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第27期“直击天气”:助力冬奥 气象在行动

发布时间:2018-11-16 13:50:5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辛闻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气象,冬奥会,天气,预报,进行
  • 冯殊:

    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各位好,欢迎走进这一期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这一期我们聊的是冬奥会,大家知道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将会在中国的北京和张家口举行,相对于夏季奥运会来讲,大家可能对冬奥会的项目熟悉程度并没有那么高,而且大家也知道冬奥会的各个项目和天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到2022年的时候,气象服务保障如何去助力冬奥会的有效举办,北京和张家口的天气是否有利于冬奥会的举办呢?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将为大家一一揭晓。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来到我们这一期节目的专家,首先要介绍的是赵英刚老师,他是北京冬奥组委特聘专家,原北京冬奥申委副秘书长,欢迎赵老师。在赵老师旁边的是刘燕辉老师,他是来自中国气象局冬奥气象中心执行副主任、北京市气象局巡视员。坐在刘老师旁边的是王冀老师,是中国气象局冬奥气象中心气候和数据服务组副组长、北京市气候中心主任,欢迎王冀老师。在王冀老师旁边的是时少英老师,中国气象局冬奥气象中心现场预报服务组组长、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

    欢迎四位专家加入到我们的聊“天”当中,第24届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如期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对北京来讲这是继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后又一盛事举办,我们的冬季项目热在中国早已经兴起了,大家对冬奥会非常关注,相比于夏季奥运会来讲对于冬奥会的各个项目熟悉程度没有那么高,所以首先请赵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冬奥会究竟有哪些项目,和天气的关系是怎样呢?

    2018-11-12 14:31:47

  • 冯殊:

    谢谢赵老师对之前气象工作的肯定,同时提出了很多要求,这个要求更高,像我们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该说比较全面精确的气象服务之后,其实这一轮的挑战更大。刚才刘老师也提到了我们整体构架上,整个气象部门也是自上而下的联动,另外跨部门的联动也已经在进行,但是这次冬奥会的气象服务有别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事主要设在山区,所面临的地形还有气候变化更加复杂,而且刚才赵老师也提到了,我们首先要对运动员、裁判、观众的进行服务,每一个细节都要做的非常精确,所以也是对这次冬奥会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实我们知道北京、张家口的整个城市配套非常适合进行冬奥会的比赛项目,首先延庆海拔比较高,有两千多米,另外崇礼一直以来都是华北地区滑雪的圣地,所以接下来这个问题要让王冀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因为您是长期以来研究气候变化和大数据的专家,北京和张家口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究竟对于冬奥会的举办是不是非常的适合,用大数据给我们解读一下。

    2018-11-12 14:42:11

  • 赵英刚: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就天气和2022年北京冬奧会和残冬奥会之间的关系这个话题,和大家做一些交流。随着平昌冬奥会的结束,现在整个奥运会的节奏已经进入了北京时间,各项筹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现在距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冬奥会筹备工作不足四年的时间,距离2020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冬奥会测试赛也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筹备工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时期。要把各项筹备工作积极、稳步、全面的做好,需要我们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家携手共同围绕重点工作来努力做好,围绕大家关注的问题研究好解决好。搭建一个奥运舞台,要扮演好中国角色,要共享奥运成果。

    冬奥会项目,主要是分两个大类,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从冬奥会的设项看,近几届的冬季奥运会项目也有变化,每届奥运会的项目都有所增加。温哥华冬奥会设86个小项,索契冬奥会设98个小项,到了平昌冬奥会就增加102个小项,进入北京冬奥会,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不久前开会又增加了7个小项,变成了109个小项。

    北京冬奥会是设项最多的一届冬奥会。这109个小项包括在15个分项、7个大项之中,这些项目大致分成三类。一类属于竞速类项目,一类属于技巧性项目,一类属于集体项目,冬奥会所设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比例不一样,总体设项当中,冰上项目占了30%左右,雪上项目占70%左右,也就是说雪上项目在冬奥会当中的比重比较高。冰上项目比赛主要在室内进行,雪上项目的比赛主要在室外进行,而且雪上比赛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场地和气象要求。比如说像高山滑雪的滑降比赛要求垂直落差要有800米,垂直落差大每个赛段的气象条件不一样,海拨高的赛段和海拔低的赛段们的气象情况也不相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冬奥会的雪上比赛相目,主要分两个赛区,一个是在延庆赛区,这个赛区设项是高山滑雪、雪车和雪橇三个分项。张家口崇礼赛区设的项目比较多,有六个分项。有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跳台滑雪、北欧两项,有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大家关注的还有一个项目叫big air,就是大跳台项目,比赛场地设在北京现在的冬奥组委会所在地的首钢园区,上述这些项目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每个项目对气象要求是不一样的。

