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就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8-12-19 15:44:4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辛闻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生态,石漠化,地区,国家,治理

  • 袭艳春: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先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闻发言人、宣传中心主任黄采艺先生。

    下面先请刘东生先生作介绍。

    2018-12-13 10:03:15

  • 刘东生: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以及我国石漠化防治的有关情况。

    为了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2016年,原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5个县。监测工作从2016年4月开始,2017年9月底结束,历时一年半。共组织技术人员4000多人,调查图斑380多万个,建立了包括10万余个石漠化特征点、1.9亿条信息在内的石漠化监测信息系统,基本掌握了截至2016年我国石漠化状况及2012—2016年间石漠化动态变化情况。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007万公顷,占岩溶面积的22.3%。与2011年相比,5年间石漠化土地净减少193.2万公顷,年均减少38.6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3.45%。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呈现面积持续减少,危害不断减轻,生态状况稳步好转的态势。

    监测结果还显示,林草植被保护和人工造林种草对石漠化逆转的贡献率达到65.5%。

    2018-12-13 10:04:15

  • 刘东生:

    第一,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缩减速度加快。上个监测期,石漠化土地面积在五年间减少96万公顷,本监测期的五年间减少了193.2万公顷,缩减面积是上个监测期的2倍,年均缩减率是上个监测期的2.7倍。

    第二,石漠化程度减轻, 重度和极重度减少明显。与2011年相比,不同程度的石漠化面积均出现减少。轻度石漠化减少40.3万公顷,中度减少86.2万公顷,重度减少51.6万公顷,极重度减少15.1万公顷。重度和极重度的总体比重较上个监测期下降了2.7个百分点。

    第三,石漠化发生率下降,敏感性降低。5年间,岩溶地区石漠化发生率由26.5%下降到22.3%,石漠化敏感性在逐步降低,易发生石漠化的高敏感性区域由1638.2万公顷减少到1527.1万公顷,高敏感区所占比例降低了2.5个百分点。

    第四,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侵蚀强度减弱。与2011年相比,石漠化耕地减少13.4万公顷,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2%,土壤侵蚀模数下降4.2%,土壤流失量减少12%。

    第五,林草植被结构改善,岩溶生态系统稳步好转。岩溶地区林草植被盖度61.4%,较2011年增长了3.9个百分点,其中乔木型植被增加了145万公顷,岩溶生态系统稳步好转,出现退化的面积仅占2.6%。

    第六,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贫困程度减轻。与2011年相比,2015年岩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3%,高于全国同期的4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9.9%,高于全国同期的54.4%。5年间,八省区贫困人口减少38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1.1%下降到7.7%。

    2018-12-13 10:07:34

  • 刘东生:

    截至现在,岩溶地区217个贫困县已经有34个县实现了脱贫摘帽。虽然石漠化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生态系统依然脆弱。岩溶土地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破坏容易修复难。已经初步治理的地区,植被刚刚开始恢复,稳定性差,必须加强保护,巩固成果,否则极易反弹,前功尽弃。

    二是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岩溶地区得到有效保护的乔灌木林面积仅占47%,还有1500万公顷乔灌木林亟待加强保护。现有的1007万公顷石漠化土地,立地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三是生态压力依然很大。石漠化地区人口密度达207人/平方公里,是这一地区理论上最大可承载密度的2倍多。岩溶地区尚有近200个贫困县、1300多万贫困人口,有261.6万公顷石漠化耕地仍在耕种,极易加剧石漠化。另外,毁林开垦、樵采薪材、过度放牧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

    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促进绿色增长、助力群众增收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依靠科技,依靠改革,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加大石漠化防治力度,提升治理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2018-12-13 10:09:53

  • 袭艳春:

    感谢刘东生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提问。

    2018-12-13 10:10:24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刚才刘局长介绍了石漠化防治的成效,特别提到关于扶贫的内容,下面我提一个关于扶贫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岩溶地区是我国扶贫重点县主要分布区,也是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集中分布区。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工作中,石漠化防治能够发挥哪些作用?

