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就《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举行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8-08-06 10:22:3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辛闻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生态,建设,保护,西藏,高原

  •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和解读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张永泽先生,青海省副省长田锦尘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先生。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今天的发布会由我主持。

    2018-07-18 10:00:13

  • 胡凯红:

    首先,我就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做简要介绍。今天发表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全面阐述了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坚持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白皮书着重围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完善、生态系统保育的成效、环境保护的成就、绿色经济的形成、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生态文化的培育等六大方面,以充分的事实和大量的数据,全面客观介绍了中国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把青藏高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不断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完善相关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使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取得巨大成就,保持了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良好局面。

    2018-07-18 10:01:36

  • 胡凯红:

    白皮书指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高原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第一,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作为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目前,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健全,生态保育成效明显,环境质量稳定良好,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逐步形成,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作用正在显现。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有信心建设更加美丽的青藏高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018-07-18 10:03:46

  • 胡凯红:

    白皮书全文约1.4万字,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白皮书以中、英、法、俄、西、阿等多个语种发表,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分别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我就先介绍这些情况,下面请西藏自治区的张主席介绍。

    2018-07-18 10:04:58

  • 张永泽: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向大家介绍一下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多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认真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坚定不移推进美丽西藏建设,确保了西藏生态环境持续保持在良好状态,守护了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2018-07-18 10:05:43

  • 张永泽:

    一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发展、稳定、生态”确立为自治区的“三件大事”,把“和谐稳定、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确立为自治区坚守的“三条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牧、天然饮用水、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实行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全面禁止砂金矿开采。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将94%以上的河流河段确定为禁止开发河段。严格实行重点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监察和环境监理制度,将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018-07-18 10:06:33

  • 张永泽:

    二是努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国务院批准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累计落实资金95.7亿元,实施了退牧还草、湿地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3大类10项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生态补偿机制,累计落实各类生态补偿资金316亿元。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拉萨市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山南、林芝、日喀则市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已命名自治区级生态村1924个、生态乡镇173个、生态县10个,林芝巴宜区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面积达到41.22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国家重点保护的125种野生动物和39种野生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建立了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2018-07-18 10:14:20

  • 张永泽:

    三是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中科院和相关部门的监测评估显示,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气、声、土壤、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雅鲁藏布江、怒江、羊卓雍措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保持在I或Ⅱ类水域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无黑臭水体。全区的森林、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努力建设更加美丽的西藏高原,构筑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2018-07-18 10:14:40

  • 胡凯红:

    谢谢张主席。下面请田省长做介绍。

    2018-07-18 10:14:52

  • 田锦尘:

    首先感谢在座的各位媒体长期以来对青海各方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我就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功能使青海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

    2018-07-18 10:15:38

  • 田锦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工作时提出了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指出“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青海始终牢记使命,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总体谋划,统筹推进。率先制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使青海成为全国首个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设计图”和“总施工图”的省份。

    2018-07-18 10:17:21

  • 田锦尘: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面积的90%列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积极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制度相配套的政策体系。

    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推进三江源、环青海湖、湟水流域、柴达木、祁连山等“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与修复。精心实施三江源一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生态保护等重大工程,覆盖全省国土面积的68%,为保护好绿水青山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省市州所在地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列入国家考核的19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7%,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以上。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

    2018-07-18 10:17:53

  • 田锦尘:

    抓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落实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颁布实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开展三江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体规划》已上报国家有关部委,边界落地、机构组建和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明显增加,荒漠生态系统面积持续缩减,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做出了青海贡献!

    谢谢!