    我给大家再做一些分析,冰上比赛项目对气象要求和雪上比赛是不一样的。,冰上项目都在室内,竞赛的环境和条件都相差不多,这些项目包括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和冰球这五个分项,这五个分项对场地要求只是在冰的硬度、冰的厚度,冰面的光滑度,赛场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冰场的照度等这几个方面的要求。雪上项目就不一样了,有其复杂因素,场地标准不一样,山形地貌不一样,气象条件不一样,比赛对气象要求不一样。高山滑雪有高山的要求,跳台滑雪,自由式滑雪都有不同要求。比如说风的影响,雪质要求,像高山滑雪项目不同的段对风有不同的感受,风大的赛段可能需要防风墙。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从起跳开始一直到空中飞行,完成高难度动作,如果有风,运动员就会有直接的影响。跳台滑雪对防风的要求也里很高的。当然还有包括单板U型场地项目。

    因此冬奥会这些项目,无论是冰上项目的要求和雪上项目的要求都有一些技术标准,但是雪上项目的技术标准要求应该说难度更大更复杂,因为室外环境相对还是比较复杂,有许多不确定性。,在比赛期间还会有些山区小气候变化,可能在山上的气候是这样,但是在山下的气候就不一样,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山体、不同的比赛场地形成的气候也不一样。所以竞赛对气象的要求是很高的,气象是冬奥会滑雪竞赛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奥会所设的全部比赛中,雪上占了70%。因此在冬奥会比赛之前和比赛之当都应该对天气进行分析判断和把握,使气象工作为赛会服务,更好的提供给运动员、竞赛组织者和赛会管理者,保证在一个好的气象条件下,比赛能够顺利进行,保证运动员创造出好的成绩。

    2018-11-12 14:43:44

  • 冯殊:

    感谢赵老师的介绍,非常详细,109个小项,70%是雪上项目,雪上项目对天气的要求更高,不仅仅像大家所想的气温,包括湿度、风,降雨降雪的多少都对运动员的发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是不是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在着力准备了,所以接下来要有请刘燕辉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们的气象保障工作的筹备和准备情况。

    2018-11-12 14:55:16

  • 刘燕辉:

    好的,正像赵老师刚才所说的,冬奥会的项目和天气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冬奥会第一次在我们国家举办,应该说随着大家对冬奥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冬奥会和天气的这种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天气很可能决定了冬奥会的举办,现在各界都对未来冬奥会天气非常关注,我想在座各位也都是非常的关心。

    但是由于冬奥会第一次在我们国家举办,我们实际上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目前来看,我们在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说延庆的高山滑雪赛场,不是以前传统的雪上赛场,很多赛场都是新建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这些地区对气象服务来讲都是空白区。在这些地方,首先缺乏观测资料,要提供非常准确的气象预报如果没有观测资料是很困难的。为了能够对将来冬奥会提供服务,特别是根据国际奥委会、国际雪联包括奥组委的要求,我们从2014年开始,就在这些地方逐步建设气象站,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根据国际雪联的要求,按照比赛项目的具体要求建立了很多气象站,目前我们在建站的过程中也还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另外,从气象上来讲,过去我们比较关心的主要是夏天天气,比如暴雨、强对流等这种对人们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天气。冬奥会期间天气对人的生活影响并不是太大,但是正像赵老师刚才所说,却对运动具体项目的影响非常高。像高山滑雪项目当风超过一定的速度,项目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推迟比赛。在冬季山地气象预报方面我们实际上是很缺乏经验的,缺少预报的积累。对赛场气象的预报,在气象上来讲也是国际性的难题,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肯定还要加强工作。

