政府的汇报之后,又给我们讲了五条要求。其中要求我们还是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总书记这些重要的指示和亲切的关怀,为甘肃的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在脱贫攻坚以及全省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都始终把总书记对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一以贯之,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牢牢扛起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
如果要说经验和体会,我概括了四条,“四最”做一个简要的概括。
一是最难的事,必须有最高的工作摆位。
根据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在发展全局中把两件事看得非常重。第一件事就是脱贫攻坚,第二件事是生态保护。总书记讲这是甘肃的底线任务,就是务必要完成好。我们要求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要深入到甘肃各级领导干部的骨髓里边。这是我们的话语体系,首先说到的最重要的工作。我们讲话报告第一条无一例外都是脱贫攻坚;第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首先要想到这是最重要的事情;第三从精力摆布上讲,这是首先要倾力干好的事情。
所以省委、省政府研究部署最多的工作也是脱贫攻坚,省级领导包括林书记和我,我们调研最多的可以讲,一个礼拜、两个礼拜,有些下去一次两次,我们到的最多的也是贫困地区,已经跑遍75个贫困县,很多县都是去过多次,三次五次,像我们包的县都去了上十次。通过这些引导督促各级各方面真正把工作摆在首位。
现在全省总体上已经形成了“敢死拼命、志在必得”的工作格局和氛围。
二是最难的事必须有最好的精神状态。脱贫攻坚工作是有严格的交账关门时限的,我们从省一级到基层一线,都在只争朝夕、分秒必争。为了增强全省干部群众的紧迫感,从2018年5月25日起,在甘肃电视台、甘肃日报等主流媒体上每天播报脱贫攻坚倒计时,省市县乡村各级在党政机关等重要场所都挂起了倒计时牌,以此来时时提醒各级干部保持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到今天,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就还有51天,我们仍然保持这种状态进行最后冲刺。
2020-11-10 11:00:04
唐仁健:
三是最难的事必须有最实的攻坚举措。我们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去年先后召开了省委八次全会和十次全会,分别制定了贯彻落实总书记两次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重点就脱贫攻坚进行部署,不断夯实前面提到的“五个基础”:精准帮扶基础重在完善实施“一户一策”脱贫方案,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了解情况,一对一确定脱贫路子;产业扶贫基础重在突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重点培育;各方责任基础重在明确什么事由谁干,把省市县乡村五级的责任进行细化和明确;基层队伍基础,重在调整配强驻村帮扶力量,既给帮扶干部压担子,也想方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作风基础重在引导各级干部真正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用心用力干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导向和攻坚氛围。
四是最难的事必须有最硬的落实机制。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建立健全督促落实、跟踪推进、情况报告、问题整改、追责问责登记制,真正在促工作、抓过程、保结果上下足功夫。对省级出台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不断进行回头看。我们具体通过发放告知单、督办单、交办单这三单跟踪问效,推动政策措施执行到位。同时还开展以察政治要件落实治阳奉阴违,察中央部署落地治政令梗阻,察机关作风建设治文山会海,察领导干部履职治弄虚作假为主要内容的“四察四治”专项行动,目的是集中整治扶贫领域的官僚主义行为,确保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020-11-10 11:01:25
日本读卖新闻:
中国的脱贫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取得了最大的成果。但是,脱贫人群在经济上能够持续的自强自立,这一点非常重要。请问,甘肃省政府在政策方面将怎样支持这部分人群?请具体谈谈。
2020-11-10 11:18:46
唐仁健:
请孙伟同志回答一下。
2020-11-10 11:20:13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 孙伟:
谢谢唐仁健省长。
这位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脱贫人群在经济上自立自强,说到底是一个增收的问题。实际上大家只要静下来分析一下,想一想,贫困地区的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我认为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产业发展难、就业务工难,有的地方基本上没有什么产业。老百姓祖祖辈辈都在种粮、都在养牛养羊,但他们过去种的是口粮,养的是食物,而不是商品。如果要把种的和养的变为商品,我想首先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好商品生产的要素配置。这实际上是脱贫攻坚当中最具技术含量、最难做、也必须做好的事情。所以,在贫困地区要想农民增收,一靠产业发展、二靠务工就业。因此,我们着力抓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拉开架势构建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不少地区还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说白银市的会宁县最早提出了扶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平凉市提出了“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庆阳市在全市范围内“念羊经,发羊财”。陇南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商扶贫等等。这些都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金点子,而且已经收获了聚宝盆。
