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就四川脱贫攻坚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0-09-30 15:48: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贫困,脱贫,四川,群众,地区

 

  •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四川作为主战场之一,任务非常繁重。这项工作进展怎么样,大家都很关心很关注。为帮助大家更好、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有关情况,国务院新闻办此次在四川举行新闻发布和采访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全国的工作情况。

    今天,我们首先举行新闻发布会。我们请来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先生,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尹力先生,请他们围绕“牢记总书记关怀嘱托 打好四川脱贫攻坚战”这个主题,向大家介绍四川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发布会后,我们将组织记者去凉山州甘洛县、越西县、喜德县实地采访。参加发布和采访活动的记者,有很多是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赶来的。大家很辛苦,我们对大家表示感谢。

    下面,先请彭清华书记作介绍。

    2020-09-09 10:06:11

  • 彭清华: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我很高兴在美丽蓉城和海内外新闻界的朋友见面,对大家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地欢迎。同时,也十分感谢国务院新闻办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四川脱贫攻坚的情况。首先,我要代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四川脱贫攻坚事业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兄弟省份、社会各界、海内外人士以及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在座的各位,有的可能来过四川,也有的是第一次来。这里我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四川的情况。四川地处中国西南部,在中国三级地理阶梯里四川是在第二级,也是一个过渡地带。四川中部是四川盆地、包括大家熟悉的成都平原,西部是青藏高原,北部是秦岭山脉、大巴山脉,东部是丘陵地区,南部是云贵高原。从这一介绍大家就能知道四川中部是平原丘陵地区,周边都是高原和山地,除了没有海洋和沙漠,中国其他主要地理形态四川基本都有。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川也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四川是中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资源大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是我们的基本省情。我曾用“四五六”三组数字概括四川的特点,“四”是指四川人口在全国排第四位,户籍人口9100多万;“五”是指四川幅员面积在全国排第五位,有48.6万平方公里;“六”是指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六位,去年达4.66万亿元人民币,近十多年来我们大体每3-4年新增1万亿元经济总量。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既有像成都平原这样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也有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的贫穷落后地区,2013年底全省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占全国7%。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地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国家明确的“三区三州”贫困地区涉及我省的就有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所以,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20万、年均减少1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0.3%,甘孜、阿坝、凉山这三个州所有涉藏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四川连续4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中被综合评价为“好”的等次。十八大以来这几年是四川减贫进度最快、脱贫成效最好、贫困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09-09 10:56:21

  • 彭清华:

    一是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尤其大小凉山彝区缺衣少食情况更为突出,人畜共居的现象也比较普遍。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发展种养业、引导群众外出打工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普遍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收入,没有劳动能力的也都享受了低保兜底,基本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同时,我们还大力推进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全省有136万贫困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62.2万贫困群众进行了农村危房改造,有295.9万存在饮水困难的群众现在都喝上了“干净水”。百万贫困群众从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茅草房搬进了通电通水、安全敞亮的新居,用上了冲水厕所和家用电器,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二是从交通闭塞向内联外畅,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许多边远山村不通公路,绵延的大山阻隔了群众出行。现在,“溜索改桥”项目全面完工、10多万群众告别了溜索出行的历史,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多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客车,快递网点也基本实现全覆盖,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坐公交、收快递。同时,还建起了一批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即使在最偏远的乡村,群众也能用上电灯、看上电视,可以打手机、上互联网。

    三是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偏远贫困地区医疗、教育资源不足,就医难、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全省基本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大病救治覆盖率达到99.6%,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占比控制在10%以内。一些危害生命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比如在一些藏族乡村以前广泛流行的包虫病检出率现在已下降至0.02%,大骨节病连续8年没有新增病例。同时,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全面实行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和“一村一幼”,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有的还包括中职学校,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是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贫困地区发展动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千百年来,许多贫困地区基本上靠天吃饭,产业基础十分薄弱。近年来,我们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行“一村一品”,扩大种养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做长产业链条。现在每个贫困县都建有现代农业园区、每个贫困村都有集体经济,全省共推出优质农产品品牌149个、区域公共品牌12个,有力助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全省88个贫困县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7.9亿元、是2013年的1.68倍,全省贫困家庭去年人均纯收入7690元、是2013年的2.81倍。