    另外一个对比赛气象服务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为我们要直接面对竞赛组织者,教练员、运动员、裁判者等等,要实时给他们提供精准的预报。对冬奥会而言,运动项目由于受天气的影响进行调整和比赛,并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基本上每届奥委会都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比如像今年的平昌冬奥会,大家都知道平昌冬奥会举办的非常成功,即使是这样,平昌冬奥会有很多项目也是由于受天气的影响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韩国的气象部门给出了非常准确的预报,使平昌冬奥会能够顺利进行。天气影响并不可怕,但是需要气象部门给出准确的预报,因此在这些服务上我们也要有很多的力量投入。

    还有就是过去我们的气象业务系统都是按照城市人口密集区来构建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山区,在特殊的赛场里面提供这样的预报支撑系统,也需要有很大的变化。这里面有很多气象上特别的问题,我们都需要加紧研究。为此,中国气象局也在加强力量的投入来进行冬季奥运会的气象服务筹备工作,我们要举全气象部门之力,努力地为冬奥会气象保障做出贡献。

    从去年6月份开始,我们专门成立了冬奥气象中心,以北京和河北为主,还调集了东北、华北一些省市的气象人员,来共同参与我们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国家级的各业务单位也从各个技术层面上给我们提供支持。

    上星期日我们刚刚召开了冬奥气象服务团队的第一次会议,正式组建了一个冬奥气象现场团队。由于我们的技术力量和人员比较缺乏,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要对团队进行培训,实际上培训工作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今年我们需要从技术能力和人员整体素质上对团队进行培训,为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打下好的基础。当然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还是有很多困难和压力的,我想通过整个气象部门的努力,今后我们一定能够为冬奥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2018-11-12 15:07:03

  • 冯殊:

    谢谢刘老师的分享。

    2018-11-12 15:18:47

  • 赵英刚:

    从申办冬奥会之初到现在申办成功,冬奥会进入到目前筹备阶段。气象部门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整个工作的跟进程度还是比较快的,气象部门为整个筹备工作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关于气象保障,我觉得可以再从这几个方面说一下。一个就是前期要有大量的气象数据积累,进行分析严判,为新建场地以及维修、改造提供一些数据。新建建设场地对风的影响和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这些要求都是比较高的,这方面前期做了一些积累,十分珍贵 。比如造雪需要有适合气候才能够进行。气象部门提供准确气象数据,可以选择造雪窗口期,确定什么时间可以造雪,能够造多少雪,什么时间把赛道,练习道辅设好。比赛场地雪的流失量大概是10%-20%,我们提前把雪造出来,需要时及时H补上去,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气象部门做支撑。

    第二个方面,比赛期间对天气要实时进行播报,因为每个时间段对气象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要有实时的气象播报,要对观众、对运动员、对竞赛组织者提供气象信息。要突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因为运动员需要尽量提前了解气象条件,根据气象情况做好赛前准备工作,比如穿比赛服的保暖以及雪板打蜡等等,保证有良好条件为运动员创造好成绩。

    第三个方面,面向裁判和竞赛组织者服务,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或对比赛不利天气,就需要根据天气情况对竞赛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个调整可能是竞赛本身的调整,也可能对这个单元做一个调整,这样的调整可能会对电视转播、观众观看比赛、交通物流等等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天气的阶段播报和实时播报对竞赛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交通运输问题,保障大量的观众能够按时观看比赛,还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大家从比赛场地快速安全疏散。总之气象服务无论是对赛场整个保障、还是对运动员、竞赛的组织、对整个赛会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气象部门前期做的大量工作,为奥运会阶段性的工作做了大量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018-11-12 15:21:11

  • 王冀:

    关于北京和张家口气候条件的问题,从申办开始一直以来就是国际奥委会以及北京奥组委关心的重点话题。虽然在北京和张家口有很多雪场,经常在冬季有各种滑雪运动在进行,但是这种活动毕竟都是以旅游性为主,跟冬奥会高难度、高水准比赛的要求还是有很大差距。在冬奥会的现场包括延庆的山区,以及张家口崇礼很少有观测站的存在,在申办之初我们对张家口和北京的气候条件是略微陌生,我们评估了崇礼县城以及延庆的气候,但是真正赛场什么样我们还不是很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建站,利用长时间的数据基本回答了北京和张家口适不适合申办冬奥会。经过统计分析和利用科学数据反演,我们发现张家口和崇礼非常适合举行冬季奥运会比赛。