    2018-12-13 10:12:58

  • 刘东生: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除了生态治理的基本出发点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整个石漠化地区、岩溶地区包括8个省,西南四省包括贵州、云南、四川、重庆,还有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除了广东之外,其他7个省分布了217个贫困县,217个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的26%,7个县的贫困人口占全国的47%,这个区域是重度贫困地区。

    近些年来,在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与脱贫攻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我们的基本策略是抓生态推动长效扶贫、抓产业推动就地扶贫、抓项目推动精准扶贫。具体采取的措施有几个,我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

    2018-12-13 10:14:33

  • 刘东生:

    一是政策扶贫。也可以说是生态扶贫,最主要标志是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推行了生态护林员制度。到目前为止,在217个贫困县已经聘请了12.5万生态护林员,这个数字占全国所有生态护林员的四分之一。中央财政投入大约12亿元,12万多人的生态护林员带动了大约近50万人的增收。其中贵州省比较典型,贵州省石漠化地区贫困县聘任的生态护林员是6万人,大约带动了接近25万人的增收。

    二是工程扶贫。在石漠化地区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一系列的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其中石漠化治理工程已经实行了十年,十年中央财政总计投入达到179亿,其中在217个贫困县投入的比例占总投入的70%。

    三是产业扶贫。在岩溶地区、石漠化地区,作为林业主管部门现在叫林草主管部门我们大力支持地方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林业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我们指导和扶持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林果、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一系列的林业产业。据统计,在这些地区的林业产业占当地农民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0%以上,在许多地区达到了三分之一甚至超过50%以上,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当中充分体现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战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是项目扶贫。在这些地区我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林业项目来推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这个项目据估计带动了金融资本投入这些区域上百亿元以上。除此之外,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林业贴息贷款,以及其他林业生态和产业方面的项目,助力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事实证明,石漠化综合治理不仅发挥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体现了潜力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谢谢。

    2018-12-13 10:15:53

  • 袭艳春:

    请继续提问。

    2018-12-13 10:16:23

  • 中新社记者:

    请教刘局长,从刚才发布的数据看,在整个监测期,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缩减的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2018-12-13 10:17:05

  • 刘东生:

    这个问题请荒漠化司司长孙国吉先生回答。

    2018-12-13 10:17:20

  • 孙国吉: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像刚才刘局长介绍的情况,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显示,石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特别是经过治理的岩溶地区生态和经济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我们也对促成这种变化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大家知道,岩溶地区缺土但不缺水,很多地方是雨热同期,水热条件比较好,非常适合植被的生长。特别是这些年我们国家生态建设持续发力,大规模的推进国土绿化,加强植被保护,使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石漠化态势得到逆转。

    刚才刘局长介绍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人的作用还是主要的,特别是人工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在促进石漠化逆转过程中贡献了65.5%。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一是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我们引导石漠化地区减少人口。刚才说这些地区现在的人口是承载能力的两倍,人口多,对土地需求大,肯定生态环境的压力就大,引导人口的疏散,减轻人口压力,同时调整这些地区的人员结构,这对于石漠化逆转贡献了24.4%。二是使用农业新技术,这对石漠化逆转贡献了3.9%。其他方面因素贡献了6.2%。应该说,石漠化治理取得这么大的成效,归功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得益于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个发展理念现在逐步深入人心,唤起了广大群众的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热情;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多年来持续在生态治理、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持续发力;得益于中央各部门协调配合,特别是得益于基层干部群众,大家非常辛苦,付出了很多努力,所以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2018-12-13 10:17:54

  • 孙国吉:

    梳理整个工作的过程,我们总结出一些做法,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借助法治和政策的平台,助推石漠化工程治理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工作过程中严厉打击石漠化治理方面的破坏生态的不法行为。通过这些工作,遏制了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借助各方面政策,从1999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很多生态建设的政策,比如天然保护林的补助政策、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草原的补偿政策,这些政策含金量非常高,有很多政策资金的投入,都直接转化为生态成效和老百姓的脱贫致富。