    五是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是造成一些地方长期贫困的重要根源。尤其凉山彝区以往由于地理封闭、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多年来盛行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老人去世了要杀几头、十几头牛或者羊,个别的甚至上百头牛大宴宾客,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家庭负担。孩子结婚广收彩礼、互比排场,造成走一位老人还几代人情、娶一个媳妇背一身债的情况。现在每个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群众负担大幅减轻。同时,我们扎实抓好感恩奋进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知恩图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贫困群众精气神发生了明显变化。

    2020-09-09 11:00:04

  • 彭清华:

    四川脱贫攻坚成效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它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贫困宣战的宏伟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这场宏伟实践,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消除绝对贫困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群众充满深厚感情,对脱贫攻坚始终念兹在兹,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几年来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看望贫困群众、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先后7次召开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本人有幸参加了其中5次座谈会,深受教育。总书记十分关心四川脱贫攻坚,2018年春节前夕深入大凉山腹地贫困彝区视察指导,沿着崎岖山路走村入户、体察民情,并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2019年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还深切牵挂看望过的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等彝族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必胜的攻坚决心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激励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向贫困宣战。

    这场宏伟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有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党中央一声令下,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立下军令状,全国上下迅速响应,各级党组织全力以赴,在全社会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就四川而言,我们为全省88个贫困县各选派1名挂职副书记专职抓脱贫工作,对贫困村贫困户逐一落实帮扶单位、帮扶力量、帮扶举措,派出5.8万多名驻村帮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层、助力脱贫攻坚。在中央统一安排下,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和四川的68个贫困县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24个中央单位和379个省级单位开展定点扶贫,7.5万户民企和商协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脱贫攻坚帮扶力度之大、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这场宏伟实践,雄辩证明了中国人民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幸福是奋斗得来的。这些年脱贫攻坚战打下来,无论是本地党员干部,还是外来帮扶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大家舍小家为大家、一块苦一块累一块干,涌现出了很多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令人感动。我在凉山州喜德县调研的时候,见到一位贫困村第一书记。她叫刘骥,四十多岁,是位女同志。她去扶贫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故了,留下年迈的老母亲没人照顾。这时候她有两个选择,一是向组织要求回去照顾母亲,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她做了另外一个选择,把老母亲接到村里跟她一块住,这样她一方面能够尽子女的孝道照顾母亲,另一方面也尽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其实像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在四川的帮扶干部里有很多“夫妻档”,就是夫妻一方去搞脱贫,然后把自己的丈夫(妻子)带来跟自己一块参加,仅凉山州就有26对这样的“夫妻档”。还有一些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因过度劳累或突遇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员冲锋在前、拼搏实干、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模范践行初心使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各位媒体朋友,脱贫攻坚战即将全面收官,目前我省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最后的查漏补缺和收尾收口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底气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党中央、向全省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我就先介绍这些情况,下面我们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2020-09-09 11:02:41

  • 胡凯红:

    谢谢彭书记,我们开始提问,提问前请媒体通报所代表新闻机构。

    2020-09-09 11:04:52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注意到,目前四川凉山州还有7个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请问下一步凉山州能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吗?谢谢。

    2020-09-09 11:18:10

  • 彭清华:

    感谢你对凉山脱贫攻坚的关心,你非常了解情况。四川脱贫攻坚任务很重,但最重的是在凉山。我们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625万,其中凉山超过了88万。现在我们全省剩下20万贫困人口,其中有17.8万在凉山。我们还有7个未脱贫的贫困县、300个未脱贫的贫困村全部都在凉山,也就是说其他地方只有一些零星贫困户没有脱贫,凉山还有7个县300个村整体没有脱贫。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解放前凉山彝区处于“刀耕火种”“以物易物”的贫穷落后状态,解放后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制度上的“一步跨千年”。经过这几十年的努力,凉山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党中央高度重视凉山脱贫攻坚工作,从多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安排了10个中央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广东省和浙江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凉山彝区作为重中之重,近三年新增财政帮扶资金超过280亿元,从全省选派了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常驻凉山,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全覆盖,每个工作队3-5人,与当地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一起抓脱贫攻坚工作。凉山州有17个县(市),其中11个是贫困县,目前有4个已经脱贫,剩下的7个贫困县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也基本达到了脱贫标准。现在,即使是最偏远的地方,也修通了道路,建成了彝家新寨,办起了一村一幼的教学点,贫困村孩子在上小学之前能够学会普通话,这样就能够正常地接受小学教育,避免上学之后因为跟不上课而辍学。这些年,大家非常关注悬崖村,村子在悬崖峭壁上,村民出行、孩子上学,每天都要爬几千级阶梯,但是这些阶梯都是树枝、藤条绑起来的,很不安全。现在藤梯已经改成2500多级的钢梯,应该说安全没有问题了。同时,在村里还在发展民宿、旅游,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今年又传来好消息,山下的移民安置点已经建成,山上的贫困群众现在全部都搬到山下来居住。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光凉山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就有7万多户、35万多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0%。

    对现在剩下的7个未脱贫县,我们采取了超常举措,由省级领导牵头挂牌督战,派出省直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常驻凉山,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商量办法,具体解决问题。目前,贫困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其他工作也处于最后扫尾和巩固提升阶段。所以,对全面完成凉山州剩余7个未脱贫县的脱贫任务,我们是有信心的。

    脱贫只是第一步。我们将在巩固好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持续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工作,解决好凉山彝区深层次的致贫因素,让彝族群众能够实现稳定脱贫,在此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

    谢谢。

    2020-09-09 11:18:48

  •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

    请问今年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之后,我们解决了绝对贫困,未来怎么解决相对贫困,提升人民收入?谢谢。

    2020-09-09 11:20:34

  • 彭清华:

    脱贫攻坚有一个定义,就是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消除绝对贫困。你刚才讲到,还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这也很重要。因为减贫是一项长期任务,任何时候、任何阶段总有相对贫困的人口,即使我们完成脱贫攻坚,相对贫困人口还是存在的。所以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实现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在53个县(市、区)开展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总的要求是“四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也就是说我们的脱贫政策在今后一定时期还会继续保持和延续。但我们将按照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对一些工作方式、工作重点作适当调整,把改善交通条件、教育医疗条件、产业发展条件摆在突出的位置,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谢谢。

    2020-09-09 11:34:20

  • 人民日报四川分社记者:

    刚才清华书记介绍了四川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百万,全国人民也都非常关心这些贫困群众老乡们从老房子里搬出来,搬进了新居之后,现在的新生活是什么样的?后续还有哪些具体的帮扶措施?谢谢。

    2020-09-09 11:35:19

  • 尹力:

    大家知道,造成贫困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是重要原因。在长期的扶贫减贫工作中,中国政府探索总结出易地扶贫搬迁的做法并作为一条行之有效的专项扶贫措施。四川易地扶贫搬迁共涉及136万贫困群众,政府投入775亿元,建成住房37万多套、建筑总面积3100多万平方米,目前贫困群众已全部搬入新建的住房。用搬迁群众的话讲,搬入新居后,住得更安心了、过得更舒心了、变得更有信心了。

    讲住得更安心,这是因为贫困群众拥有了安全适用的房子。以前,这些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高山上陡坡上,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和地方病频发;如今,挪出了穷窝,住上了生活方便和安全有保障的新房。贫困群众搬迁由各级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盖房的资金,搬迁户每户自筹不超过1万元。我们始终把群众住房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从搬迁选址、房屋设计到竣工验收都严格落实规范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