    因为如赵英刚老师所说,气候特点第一要有温度,因为温度能够保证雪的质量,使运动员顺利滑雪,这两个场地气温我们统计基本在-10℃到-1℃,这个温度适合存雪。另外风的特点,我们的比赛都在山区里,气候条件比较复杂,风的要求特别高,风是我们重点的分析要素。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里平均风速比较小,但不排除有阵风比较大,但比赛时也应该有足够的窗口期。

    另外关于雪的保障,张家口和崇礼从11月初到3月底都是结冰期,这种结冰期说明温度比较低,能够保障我们雪上项目的正常运行。另外,针对未来可能气候变暖,我们冬奥会是不是能够保障这个问题,实际我们了解到北京城区温度可能冬季在回升,但是比赛举办场地在延庆山区,具有八百米落差,实际比赛场地上的温度还是比较低的,而且普遍比城区低5-10℃左右,这样也能够顺利保障比赛进行。

    所以我们分析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是北京和张家口适合冬季奥运会的比赛。另外我们每年也在做冬奥天气报告,提交给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这个报告也供所有专家观看,他们也从我们报告里得出这里具备举办冬奥会的条件。

    2018-11-12 15:43:08

  • 冯殊:

    谢谢王冀老师,王冀老师是从气候整个大的角度还有大数据给出北京和张家口的天气情况。其实前面三位专家从宏观的角度讲了气象的布局,还有现在增加了很多的观测站,王冀老师从大数据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答案,实际上我们知道真正的比赛从微观到局部是瞬息万变的,极端天气有可能会来,或者这个天气变化有一个系统来了之后又会改变赛场的情况,所以真正实时的预报我们做好准备了没有,请时老师给大家讲一下。

    2018-11-12 15:50:25

  • 时少英:

    刚才王冀谈到了气候条件是平均状况,实际上天气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刚才刘老师也说到我们成立了冬奥现场预报服务团队,我们这个团队里的人,目前针对于冬奥赛区预报和预报难度,我就从去年2017年冬训开始,谈一点切身的感受。

    冬奥赛区地形比较复杂,大家也知道通常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有的时候可能隔着一条沟,风、降雪、能见度都会有很大的差异。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地形条件下的天气,尤其是局地到赛区这样一个小的尺度里面,预报员在日常预报业务当中业务没有开展过,是没有预报基础的。刚才也说了咱们观测资料相对缺乏,对预报员来说如果平常我的关注点并没有在山区,那预报员对这里的天气也没有建立起预报概念模型,同时也没有客观技术的支撑。

    实际上对预报员来说,虽然都是从各个单位挑选出来的业务骨干,但对赛区进行预报时,原有的预报经验就不灵了,一切要从零开始。对于常规业务来说大家可能每天都看天气、气温、降水和风,通常可以了解到平均风,还有包括风力一般都是几级。可体育赛事对于预报员预报的要求更高,更关注的是非常规要素预报,像阵风要精确到几米每秒,像降水相态的变化,是雨、雨加雪还是雪,同时关心积雪深度,为什么呢?像延庆的高山滑雪,赛道都是冰状雪,这个是为了保证赛事比赛的公平性,如果赛区下了雪,这时候在赛道上就形成一层浮雪,这个浮雪就要清除掉,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能够预报出来积雪深度,赛场运维人员会根据预报情况去安排维护人员的规模,如果积雪不深安排的人员就相对少,进行提前调度。

    积雪深度实际上在预报上比较困难,为什么呢?山区相对来说有的地方风大,有的地方风小,有风力影响的时候,积雪就会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这时候对于我们的预报要求比较高,这也是非常规要素对预报员提出的高要求。

    除了提高预报产品之外,预报员在现场要实时提供气象咨询,这个跟夏季防汛天气实时天气咨询类似,但也有差异。夏季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在业务上相对是成熟的。针对强对流、暴雨等天气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预报员也有很成熟的预报模型,同时数值模式预报产品也会给予很好的客观技术支撑。对于山地冬季的天气预报来看,我们现在还没有成熟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给预报员做支撑,如果天气影响到赛事的进行,预报员在现场既要回答当天天气什么时候好转、赛事能不能顺利进行、是延迟还是改期等问题,如果当天的天气不能够满足赛事的正常运行,那改期到哪天?这就要求现场的预报员不仅要熟悉当天的情况,而且对于未来几天的天气也要能够给竞赛团队做出比较理想的判断,提供一个很好的赛事窗口期。