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实施奖补政策,把产业扶贫资金同“一户一策、农民意愿、真种真养、见钱见物、奖勤罚懒”挂钩,采取达标奖补,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户多种多养,发展壮大增收产业。比如,我们临夏州的广河县按照贫困户奖补6000元,非贫困户奖补5000元的标准,实施整村基础母牛奖补项目。去年全县新增养殖户9500多户,新增牛存栏41000多头,羊的存栏增加了20万只以上,有的养殖户一家就养了40多头,前两天我专门去看了一家养了40多头,一头牛净收入至少3000元,一年算下来收入超过10万元。
二是努力扩大就业。特别是对地处山沟、交通不便,不是缺水就是缺地,产业发展严重受限的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我们通过强化培训输转一体化、鼓励有意愿的劳动力外出务工、鼓励企业和工程建设项目吸纳贫困劳动力、与东部及有关省份开展点对点的劳务输转、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和其他青壮年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多种方式,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劳务工作新体系、构建了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相统筹、灵活输转和定向输转相结合、援企稳岗和工业安置相补充的务工就业新格局。
2015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超过257万人。从2013年算起,全省共输转贫困劳动力64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超过1100亿元。过去的两年,全省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和产业加劳务的脱贫人口达到131.45万人,占到脱贫总人口的76.8%。
下一步,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基础上,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加大工作力度,保持投入强度,完善帮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谢谢。
2020-11-10 11:20:35
唐仁健:
这件事我们看得非常重。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让产业强起来,让农民自立自强起来,又是脱贫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下得力气非常大。如果问我们最欣慰的是什么?我们感觉就是产业起来了,农民的技能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市场和商品意识比以前强多了,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谢谢。
2020-11-10 11:23:47
凤凰卫视:
我们了解到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了,工作转入了后续扶持。请问甘肃易地搬迁总体情况是怎样的?群众是否能够融入新的生活,在后续方面还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2020-11-10 11:24:51
唐仁健:
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攻坚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现在住都住下了,往后是产业就业扶贫,后续帮扶,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完善,以及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社区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具体还是请孙伟同志回答一下。
2020-11-10 11:25:37
孙伟:
从刚才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看得出来,你对甘肃的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很关心,也比较了解。在这里对你的关心表示感谢。
正像你所讲的,甘肃“十三五”期间计划易地扶贫搬迁的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现在已经全部搬进了新居,并基本实现了产业扶持全覆盖和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在务工就业。而且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看病就医、住房和饮水安全等“两不愁 三保障”的问题一次性地解决。说明这些群众不仅顺利搬迁了,也基本稳住了,正在向逐步致富努力。
这里我想就你问的生活融入和后续扶持的事再补充讲一讲。