    二是加大工程推进力度。在这方面我国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我们启动了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了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继续建设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通过这些工程项目来带动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三是疏导人口,通过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来促进石漠化的治理。疏导人口的方式很多,在岩溶地区主要是城镇化、生态移民,包括外出务工。我们也做过一个统计,到2016年岩溶地区的城镇化达到45.5%,五年监测期间平均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外出务工比2011年增加了7.9个百分点。别看百分点不高,但人口基数很大。所以,城镇化和外出务工有很多人口不依赖于土地了,这就促进了石漠化地区生态的自然恢复。另外,我们倡导农村进行能源结构调整。西南地区农村以前都是烧柴,每年烧柴对于环境破坏非常大。我们在这些地区积极地倡导推广沼气、太阳能、电力和液化气。我们做了一个统计,2011年薪柴的比重是37.7%,到2016年第一次监测结束的时候,薪柴的比重已经下降到20%以下,减少了很多柴的利用,也减轻了环境压力。同时对没有条件进行更替的地方,我们推广了节煤炉、节柴炉这些措施,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促进了生态恢复。

    2018-12-13 10:21:09

  • 刘东生:

    孙司长刚才提到薪柴,我们有些媒体朋友可能知道,有些可能不一定知道。薪柴就是指的拿木材做烧柴,叫薪柴。

    2018-12-13 10:29:33

  • 孙国吉:

    前面提到农业新技术的贡献率3.9%,我们在石漠化治理地区综合施策,我们注意提高耕地治理,通过国土整治、土地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进行坡改梯和高质量农田建设。通过提高农田治理,提高农田生产率,也就减轻了农民对田地产生的压力。提高农田质量,同时还减轻了水土流失,通过这些措施取得了这些成绩。

    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大家。

    2018-12-13 10:29:47

  • 袭艳春:

    请继续提问。

    2018-12-13 10:30:19

  • 中国日报记者:

    去年我国承担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我国担任主席国,并启动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请问截至到目前我国在担任主席国期间,履行了哪些主席国义务?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方面开展哪些工作?并取得了哪些进展?

    2018-12-13 10:31:02

  • 孙国吉: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设了荒漠化防治司,我们的职责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了,其中有一条是我们承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履约工作。我们国家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缔约国,长期以来,我们严格履行缔约国责任,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负责任地落实联合国公约规定的义务。开展荒漠化领域中涉及中国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推广我们国家荒漠化治理的经验、做法,促进公约组织框架下与我们国家有关的国际合作,促进经验交流、互学互鉴。

    去年,我们和外交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我们国家当选为主席国,我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同志当选为主席团主席。这次会议办的很成功,规模很大,三千多名代表,传播了中国防治荒漠化的一些经验和理念,特别是传播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应该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会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后续工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的落实。这是“一带一路”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合作机制。继续深入地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主张,分享中国经验。这当中我们做了几项工作:

    一个是发挥主席国作用,引领公约发展。今年4月,我们国家作为主席国主持了公约主席团会议,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担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环境公约的主席国。通过这次会议引导公约将一系列的全球重点履约工作落实落地。包括了公约2018-2030年新战略中规划的一些科技交流、履约审查、专项研究、重大合作项目等。7月份,张建龙局长作为主席团会议的主席出席了联合国可持续高级别政治论坛荒漠化防治部长级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作了讲话,通过讲话积极引领公约的发展,促进全球荒漠化土地治理。

    二是促进南南合作,推动全球项目。我们协调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获得了我们国家南南合作基金的使用资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和非洲撒哈拉地区五到十个国家开展荒漠化地区交通干线的风沙防护和生态治理项目。项目设计规模达到200万美元,协调有关沙产业企业申报了特定治沙技术推广项目,这些项目将输出我国治沙技术,帮助相关国家治理风沙危害,促进“一带一路”的生态联通,通过全球项目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高效性、实用性,为发展中国家的沙区人民造福。