    同时,冬奥赛事的特点是不同的赛事对气象条件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也按照“一场一策”的要求,预报员进行了分工,明确了各自所负责的赛道和赛事。然后针对不同赛事、赛道和场地,预报员去熟悉每一个赛事对于气象条件的需求。此外,预报员要考虑到赛区的特点,跟一般的公众场合是不同的,因为在赛区有一些临时建筑,这些临时建筑可能抗风能力弱,不同于公共场合的固体建筑,这样要求预报员进行灾害性天气预警时,要考虑到赛区的特点。预报员的关注点要全力放在保障整个赛事的稳定运行上。

    总的来说,对预报员来说,要面临没有预报基础的,比夏季的短时临近预报难度更大,同时一定要满足赛事的需求,从这几个方面做应对性的准备工作。

    2018-11-12 15:57:34

  • 冯殊:

    对于预报员来讲预报的难度相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大了很多,确实是,这是在预报赛场上又一场奥运会的比赛,对于每个预报员都是一次挑战,但是我们也知道距离冬奥会还有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多对于我们每一个预报员来讲,如何进一步适应这样的预报流程,可能达到了一个人盯着一个赛道,有点人盯人的感觉,精细到这种程度,我们每个人是怎么适应这三年的规划,是怎么安排的?

    2018-11-12 16:08:55

  • 时少英:

    实际上没有三年,因为咱们在延庆赛区的测试赛是在2020年2月份。

    2018-11-12 16:19:52

  • 刘燕辉:

    是的,前期的测试赛是在2020年初,因此这就要求到2019年底,所有的赛事保障基本上是要到位的,是需要按奥运会的要求到位。因此准备时间并没有3年这么长。

    2018-11-12 16:20:27

  • 时少英:

    我们刚刚开完冬奥现场服务团队的动员会,现在预报员已经开始进行(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冬训了。

    2018-11-12 16:22:27

  • 冯殊:

    咱们的冬训也已经开始了。

    2018-11-12 16:33:16

  • 时少英:

    对,预报员的冬训已经开始了,天气预报测试实际上从今年9月21号就已经开始了,预报员已经开始做定点到赛道上的天气服务了,当然开始预报的时候还是有很大难度,大家还是报不太准,就是让大家提前把目光聚焦到咱们赛区的天气,然后去经历更多的天气,不断地去了解这个赛区的天气状况,去分析和检验为什么报错了,不断地积累经验。进行预报测试是其中的一方面,为了能够让我们预报员在整体上快速提升预报能力,中国气象局想了很多的办法。

    第一,向国际同行学习,把预报员送到美国等有冬奥会气象服务经验的国家去学习。可以快速接受整体全面的预报技术培训,这是从向同行学习方面。第二,我们要到赛区去驻训。想做好预报,必须到赛区去了解赛区的天气。今年冬季1-3月份,无论是延庆赛区还是张家口赛区的预报员都会到崇礼和延庆去,让预报员熟悉地形,了解赛道和赛道上每一个气象站的位置,沿着赛道去了解从山脚一直到山顶的天气变化情况。也根据不同的天气,会去爬山去沿着赛道体验天气。要对赛事服务,我们要更好地融和到赛事中去,让预报员有机会参与到高级别赛事的整个竞赛组织培训和服务流程中,了解他们的气象服务需求,以及在不同节点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标准,再把经验运用到我们自己的服务当中。基本上就是这些方面来对预报员提升。

    2018-11-12 16:35:48

  • 赵英刚:

    冬奧会筹备过程当中气象工作是同步在进行的,气象局已经选了15位播报员,已经开始在一线进行学习交流,体验,感受,气象播报员自身如何能够了解和体会,把握气象预报规律,做跟进工作,提升播报能力,适应冬奥会需求。这是一个重要方面。第二个重要方面,要有气象技术支撑。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气象部门在延庆在张家口已经设了39个站点,这些站点为冬奥会气象技术保提供了大量支撑,这些支撑为 我们分析、研究、判断,最终拿出一个准确具体预报提供了保障。还有一个就是播报能力,第一时间拿出来气象信息,要向赛场播报,向赛会组织者通报。作为技术播报员,他不单口播要具备英语或者法语能力,要具备专项技术分析或者是判断能力,做到专业和高效,适应奥运会比赛任务的需要。所以我觉得把硬件条件和软件,活件条件结合起来才能使工作更有成效。