生活融入是个过程,但在我省大部分移民安置点不是最突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省大部分易地扶贫搬迁都是按照就近原则,在县域范围内搬迁安置。新迁入的地方仍然是本乡本土,民俗风情、生活习惯没有大的变化。同时,刚才唐省长讲了,我们还加强社区融入,在安置区建立了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和社区管理机构,确保搬迁群众遇到事情有人管,遇到困难有人帮,有诉求有人去解决,尽快帮助农民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
后续扶持应该说工作量相对更大,因为产业和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我们从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到组织实施以及后续工作的全过程中,都始终把产业支撑和就业扶持作为重中之重,确保搬迁群众增收有门路,创收有渠道。
下面我通过两个例子,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件事情。
第一个例子,定西市的渭源县。这个县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群众原来居住分散,孩子上学远,看病不方便,喝水也困难。住的是土坯房,还不通动力电,村里没有硬化路,群众收入水平很低。这个县这两年把668户,3006人搬迁到上湾镇南谷新村,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投资办厂,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劳务输转等形式,多渠道安排贫困群众实现务工就业。建成了500亩的鲜切玫瑰种植基地和25座日光温室。在每个搬迁户的房子屋顶上安装了光伏电板,去年这里搬迁过来的群众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远远超过了现行的脱贫标准。
第二个例子,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广河县。他们将三甲集镇及周边的三个乡镇27个村1650户的8426名山区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到康家安置点。以前这些群众大多居住在山梁陡坡上,自然条件恶劣,生活非常艰苦,群众原来没有搬迁前,到最近的集镇都要翻过几道山梁,往返需要一天时间,孩子们上学极不方便,来回要走几公里的山路。康家安置搬迁点位置临近三甲集和这个县的经济园区,是广河县最好的地方,安置点同步规划建设了小学、幼儿园和卫生室,孩子上学、群众看病都方便了。在安置点附近还建了牛羊产业园,让350多户搬迁群众搞起了养殖,群众户均养殖增收5万块钱左右。而且在临近的皮毛交易中心还建立了东西协作产业园,引进了10家制鞋和灯具加工企业,带动2000多位搬迁群众特别是妇女就地就近就业。这些妇女们既能够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能在家门口当起了产业工人,月收入2500元以上。所以,我们讲通过这种下山入川,这些群众挪出了穷窝,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谢谢。
2020-11-10 11:26:05
挪威国家广播电视公司:
回族和藏族这样的少数民族融入社会,这一情况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说民族融合对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另外,您如何确保这样的影响不会对他们的文化带来负面的影响?
2020-11-10 11:28:08
孙伟:
在这里我想强调指出的是,这不是一个融入中国社会的问题,因为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本身就是中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包括回族、藏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谢谢。
2020-11-10 11:28:37
经济日报:
今年新冠疫情对贫困群众的务工、就业、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请问甘肃是如何统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在具体的稳岗就业、小额信贷、消费扶贫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2020-11-10 11:28:51
唐仁健: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因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现实。正如这位记者朋友刚才所提到,今年面对两条战线作战,一个是脱贫攻坚,其中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防控疫情。但总体上,做到了统筹调度,十个手指弹好钢琴,把战疫和战贫的工作很好地结合,取得了双胜利的成果。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绷紧弦。疫情下的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引导各级干部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想法。刚开始疫情一出大家都觉得影响太大,后来中央也非常明确,我们不能缓一缓、等一等,所以总体思想不乱、精力不散、目标不变、任务也不调,同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不管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多少困难的山头我们都务必要把它拿下。
二是出政策。多次召开省委省政府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调度会、形势分析会等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各级各方面的工作有方向、有重点,也有抓手。