    三是开展国际培训,增强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培训力度,今年我国办了四个荒漠化防治培训班,包括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培训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司处级以及技术骨干100多名,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全方位、近距离了解我们国家防治荒漠化的做法、经验、措施、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他们防治荒漠化的技能。目前已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达成意向,将在我国西部宁夏建立一个国际知识管理中心,有望成为对外输出我国荒漠化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又一重要载体。

    四是推动专项合作,促进共商共赢。重点是推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的实质性合作,包括点对点与“一带一路”重点沿线和延长线国家的交流互访和项目合作,包括了沙特、波黑、泰国、阿根廷等。以点带面开展“一带一路”重点区域沙生植物和荒漠保护地的专题研究,召开“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专家研讨会,积极策划合作机制司局级会议以及部级论坛。通过专项合作,实现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共商共赢,促进荒漠化防治水平的共同提升。

    总体而言,作为公约的主席国对缔约方大会的落实,既注重把握全局、引领方向,又注重脚踏实地、扎实推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承缔约方大会携手防治荒漠化、共谋人类福祉的主题,努力推动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走出去,让中国经验在世界更多有荒漠化危害亟待治理的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8-12-13 10:32:17

  • 袭艳春:

    请继续提问。

    2018-12-13 10:45:14

  • 路透社记者:

    请问刘东生副局长,针对虎骨和犀牛角贸易的禁令是否会取消?如果会取消,什么时候取消?此外,中国有传统的中药代表说,现在中药当中就有虎骨和犀牛角的替代品,为什么要取消这种禁令呢?政府是否受到了相关行业的压力而取消禁令?

    2018-12-13 10:46:06

  • 刘东生:

    这个问题本来不是今天石漠化发布会的业务范围,但是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辖的工作之一,这个问题请宣传办主任、新闻发言人黄采艺同志回答。

    2018-12-13 10:46:42

  • 黄采艺:

    谢谢这位路透社记者的提问。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认识和感受,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而且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比如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部分省区有的人有吃野味的习惯,甚至有些省区对一般的动物都有食用的偏好。但从近几年的变化来看,这些完全销声匿迹。

    关于犀牛角和虎骨制品,对这方面的保护和打击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立场是坚定的、主动的,也是一贯的。对于国务院关于严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经营利用活动的通知,我们需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经过研究我们决定通知的实施细则延缓出台,继续实行“三个严格禁止”,即严格禁止进出口犀牛和虎及其制品;严格禁止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犀牛和虎及其制品;严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入药。这个态度是一贯的。

    另外,我们国家作为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缔约方,我们在打击野生动物走私方面、非法贸易方面也一直是不遗余力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从11月13日到12月31日期间,正在组织开展专项打击行动,集中清理整治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的非法贸易,严厉打击类似的违法行为。

    我的回答就是这些,谢谢。

    2018-12-13 10:47:07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刚才提到说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在改善生态、促进区域经济和精准扶贫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下一步将如何推进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巩固治理成果?

    2018-12-13 10:48:45

  • 刘东生:

    刚才孙国吉司长提到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明确了一个司局—荒漠化防治司。这本身就是组织上重视和保证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新时代,我们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所指出的方向,特别是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指导和推动荒漠化治理工作。

    最近,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40周年,刚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韩正副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总书记批示当中明确要求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这些重要批示和指示,这些重要思想是下一步进一步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指针。

    从总战略来讲有几个考虑,要坚持严格保护、科学治理、适度利用的总方针。要坚持治荒治穷、增绿增收、减灾减贫的总目标。同时坚持大工程带动大治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基本策略。具体的措施有几个:

    一是加强保护。主要是保护现有的植被,包括原生植被和现有天然林,为此我们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建设,还推出了国家沙漠公园、国家石漠公园,这种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措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保护行动。

    二是工程建设,工程带动。我们在这些区域实施了一系列的建设工程,重点是石漠化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还有其他扶持产业发展的工程。