    2018-11-12 16:44:46

  • 刘燕辉:

    实际上冬奥会跟夏奥会相比,对气象提出来的完全是全新的要求,从整体上来讲已经涵盖了几乎气象预报的所有方面了,比如说刚才你问到的问题,会不会暖冬,2022年的天气是什么样,这属于是气候的预测或者是超长期的预测。刚才谈到从赛事来讲,比如现在安排2022年的2月4号到2月20号冬奥会期间每个比赛项目在什么时段进行,实际上这也属于现在要做的气候上分析内容,等到临近比赛的时候,比如说这个项目原来安排在2月5号举行的,如果2月5号有不利天气的话是不是需要调整到2月4号还是说调整到2月6号,这实际上从气象条件来讲这就是我们的中期预报了。

    具体到比如说今天的赛事已经定了,2月5号这个赛事要举行,我们定的十点钟要开始比赛,但是十点钟有不利的气象条件,比如说有雾,或者能见度不好,或者有风,比赛要调整到下午,这就是我们短期预报,实际上现在整体上对气象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冬奥运会上要达到百米级分钟级的预报,预报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预报的团队,实际上现在是按照奥组委提出来“一场一策”,“一项一策”,一个项目要组织一个预报小组来直接参与到将来的竞赛组织里面,从这个角度我们进行锻炼。

    2018-11-12 16:50:25

  • 冯殊:

    对气象部门来讲真的是一次大坎,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已经在进行,或者要实地进到现场去体会天气情况,去做一些模拟,包括要像国际同行去学习,因为前几届奥运会国际朋友也给我们提供了榜样和学习。不知道各位媒体朋友对我们2022年气象保障服务的核心成员刚才给大家分享的经验和工作满不满意,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各位媒体同行,有什么问题要向四位专家提出。

    2018-11-12 17:06:11

  • 中国气象报记者:

    各位老师大家好,刚刚听老师介绍过程中,说我们现在每个项目都建了一个监测站,大概现在数字是39个是吧,因为每个项目的要求都不太一样,是不是每个监测站的监测要素也不太一样,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刚刚也提到了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也去向国际同行学习了,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吸收到比较好的经验,已经运用到了我们预报天气的实验中。另外就是我了解到了,在进博会上是有把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到了预报服务中,是不是打算在冬奥会的气象服务里面也把人工智能现在比较新的一些技术引用到其中。这是我的问题,谢谢!

    2018-11-12 17:07:26

  • 刘燕辉:

    我简单的回答一下,刚才赵老师提到的39个气象站,实际上这些站的建设包括要素、位置,还有数量,都是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的要求在冬季项目必须要建的,实际上我们要建的气象站的数量要比这个大得多。这些站实际上仅仅是为赛场实时提供气象信息需要的,从预报的角度我们还要在周边更大范围内去建立气象站。

    另外刚才说了,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甚至我国很多预报项目到目前为止可能在国内甚至都没有开展,因此更谈不上我们这方面预报服务的经验了,所以最捷径的方法就是我们向国外同行学习,为此前期我们专门跟俄罗斯的同行进行学习,同时这次平昌冬奥会我们也专门派人参加观摩,同时平昌奥运会之后奥组委也专门组织了气象研讨,请平昌、国际奥委会甚至包括2010年温哥华奥运会气象专家来给我们讲课,这些方面都是我们现在学习和培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当然刚才正像时少英老师说的,我们现在从技能就开始培训,从气象整个准备工作上来讲,刚才说到除了我们业务建设以外,对预报员来讲有几个方面:这些预报员将来是直接面对赛事的组织者,跟赛事的竞赛团队和运动员在一起,因此我们作为非英语的国家首先英语得过硬,因为现场不会有翻译;另外山地知识我们也缺乏,对预报员现在要进行山地知识的培训,在这方面像美国、加拿大他们都有很好的经验,我们也要把我们的预报员分期分批送到国外学习,11月底可能就要送一批;另外气象的预报跟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预报员还要到赛场,进行直接赛事的天气体验,同时为了能够为具体的比赛项目做好服务,我们的预报员还要参加奥组委的竞赛团队,跟这些团队参加世界级比赛,看看别人是怎么服务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努力,我们国家才能达到满足奥委会服务的要求。