三是抓复工。我们落实扶贫车间和扶贫企业吸纳用工,制定了很多补贴支持政策。包括用工、运输、税收、贷款等等。对运送像生产生活资料的车辆开辟了“绿色通道”,有序推进“三农”重点项目和企业的复工复产。今年前三季度我省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了40.6%,比正常的年份还要高得多,这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
四是保春耕。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一计不行,全年都不行。我们精心做好种子、肥料的调用,严防农资在运输中梗阻,当时是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的,我们有的市县出面,有的是省级出面,跨省协调。所以前三季度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5.1%,增幅在全国排第二位。 这与抗疫情保春耕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五是勇担当。各级干部在工作中拿出非常之举,主动靠前,服务基层群众,有序组织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记者朋友提到的三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我简单介绍一下。
比如在稳岗就业方面,因为没有就业就谈不上收入,本地很多老百姓讲外出打工是铁杆庄稼不倒的,所以看得非常重。为此在4月初,我就代表省委省政府专门就务工就业开了一个全省的电视电话推进会,把工作部署到了县一级。具体我们主要是做了“两个优先”:一是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和返岗就业,因为所有的农村劳动力都有外出就业的问题,但首先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主动和企业对接,及时地掌握发布和推送企业的用工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做好防疫前提下,调度车辆、跨市跨省点对点的把这些劳动力送过去。对输转的贫困劳动力和那些可能致贫的劳动力我们还有一部分边缘户,分别给予了到省外600元,省内300元的交通补助,因为也不可能全是点对点送,个别还要自己坐车。还有1800-3000元不等的劳务奖补,还有一次性1500元生活方面的补助等等。用这些方式经过努力,我们4月初召开会议,要求4月底贫困劳动力必须应转尽转,不管想什么办法,到4月底实现了目标。截至10月底,全省一共发放各类就业奖补资金7.38亿,就刚才我讲的这些具体项目。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9.9万人,这比去年同期还多了。
二是优先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利用刚才提到的扶贫车间和中小型水利、村组道路建设等中小型工程的机会,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另外在全省新开发了2万个公益性岗位,解决了一大批暂时因为种种原因难以离开本地到外地就业的劳动力务工的问题,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全省2392家扶贫车间吸纳就业9.5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94万人。
刚才讲到的还有消费扶贫方面,我们专门制定了这方面的行动计划。通过开辟绿色运输通道,发展电商,还有东西对接,帮助我们开拓市场。国家组织了消费扶贫月,我们也都积极参与,这样让很多农村的农特产品走得出、卖得好,特别是我们采取“五个结合”的办法:政府采购与市场营销、线上与线下、条条与块块、省内与省外这样一些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扶贫产品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等等。1-10月全省扶贫产品销售额达到了81亿元。
在小额信贷方面,应该说小额信贷是甘肃脱贫攻坚这些年创造的一个经验,以前我们财政资金相对弱一点,所以开发扶贫在信贷方面的产品多一些。目前我们在全国来讲,小额信贷贷款的数量一共是234亿元,涉及到58万户,这在全国是排第一位的。贷款余额户数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数的比重41.77%,也就是说贫困户中有41.77%是有小额信贷的,这个排位在全国排第二位,仅次于宁夏。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很注意防范小额信贷风险,这方面都应该说是稳妥解决了,既把款贷好,同时也不带来今后的风险。
谢谢大家。
2020-11-10 11:37:42
中国日报:
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所有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贫困村了解考察调研,去过了东乡县布楞沟村,渭源县远古堆村、古浪县黄花滩村,进展如何?
2020-11-10 11:45:16
孙伟:
这位记者朋友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很好的问题。大家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深情地牵挂着贫困群众,念兹在兹。正如总书记自己所讲的,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