    讲过得更舒心,这是因为同步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让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四川坚持路网水网电网和基本公共服务与搬迁住房的建设一体规划、同步实施,这几年建成集中安置点6300多个,配套建设农村公路、入户电网、饮水管网;建设学校110多所、卫生院(所)2000多个,修建村文化室、活动室等3000多个。同时,开展“一村一幼”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贫困家庭的孩子享有更多更好的教育,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讲变得更有信心,这是因为特色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有了长久生活保障。不少贫困群众认为,住上好房子只是面子,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才是里子。四川高度重视贫困群众后续发展能力,通过培育扶持特色产业、大力开展就业帮扶,让贫困群众的生活有了依托。目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50多万贫困群众从事发展特色农林业,20多万人到外地务工,还有10多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群众普遍收入稳定增加,对搬迁生活满意且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贫困群众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当然,也还存在个别搬入新居的群众,由于习俗习惯、缺乏技能等原因,对新环境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对此,我们将做细做实工作,实现“基本生活稳定、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一是加强系统谋划。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制定后续扶持政策措施,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掌握脱贫举措落实和贫困家庭收入变化等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巩固脱贫成果。三是加强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加大就业促进力度,推行资产收益扶贫。四是加强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搬迁安置社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谢谢。

    2020-09-09 11:36:10

  • 路透社记者:

    请问四川省过去七年在扶贫方面总共投入了多少资金?人均的成本是多少?我们也很好奇,四川省帮助这些少数民族易地搬迁或者脱贫过程中,怎么保存他们的文化、民俗和语言?谢谢。

    2020-09-09 12:09:20

  • 彭清华:

    我来回答你的提问。

    第一个问题,我想你主要是想了解四川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情况,这里我给你介绍几笔大的账。这些年,我们在中央支持下加大了脱贫攻坚的资金投入力度,刚才讲脱贫能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没有资金保障是做不到的。这些资金主要包括几大块:这几年全省累计投入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735亿元;累计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超过了1000亿元;累计投入行业扶贫资金是7900多亿元。这是把不同渠道的资金加以整合,集中地用于脱贫攻坚。此外,2016年以来通过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支援等,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资金230多亿元。这几大块加起来接近1万亿元,这是一个总数。但要说明的是,这些资金投入不限于贫困户,比如教育、卫生、交通、水利、住房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就业支持、社会保障等,贫困地区其他群众也是共享的,很难说单独就贫困群众而言每人得到了多少,因为很多是基础性、区域性的投入。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相对具体的数据。刚才我讲到全省有136万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大体上是按照每人6万元的标准,这里面贫困户每人出2500元,也就是说两口之家出5000元、三口之家出7500元、四口之家出1万元,然后每户1万元封顶,如果是五口六口之家也最多只出1万元钱,剩下的全部由政府来筹措。现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的民生支出占65%左右,其中就包括扶贫的支出。谢谢。

    第二个问题讲到像彝区这样的地方怎么保存文化,包括语言、民俗。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14个,有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还有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其中就包括彝族独特的语言文字、建筑服饰、历法节庆、风俗习惯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加快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同时,也注重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保障和促进彝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将彝语文教学纳入凉山州国民教学体系,实施彝汉双语教学;支持开展古彝文古籍的保护研究,完成了《彝历百科》等书籍的整理、编辑、出版工作;大力发展彝语文新闻出版事业,《凉山日报》有彝文版、凉山电视台有彝语频道,同时专门编制了彝文的识字手册在彝区农村群众中推广使用彝语文。过去由于凉山教育比较落后,很多孩子上不了学,虽然能讲彝语,但不认识彝文、不识汉字。现在因为普及双语教学,孩子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学彝文,很多双语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我们还大力传承发展彝族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支持凉山州创建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8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05项,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彝族的火把节被称之为“东方的狂欢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体验。

    我刚才介绍凉山有35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这些新安置点的建筑都注意保存了彝族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有很多民族元素,适合老百姓平时的生活习惯。大家去采访的时候可以看一看,也可以体验一下彝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谢谢。

    2020-09-09 12:09:57

  • 共同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请问四川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5G等新技术发挥了什么作用?是否期待外国企业的投资和合作,期待哪方面的外国投资和合作?谢谢。