    2018-11-12 17:15:18

  • 冯殊:

    各项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从设备到人。

    2018-11-12 17:19:17

  • 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

    各位专家老师主持人下午好,我这里有几个问题,一是关于我们冬奥赛区的气象观测站,它不同于我们工作所熟悉的这些雨雪的预报,冬奥具体的预报具体有哪些方面可不可以给我们做一些介绍。另外第二个问题,山区可能会存在哪些小气候,刚才各位老师提到小气候这个名词,可否做进一步的科普,比如赛道很长落差很大,提到百米级分钟级的要求。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国际合作的,作为一个非英语国家,我们有没有考虑在国际合作方面来聘请国外团队,或者购买一部分现成的国外的冬奥预报模型或者预报服务,因为我注意到在平昌冬奥会的时候,其实很多的志愿者团队,包括其他一些业务团队是韩国直接购买的其他国家的服务。

    2018-11-12 17:21:59

  • 时少英:

    第一个是气象要素的监测,实际上目前咱们气象站基本上沿着赛道去布设的,具体的哪些要素,哪些赛事我们要布设哪些要素也基本上按照国际雪联的要求。

    2018-11-12 17:25:37

  • 冯殊:

    这个是雪联给我们布置好的要求?

    2018-11-12 17:31:12

  • 刘燕辉:

    对,国际奥运会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过去常规的要求就是温、湿、风的等要素,这个时候像雪面的温度,雪的密度,由于还有空中的动作,有日照、辐射,这些要素不是气象上常规的,但是必须要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观测。

    2018-11-12 17:35:12

  • 时少英:

    针对要求会有一些布设,总体的布局就像刚才提到的那样,不同的赛事会有针对性。像越野滑雪,有雪面温度的监测。像高山滑雪对于风的要求比较高,我们在建设的时候,也是按照要求在起点、拐弯、起跳点的位置,合理地布设了气象站,去关注天气以及阵风的风向、风速的变化情况。

    2018-11-12 17:41:12

  • 冯殊:

    咱们根据不同的项目有不同要素的预报。第二个问题是小气候,比如说在延庆山里有哪些小气候,崇礼又会出现哪些小气候?

    2018-11-12 17:43:12

  • 刘燕辉:

    因为山区地形比较复杂,过去常规都是大范围的,没有垂直的变化,山区的小气候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按照正常情况下,山上在刮偏西风的时候,为什么山下有些测站却在刮东风,从气象来讲这是非常反常的现象,这种现象恰恰就是由于山区特殊的地形,小气候影响造成了风向不一样。但是过去的预报方法,比如说1公里乘1公里这么大一个范围预报一个平均的风速,拿延庆赛场来讲,整个赛场可能也就两三平方公里这么大的一个范围,按常规的预报来讲这就是我们一个点,用这一个点来代表整个赛道天气气候的状况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刚才提到了从奥运会项目需求上来讲,你就要至少达到百米/分钟级,实际上我们知道赛道的宽度,正常情况下都到不了一百米,对预报能力上来讲现在能做到一百米的气象预报就已经是世界难题了。

    2018-11-12 17:51:12

  • 赵英刚:

    高山滑雪的赛道50米的宽度就可以了,但是高山滑雪项目赛道比较长,达到3000米,而且对坡度,落差等都有标准等都构成了整个场地要求,3000米的赛道,在山粱上有一段赛道,可能在山坳还有一段门之赛道,在山上垂直落差800米和600米的气象条件是不一样的。因为高山滑雪比赛现在有11个项目,这11个项目只有滑降项目要求男子垂直落差要800米,女子垂直落差600米。高山滑雪还设有回转有大回转,还有超级大回转,这个要求垂直落差在250米至650米左右米左右,实际上这一段很关键,因此测定小气候的时候也有一个长期的气象积累,掌握赛道不同段落的气象规律。每一个奥运会滑雪项目场地的山形地貌不一样,气象条件不一样,竞赛对气象要求也不一样,都要有一个规律的把握,。也要有对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判断来把握。刚才我说到的是延庆的高山滑,张家口祟礼会在同一天,同一个阶段就会有6-8个比赛单元,这个场地有越野滑雪比赛,另一个场地进行单板滑雪比赛,别的场地进行跳台滑雪比赛,山区小气候会只会不一样,在同一个方圆内,这边可能有阵风,那边风和日丽,我是亲身经历过的。申办冬奥会期间,我陪国际单项协会技术官员考察跳台场地,这边风和日丽,到了单板场地,刮阵风,飘雪花了。所以在这个环境下,可能这个方向对比赛会有影响,但是那个比赛就不会有影响。气象预报需要对不同竞赛单元进行预报,针对每一个单元提出他气象的基本需求。