习总书记常讲,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访真贫,看真贫,话脱贫,督脱贫。充分体现了人民领袖对贫困群众的无限关怀,充分彰显了大国领袖的担当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甘肃的脱贫攻坚工作,刚才唐省长也专门介绍了,多次亲临甘肃,深入到东乡县布楞沟村、渭源县元古堆村、古浪县黄花滩面对面指导,叮嘱我们把路修好,把水引来,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过上美好的生活,勉励干部群众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指示我们要想办法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次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是我们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定盘心和指南针。我们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嘱托,集中力量攻坚,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等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现在水通了,路好了,房新了,山绿了,孩子们都上学了,看病也方便了,群众不仅口袋开始鼓起来了,脑袋也富起来了,老百姓心中乐了,脸上笑了。刚才问到的这三个村是他们当中的典型代表,东乡县布楞沟村、渭源县元古堆村、古浪县黄花滩移民点,他们在当地率先脱贫退出,农民群众从过去的贫困大步迈入了全面小康,日子和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越过越红火。
这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很多人来到甘肃以后都感慨地讲,不可同日而语,今非昔比。这里我想讲这三个村的一些具体的故事和例子,让大家更加直观感受这一伟大的沧桑巨变。
第一个例子是临夏州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布楞沟在东乡语中就指悬崖边的意思,表明这个地方山大沟深。过去村民长期吃的是水窖水,要么就是翻山越岭到15公里以外的洮河拉水。村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绝大部分的住房都是老旧土坯房,很不安全,基本没有像样的产业,老百姓家种两三亩地,养七八只羊,群众的收入很低,勉强糊口度日,根本谈不上发展。因为是东乡族,妇女基本足不出户,更不可能自己挣钱。
现在每家每户都通了自来水,彻底结束了吃水靠车拉人背的历史,二级公路穿村而过,村组都修了水泥路,一些家庭还买了小汽车。家家都住进了新房,住房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特色产业形成了小气候,全村一年出栏的羊超过8000只,布楞沟东乡手抓羊肉远销到北京等地。更为可喜的是,那里的妇女终于走了家门,积极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务工,不仅通过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挣到了钱,补贴家用,妇女的家庭地位也明显提升,更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现在能够大大方方地与人交流了,这对下一步的子女教育、家庭文化带来的影响,我认为是更加深远的。
现在全村人均收入已经从2012年1624元钱,增长到去年的7218元钱,增长了3.4倍,这些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与布楞沟村民聊天时,我们去农户了解情况座谈的时候,唠家常的时候,当地老百姓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第二个例子是定西市的渭源县元古堆村,这个村地处高寒阴湿地区,海拔2400多米,人称烂泥沟,也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过去70%以上的农户住的是危房,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和柴草杂物。在这里过去贫困和脏乱差集于一身。农民群众不仅物质生活匮乏,思想观念更是封闭,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现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甩掉了烂泥沟的帽子,还入选“第二届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相互见面聊得最多的是如何致富,都在积极找门路,主动找活干,想法挣到钱。去年远古堆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6倍多。村民说总书记的关怀就是我们脱贫的最大动力,党和政府努力帮咱们,咱们自己更得努力干。
第三个例子是武威市的古浪县黄花滩,这是大型生态移民安置区,共安置了古浪县南部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的62400多名群众,过去这些群众生活在高寒阴湿地区,那里的海拔2500米以上,农户散落居住,住房破旧危险,靠种几亩靠天吃饭的薄地过日子。孩子上学、群众看病、包括娶媳妇等各种难题叠加交织。现在通过移民搬迁,饮水、道路、用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和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一次性全部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花滩时亲切看望了一家老百姓,当时唐省长亲自陪着去的,叫李应川。
2020-11-10 12:09:27
唐仁健:
去年8月19-22日,我和林书记一起陪习近平总书记到了这一户,现在他在种辣椒,40只母羊变成了200只,光卖羔羊收入差不多是10万了。这一户绝不是领导去的典型,其他户基本上都是这样,在荒滩戈壁,满眼全是大棚。我们走的时候,很多村民出来自发地送总书记,他们的笑容、他们的高兴和满意真的是发自内心。这个地方那么大的荒滩6万多户,但现在产业发展这么好,所以,我觉得如果大家有时间还真去看看这个地方,当然其他地方都可以看。
2020-11-10 12:12:12
孙伟:
唐省长讲的,那个地方的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的足球场踢足球,原来在高山里根本不可能踢足球,妇女们一到傍晚就到村民广场去跳广场舞。有一位八十岁的老汉叫做韩学宗(音),他激动地说,我永远忘不了共产党带给百姓的好处。所以,这三个村的华丽蝶变,是我省脱贫攻坚成效的一个缩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亲切关怀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谢谢。