    三是发展产业。我们将继续指导和扶持这些区域的产业发展以及发展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合打好脱贫攻坚战,处理好这些关系。重点推出的产业除了传统的木本粮油、经济林果、种苗花卉、林下经济等等产业外,今后重点以国家沙漠公园和国家石漠公园为载体,重点支持森林旅游业,沙区旅游业,石漠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

    四是在深化改革方面,重点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体系。荒漠化防治、石漠化防治的制度体系是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性保障,今后我们还继续围绕这个主题在投入机制、金融扶持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国际合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包括对现有制度的不断健全,也包括根据新时代新要求我们将推出一系列新制度和新标准。

    2018-12-13 10:53:28

  • 袭艳春: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提问。

    2018-12-13 10:53:48

  • 工人日报记者:

    在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牌子,请问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最新情况怎么样?谢谢。

    2018-12-13 10:54:24

  • 黄采艺:

    谢谢记者的提问。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除了有名称上的变化,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加挂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牌子,确确实实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做出的重大决策。将近一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面落实中央的要求,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第一,初步构建了管理机构。我们整合组建了统一的管理机构,积极探索分级行使所有权和协同管理机制,努力构建统一事权、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比如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武夷山、神农架、南山、钱江源、香格里拉普达措这九个试点区都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或者管委会。北京长城国家公园试点区的管理机构正在组建,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在试点建设中,创新性在核心区设置了生态体验点,就是拟打破过去核心区禁入的限制,尝试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间的矛盾,为我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案,也受到了社会舆论关注,我们注意到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些表示关注,有的表示比较赞赏这种创新性的做法来解决人类活动和自然保护间的比较对立的关系。

    第二,加快了基础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在前几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我们一个直属单位专门成立了国家公园规划研究中心,我们在相关院校和机构也成立了有关学科的重点实验室,加强这方面的建设。而且还起草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指导意见》,启动了国家公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各试点区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

    第三,加强了制度机制的建设,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及管理制度、标准规范,提出了国家公园法专家建议稿,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扩大了资金来源和渠道。探索社区协调发展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还建立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行社区共管。

    第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我们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突出解决保护地的碎片化问题。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制定国家公园的设立标准、编制国家公园发展规划、加快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及时开展试点评估和经验总结,开展基础性的建设工作,做好2020年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的前期准备。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研究、机制体制、技术体系、科研体系、保障体系以及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等工作,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下基础。

    我的回答就是这些,谢谢。

    2018-12-13 10:57:30

  • 刘东生:

    这个问题我再补充两句。黄采艺先生介绍的情况比较全面,全面介绍了国家公园的工作现状和工作设想。有几个要点要把握住:

    第一,理顺管理体制。这是目前的焦点,国家公园建设在中国是新生事物,十八大之后提出,这几年陆陆续续在推动,这次改革刚刚划归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些工作是原来工作基础上的延续,有些是从头开始,尤其管理体制问题,是目前试点的十多个国家公园当中是一个比较焦点的问题,这里面包括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两级事权究竟怎么划分,划分过程当中有些很细节的问题需要推进。

    第二,扩大试点范围。目前有十来个试点,下一步为继续总结经验,探索不同类型的国家公园或者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模式,在目前试点成熟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和推进。这是行政政策的问题。

    第三,要不断地建立和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国家公园立法上,可以说是空白,但是从自然保护地的立法上我们有基础,有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其他相应的管理办法还是很多的。在新的时期,国家公园这样一个新体制如何把握未来立法方向,是搞集中立法还是现有基础上分别立法。立法的原则、立法的方向、立法的基本着力点在什么地方,这都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除此之外,国家公园建设作为一个新事物,面临着很多挑战、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除了和社会各个方面,学术界、科学家,国际合作之外,我特别希望媒体朋友,你们信息广,你们站位也很高,我们加强合作,请大家继续关注这个新生事物。谢谢大家。

    2018-12-13 11:05:50

  • 袭艳春:

    再次感谢三位发布人,谢谢大家,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2018-12-13 11:06: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