    2020-09-09 12:12:12

  • 尹力: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四川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着力通过产业发展,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加收入,依靠劳动脱贫致富。

    四川贫困地区主要是农牧区,针对这个特点,一是发展农业产业,通过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牧业,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发展乡村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创意等产业,努力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着力破解扶贫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的问题,创立“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大力推进扶贫产品进农贸市场、进餐饮企业、进展销会、进城市超市,实现从贫困地区田间地头到城市消费的有效衔接。同时,我们组织贫困地区有劳动技能的人员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关于刚才提到用5G助推脱贫攻坚工作,5G技术运用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助推作用。目前,我省已建成5G基站3.2万个,今年将超4万个,实现21个市(州)和所有县(市、区)5G网络全覆盖。具体来讲,我们运用5G+农业,主要是通过农业物联网建设、无人机等应用,实时监测农作物墒情、苗情、病虫情等,实现集群化和远程化的浇水、杀虫等作业,为贫困地区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还运用5G+教育,主要是通过远程教学、智能网联课堂等方式,促进城市里的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让贫困地区和城里的学生,同一时刻进入同一课堂。我们运用5G+医疗,通过远程高清会诊和医学影像数据高速传输与共享等手段,实现城乡医院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医疗资源下乡,服务农民和农村贫困群众。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省以5G为支撑开展远程会诊、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为疫情防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川是中国西部的内陆省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对外开放合作,取得了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据统计,到2020年7月底,四川累计有120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的投资,到位外资金额1071亿美元。外资企业在助力四川脱贫攻坚方面,以不同方式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下一步,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欢迎并期待更多的外资企业关注四川、投资四川,与我们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数字经济和服务贸易等领域开展更多的务实合作。我们会进一步营造更好营商环境,为外国企业来川投资发展提供更好保障和服务。

    谢谢。

    2020-09-09 12:13:17

  • 北京周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中国采取了创新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请问这种协作模式目前在四川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谢谢。

    2020-09-09 12:14:43

  • 尹力: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我国扶贫脱贫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体现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从1996年起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对西部尚未脱贫地区开始帮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帮扶水平更高、推进力度更大。根据中央安排,浙江、广东帮扶四川,四川12个市(州)68个贫困县分别与浙江9市56县、广东8市5区建立起结对帮扶关系。近年来,四川与浙江、广东签订15个专项协议,浙江、广东两省投入财政资金110多亿元,帮扶四川贫困地区实施民生、产业、就业等项目3300多个,带动67万多人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优先解决贫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把帮扶资金优先投入到贫困地区群众的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上。浙江、广东投入近30亿元、约占帮扶资金的30%,建成住房1.6万套、惠及贫困群众3.4万人,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养老院243所,新改扩建学校和幼儿园2573所,有力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

    二是围绕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浙江、广东在产业、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省受帮扶地文化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方面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注重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努力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两省900多家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助力脱贫、实际投资400多亿元,共建各类园区140多个。积极开展销售扶贫,多渠道组织产销对接,2018年以来我省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在浙江、广东销售30多亿元。我们还新开通温州—红原、广州—稻城等航线,推动了贫困地区文旅产业发展。

    三是突出劳务经济特色,不断提升群众持续增收能力。四川是农民工大省,常年在省外务工1100多万人,其中广东约360万人、浙江约120万人,约占全省外出务工人员的四成之多。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劳务协作,帮助贫困劳动力在两省实现稳定就业29万人。今年春节后疫情期间,我们主动对接两省率先实现健康证明互认,帮助3.7万名贫困人口及时返岗和外出就业。近年来,我们打造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直通车,组织贫困家庭适龄孩子省外就读职业院校2200多人。

    四是致力长期合作共赢,不断优化各方交流交往机制。我们坚持以扶贫协作为纽带,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深化各方交流,推动受帮扶市(州)与帮扶市间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联系合作机制。目前,实现乡镇结对151对、村村结对104对,双方学校和医院也建立了长期结对帮扶关系。浙江、广东两省选派1207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援助四川,这些来自发达地区的同志克服贫苦地区高海拔和寒冷等困难,长期工作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地奉献,所到之处都有他们感人故事和当地干部群众的赞扬。在此,我们向这些同志及其家属表示衷心感谢!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采访和报道他们的事迹。