2020-11-10 12:13:28
新华社:
刚刚您在介绍贫困户经济增收情况时也提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和治本之策。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甘肃在产业扶贫方面做出了怎样的总体部署,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2020-11-10 12:14:35
唐仁健:
这是我们在脱贫攻坚中看得最重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这是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甘肃前些年在这方面的发展明显滞后,刚才讲传统农业特征,自给半自给状态比别的省要明显得多。
我印象中是两、三年前,我带我们省市州县党政领导到四川去参观学习,大家当时都很感慨,我们走的所有的村落,别人的柑橘很多水果都挂果见效了,而我们那个时候省里很多产业还是一片空白。当然我说的是商品市场化的产业了。所以回来以后非常着急,非常紧迫,明确六年的任务要三年干,三步并作两步跑。确立了牛、羊、菜、果、薯、药这六个扶贫主导产业,这是甘肃非常有优势的,同时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我们整合集中扶贫专项资金等155亿,往农户地里圈里投入生产,同时对合作社和各类农产品加龙头企业还发放各种贷款,当然这是商业贷款,一共到现在是2000亿。通过这样的投入,我们构建起了生产组织,资金投入,产销对接和风险保障这四个方面的产业体系。现在来看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一方人力争用好一方水土,连戈壁地带也提出了发展戈壁生态农业。以前农业是从来不去戈壁的,我们提出五年搞30万亩,到现在都已经二十五、六万亩了。所以,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一方人用好一方水土,先苦后甜,越品越甜。
用新华社记者的话说,就是“苦甲”不再,“甘味”绵长。时间关系,我用五句话概括一下我们在产业脱贫方面努力和工作。
一是特色产业形成较大气候,刚才我讲的六大产业,这是甘肃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产品和产业。现在培育存栏30万头以上的肉牛产业大县有4个,百万肉羊大县9个,播种面积超过30万亩的蔬菜产业大县5个,30万亩苹果大县8个,百万亩马铃薯大县2个,播种面积超过30万亩的中药材大县4个,我们就仅仅用去年和2017年两年的数据来相比,我报这个数是全省增长,这两年牛存栏和羊出栏量分别增长8.2%和10.4%,蔬菜的产量增长8.5%,苹果产量大幅增长41.3%,马铃薯增长28%,中药材增长5.5%。这里有几个全国前列和第一,高原夏菜产量全国第一,中药材、苹果、马铃薯产量全国第二,肉羊存栏量居全国第三,肉牛存栏量居全国第九。这六大产业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在明显赶上来了。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挑起了大梁。我们经常讲的是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这两年多新组建龙头企业752家,合作社新组建2713个,总的目标和状况就是实现了龙头企业对贫困县、合作社对贫困村的全覆盖。现在再也没有单打独斗的户和村了,背后起码都有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这是我们非常欣慰的。张掖的民乐,刚才我讲的戈壁农业,现在我们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龙头企业海升在民乐县建立了单体大棚20万平米的,没有和国外相比,但这是国内最大的。同时,现在还有4个单体20万平米大棚在建,到明年都能建成。以前我长期搞过农业,单亩价值在国内最高是30万,这个大棚里面单亩价值超过100万,不现场看一般都不信,现代化程度非常高,都是在荒滩戈壁。
在这样的带动下,全省200多万农户已经嵌入了刚才讲的产业链条,带动他们人均增收光产业这一项超过4000元,而今年人均收入脱贫标准就是4000元,这比两年前增长幅度达到40%以上。
三是农产品销售连通国内外市场,我们组建全国第一个省级农业产业扶贫的产销协会,后来又组建了九个产销的分会。在48个贫困县和贫困村,我们支持合作社建立了冷库1025座,厢式冷藏车222辆,总体新增储藏能力37万吨,最近还有60万吨要投产,这些数量不算大,但是是农民和合作社建的,不是企业和商户,非常管用。今年除了国内大市场、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地,开拓以后受到当地市场的欢迎,站稳了脚跟,同时在国内外各方疫情影响下,我们数了数有十个农产品在今年这么严峻的背景下首次实现了出口。
四是甘味农产品品牌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实施甘味品牌战略,陇南的橄榄油、东乡的手抓羊肉、靖远羊羔肉、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定西马铃薯和兰州高原夏菜等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希望下一步各位帮助我们多宣传一下,谢谢你们。
五是农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这一点我们下了大决心。三年来,中央财政加省市县各级财政一共拿出38亿专门做农业保险,实现了对所有贫困户,对他们种养的所有产品以及自然风险和市场两个风险三个全覆盖。我省推进农业保险的举措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谢谢大家。
2020-11-10 12:15:35
寿小丽: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2020-11-10 12:17:57
上游新闻:
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的游客,十三五期间甘肃的旅游扶贫这块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下一步如何用旅游巩固脱贫的成果?