    2018-11-12 17:53:12

  • 刘燕辉:

    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我们专门为了这次冬奥会设立了一个项目,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SMART-2022,就是气象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预报技术研究。大家知道因为从2008年奥运会,应该说气象保障还是非常成功的,那个时候我们组织了非常强的保障团队,同时也专门在世界气象组织的支持下请了很多外国气象科学家跟我们一起研究气象问题,那时候我们国家的气象能力和水平跟世界上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经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后,特别是这些年中国气象现代化的建设,应该说我们的气象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所以这一次,我个人预测,如果未来通过冬奥会有什么我们能够在气象上突破的,可能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可能通过冬奥会的这种现实带动,我们气象会有更大的飞跃。当然国际合作上,除了向别人学习,去跟别人交流,我们也请了很多专家主要在科学研究方面跟我们一起共同开发研究。

    2018-11-12 17:57:12

  • 冯殊:

    国际合作是一定要进行的,另外我们的AI技术,包括大数据,通过这次冬奥会也会促进我们整个这方面的发展,非常感谢几位专家联合回答了新华社同志的问题。

    2018-11-12 18:01:12

  • 北京科技报记者: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科技报的记者,我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说大家都是在做预报工作,什么时候可以把预报完成,因为我们肯定要提前把赛事,就是哪天比赛都要提前定好,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如果当天确实天有不测风云,达不到咱们预测的成果怎么办?

    2018-11-12 18:05:12

  • 刘燕辉: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刚才已经介绍了,我们从今年9月1号开始,已经按照奥运会的节奏在开始模拟进行赛场的预报,预报员每天按照要求在进行预报,我们也有一个网站,这个网站目前还是内部在使用,从明年开始可能这个网站就要对社会公开。第二个问题我想可能赵老师回答更好。

    2018-11-12 18:07:12

  • 赵英刚:

    调整比赛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运动员,观众,竞赛安排,媒体转播,交通等等,赛场内和赛场外,国内和国际,因此做出一个抉择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一旦做出选择就是不得已而为之决策,调整比赛时间,并进行有效必要准备。我们的冬奥会赛场处于大陆气候,会面临的气候挑战会大一些。就多数已经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国家,多数都是海洋气候也同样面临气侯挑战,出现 过调整日程,改变赛程情况。 比如说风、雾、雪,天气变暖湿度过大等问题,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必须对比赛做出调整,但做出调整还是要尽量保证所有比赛在奥运会期间内完成。调整比赛时间是由竞赛主任要做出选择。然后可以传递到不同的方面要做这个选择,最终这个决策要由竞赛主任做出这样一个选择。

    2018-11-12 18:11:12

  • 冯殊:

    应该也一些硬性的条款,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会做一些调整。

    还有三年多的时间冬奥会就要来临了,不过好像对于全国人民来讲真的希望这个时刻更快一点到来,对于冬奥会的各位项目来讲跟天气真的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们的组委会还有我们的气象部门也已经在准备工作上进行了紧锣密鼓的一些布置,相信奥运会的气象服务工作也能够顺利的进行,助力奥运会的举办。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讲,冬天来了,天气冷了,现在冬奥会即将要到来,大家也不要猫在家里,多多的走出户外,去冰上去雪上去感受一下冬季冰雪运动带给我们的冲击和魅力,相信2022年奥运会到来的时候,也可以真正的做一个专业的观众,好好欣赏。

    通过我们专家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了冬奥会的项目对于气象服务的这种依赖度,而同时对于我们气象部门来讲,做出及时准确的预告确实也具有非常非常大的难度,在未来的这些时间当中,我们如何做出更及时、更专业、更准确的预报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好的,非常感谢您关注这一期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我们下次再见。

    2018-11-12 18:2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