    总体上看,东西部扶贫协作不仅给贫困地区带来了资金、技术,取得了好成效,而且对当地转变观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产生了重要作用,意义和影响是长远的。谢谢。

    2020-09-09 12:30:48

  • 彭清华:

    补充一点。按照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双方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还要专门就帮扶工作进行直接沟通。这几年,广东省和浙江省的书记、省长每年都要带队到四川扶贫协作地区,包括甘孜、阿坝这些高海拔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东西部扶贫协作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理念上、在经济联系上对贫困地区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现在,两省都有大批扶贫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括老师、医生,奋战在贫困一线。四川每年也派出干部到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挂职,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做法,这是对贫困地区最大的带动。同时通过这种关系,既把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引进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又把当地劳动力和农产品带出去,开拓东部地区市场。这有利于形成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

    2020-09-09 12:32:36

  •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请问对四川的脱贫攻坚带来了哪些影响?你们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2020-09-09 12:33:27

  • 彭清华:

    新冠肺炎疫情对四川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也增加了我们脱贫攻坚的难度。疫情爆发之后,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影响。截止目前,四川累计确诊病例664例,治愈出院642例,死亡3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我们已经连续半年没有新增本土病例,现在的一些散发病例都是境外航班进来的,他们进来之后要按规定进行隔离,所以都是在集中隔离时我们主动检测出来的,没有向社会传播。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确诊的有19例,今年计划脱贫的20万贫困人口中没有确诊病例,计划摘帽的7个贫困县都是“零感染”。上半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0.6%、实现了正增长,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到七、八月份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冲击主要是3个方面。

    一是外出务工受到影响。春节后一段时间,由于交通阻塞、有些企业没有正常开工,对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带来一定影响。四川是一个农民工大省,全省外出务工人员约有2500万,其中省外务工1100万左右、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区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在全国比较早地实行健康码,由当地出具检测证明,与相关省(市)建立健康监测互认机制,开展“春风行动”、组织“点对点”直达运输服务,尽可能让农民工及早外出务工。从目前情况看,今年我省外出务工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几万人。但由于他们外出晚了一个多月时间,所以全年收入肯定要受到一定影响,但整体影响不是很大。

    二是扶贫产品销售受影响。疫情爆发初期正好是春节消费旺季,一些农产品运不出来,市场需求又下降,使得一些地方农产品滞销、价格也有所下降,影响到群众的经营性收入。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电商、开辟运输绿色通道、推出扶贫农产品公益性品牌,以此带动农产品销售,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三是扶贫项目建设受到影响。疫情初期一些住房、交通、饮水设施和生产项目建设进度相对滞后。但从四月份后,建设进度大大加快了。比如,刚才讲到的凉山易地扶贫搬迁,主要都是在一些条件很差、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工程量很大,疫情导致运输受到影响,外面有些施工队进不来、技术员回不来。我们就从没有脱贫任务的县和地方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一些工人,到这些地方去支持建设,帮助扶贫项目能够按期保质完工。现在来看,我们所有扶贫项目的进度都是符合预期的。

    总的看,当前疫情还在全球呈现蔓延态势,不确定因素还很多。我们将持续关注、密切跟踪受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情况,做好对因疫情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落实好各项兜底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确保如期脱贫不受影响。

    2020-09-09 12:42:59

  • 胡凯红:

    时间关系,我们最后两个提问。

    2020-09-09 12:45:03

  • 韩国京乡新闻记者:

    我想请问一下,推进“三区三州”脱贫工作当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否介绍具体情况?谢谢。

    2020-09-09 12:45:23

  • 尹力:

    “三区三州”都是中国西部的贫困地区,其中涉及四川阿坝、甘孜和凉山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这些地方属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当地,而且对于中下游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无论是推动经济发展,还是推进脱贫攻坚,都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把这些地区列入重点生态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从2014年开始,四川省委省政府对阿坝、甘孜两个州全域31个县和其他7个市(州)2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重点考核贫困人口变化率、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二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每年投入10多亿元,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积极开展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重点区县生态补偿综合试点、岷江流域横向补偿试点,落实农牧民补助政策,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攀西等地区风电清洁能源开发,建成乌东德等一批大型的水电站;同时,对于先期无序开发小水电进行清理整顿,已退出小水电589座,开展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我们着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大力推动打造九寨沟、黄龙、稻城亚丁、泸沽湖等一批著名精品线路,把贫困地区美丽风光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一套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设置“生态安全屏障”“民生保障和改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39项指标,加强监测评估,推动川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谢谢。

    2020-09-09 12:45:59

  • 胡凯红:

    最后一个提问。

    2020-09-09 12:47:14

  •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请问大排查主要查一些什么?在排查过程中发现了哪些突出问题?目前的整改情况怎样?谢谢。

    2020-09-09 13:13:33

  • 彭清华: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四川脱贫攻坚情况比较了解。脱贫攻坚核心指标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此外,还有一些指标,包括贫困村通水、通电、通路,贫困群众能看上电视,等等。

    我们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主要是按照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精神来组织的一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摸清底数是基础,要求各地摸清底数,确保工作有的放矢。脱贫攻坚开展这么多年,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但究竟他们脱贫质量怎么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我们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回头看大排查。全省共组织了26万名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员,以县乡为单位,村与村之间交叉进行,全省统一设置问卷、统一建立数据库,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对全省6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一部分非建档立卡但属于存在特殊困难的边缘户,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一村一村地查、一户一户地过、一项一项地问,排查结果要经调查对象签字确认,还要经过当地村干部和帮扶干部进行审核,确保准确无误。通过排查,全省共发现“两不愁三保障”方面还存在问题的有10.5万余户、占总数的5.6%,主要是住房安全还存在一些问题达不到要求,一些饮水安全还有不稳定因素,有的丰水季节水源可保障,但到了旱季就保障不了,一些饮水设施存在后期维护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分级分类建立台帐,分阶段进行整改,在乡镇和村能解决的就由乡镇和村解决,乡镇和村解决不了的县里、市里研究解决,涉及面上的问题由省上统筹解决。并且我们以“发点球”的方式,教育方面的问题由教育厅督促解决,医疗方面的问题由卫健委督促解决,住房方面的问题由省发改委和住建厅督促解决。现在我们进行了全省普查,应该说主要问题在6月30日以前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

    这样做,就是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下足“绣花”功夫,确保高质量脱贫。我们理解,高质量脱贫就是不能有水分,要保证脱贫成色。现在,已经发现的问题都整改清零了,但还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我们还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不断地去解决问题。

    谢谢。

    2020-09-09 13:14:17

  • 胡凯红:

    书记最后还要不要再说几句?

    2020-09-09 13:15:23

  • 彭清华:

    我再说几句。今天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四川脱贫攻坚的情况。通常说“百闻不如一见”,今天大家听到的是我口头介绍的情况,但是实际情况究竟怎么样?还希望大家有机会到四川各地去走一走、做一些深入的采访。接下来,已经安排大家到凉山州几个县进行实地采访,希望通过采访大家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也通过大家的采访报道,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四川、了解四川、支持四川。

    四川有一个旅游宣传语,叫“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大家可能会问怎么弄出个“天府三九大”来。“三”是三星堆,“九”是九寨沟,“大”是大熊猫,这是四川最有特色的旅游名片。三星堆反映的是巴蜀文明,九寨沟反映的是四川的山水风光,大熊猫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遗产。但是四川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不限于“三九大”,好的地方有很多。希望大家能够多到四川采访、采风,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观光旅游,实地体验天府之国的独特魅力和巴蜀山水的美丽风情。谢谢大家!

    2020-09-09 13:15:54

  • 胡凯红:

    好,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彭书记,谢谢尹省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也预祝大家在采访过程中圆满顺利。再见。

    2020-09-09 13:16: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