2020-11-10 12:18:19
唐仁健: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位记者对甘肃的旅游既了解也情有独钟。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旅游扶贫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因为大家知道甘肃是文化旅游大省,甘肃的资源富集度在全国排第五。另外甘肃的文化古老、厚重、多元,很多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具有唯一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近几年国内外有很多媒体,包括平台,大家都注意到他们在关注甘肃,评出甘肃是多少个一生必去的地方等等。往后这几天大家还要下去亲身感受,这里我就记者刚才提到的问题简单回答一下。
刚才提出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运用旅游怎么来推动脱贫攻坚。
首先在全省确立了一个基本思路,大旅游和小旅游要一起抓,大旅游讲的是景点景区的旅游,小旅游讲的是面广量大涉及到千家万户的乡村旅游。我省总的旅游文化资源,我们也概括为“四老”,就是有老天爷赋予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有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有老百姓创造的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有老前辈传承的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这些资源70%以上都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具体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我们也抓根本,就是追求“四以”取向,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彰显“四气”,土气、老气、生气和朝气。如果乡村旅游不土不老就没意思了。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发展旅游专业村1053个,农家乐2万户,通过文化旅游带动55.46万人实现了脱贫,我们讲一句话,用美丽战胜贫困。
下一步巩固这方面的成果。
一是要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像停车难、入厕难、行路难等这些问题,在乡村旅游中更为明显。
二是强品牌,打造更多的知名的乡村旅游的精品村。
三是促融合,不要就旅游搞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与景区、城镇、通道、康养、文化、科教等领域结合,内涵和文化品质就更高了。
四是提品质,就是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质品位。
五是优服务,搞集中的、规范的培训,把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上去。
总的我们还是希望食宿水平都要高,鸟语花香饭更香,这样更能够吸引游客。
谢谢大家!
2020-11-10 12:19:16
寿小丽:
省长看看再有什么要讲的。
2020-11-10 12:20:53
唐仁健:
各位记者朋友,今天我和孙伟同志简单向大家介绍了甘肃的脱贫攻坚情况,因为时间有限,我们谈的也是一个大概,有的举的是例子,例子不是仅此而已,在面上像有的专家和领导同志讲的,从盆景变成了风景,但百闻不如一见,希望大家下来以后到甘肃各地多走走多看看,这样你们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切的体会。
脱贫攻坚完成后,甘肃非常清醒,我们仍然是欠发达地区,今后的相对贫困还会较长时期存在,解决这方面的历史问题,难度一点都不比现在小。但我们坚定和坚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按照中央的要求,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来持续的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甘肃的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和帮助,也希望记者朋友们对我们给予更多的支持,多做一些宣传推介,包括牵线搭桥,营造好的氛围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总的旅游公共口号叫做“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美丽的风光和朴实好客的人民,欢迎大家来甘肃,下一步进一步考察指导,旅游观光,结交朋友,相信朋友们一定会拥有一段难忘的旅程。谢谢大家!
2020-11-10 12:21:32
寿小丽: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两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祝大家今后在甘肃的采访一切顺利,大家再见!
2020-11-10 12: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