    2018-07-18 10:18:53

  • 胡凯红:

    谢谢田省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之前还是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18-07-18 10:19:32

  • 中央人民电视台记者:

    我们看到白皮书提到要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请问西藏如何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国利民之间的关系?谢谢。

    2018-07-18 10:19:48

  • 张永泽: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一直是西藏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些年来,我们为了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老百姓的增收致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生态保护好,把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基础打好,这方面我们作为一个重大基础工程来抓,把生态保护好作为前提。

    第二,我们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通过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绿色产业来实现老百姓增收致富。这里面比较突出的就是生态农牧业,还有生态旅游业,特别是在生态农牧业方面,我们的藏香猪,比如牦牛等等都发挥了很好的效应,大家也非常认同。生态旅游这一块我们也做得很好,去年到西藏旅游的大概2500多万人次,很多老百姓、很多家庭通过生态旅游至少人均能够实现1万元以上的收入,效果非常好。

    2018-07-18 10:20:48

  • 张永泽:

    第三,落实生态补偿。这些年来,我们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森林生态效应的补偿、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和湿地生态补偿等等,这些年累计资金达到316亿元,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补助到老百姓身上的,像草补等。通过生态补偿,老百姓逐渐在很多区域特别是生态比较重要的一些区,像那曲、阿里这些草原区,我们认为老百姓基本上已经吃上了生态饭。

    第四,鼓励老百姓通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来实现增收致富。我到自治区做副主席以前是山南的市委书记,当时老百姓就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参与当地的苗圃建设,这里面每一天大概150元以上,大概一年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另外,结合脱贫攻坚,整个自治区为老百姓提供了70万个生态岗位,把老百姓解放出来,做森林管护员、自然保护区管护员、草原监管员、乡镇生态环境监督员等,每个人一年能有3500元以上收入,光这一项都可以增加这么多收入。所以,我认为西藏自治区比较好地处理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生态环境人人建设、人人共享。谢谢。

    2018-07-18 10:23:10

  • 经济日报记者: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能否介绍一下青藏高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情况,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谢谢。

    2018-07-18 10:30:05

  • 郑度:

    国家在青藏高原启动生态补偿机制有一些具体措施,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这些生态补偿措施的实施在稳定和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十二五”期间,西藏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县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奖励政策。“十三五”期间,西藏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一些草畜平衡面积进一步扩大。2015年以来,西藏探索建立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帮助牧民减轻因为野生动物肇事带来的损失。同时,西藏有近一半的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享受生态转移支付,比如在西藏阿里革吉县利用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开展了生态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在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青海省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陆续启动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教育经费保障、异地办学奖补、生态移民困难群众生活补助、生态移民基本生活燃料费补助、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农牧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补偿、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监测、草原日常管护等9项补贴政策。牧民过半纯收入得益于生态保护,保护热情不断高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018-07-18 10:41:05

  • 郑度:

    但是,这里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在高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中,存在补偿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利益相关方不太明确、补偿标准以及生态补偿理论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比如生态补偿机制,建议推动由现在的政府纵向补偿向政府的纵向补偿和区域横向补偿相结合的方式来转变。另外,生态补偿后,后效评估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对高寒牧场来说,对某一些地段退化草地实行长时间禁牧,可能会打破原有草地生态系统当中草畜的关联关系,不利于草场恢复。所以总体上建议加强对生态补偿效果的动态监测、评估和应对能力的建设。谢谢。

    2018-07-18 10:41:25

  • 中国日报社记者:

    提一个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问题。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们国家开展建设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各方面都比较关注这个公园的建设情况。在国家公园的建设方面,我们没有成熟的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模式。所以,我特别想请教一下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中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2018-07-18 10:43:31

  • 田锦尘:

    国家公园在国外很早就有了,但在中国确实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探索创新,特别要总结借鉴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们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面积有12.31万平方公里,应该说是我们国家目前最大的国家公园,涉及了三个园区,即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区,可可西里就在长江源内,覆盖了12个乡镇、53个村。开展国家公园建设以来,青海按照国家的要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2018-07-18 10:44:39

  • 田锦尘: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为从根本上解决过去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存在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我们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相应的三个园区管委会,对三个园区所涉及4个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而且组建成立了三江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理分局,实现了集中统一和高效管理。

    2018-07-18 10:47:39

  • 田锦尘:

    二是加强体系建设。我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搭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规划体系、标准体系、管理制度体系、法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在实施三江源一二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基础上,近期我们又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等23个支撑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项目。先后开展了“雷霆”、“利剑”等专项行动,提高了我们的保护水平。构建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可可西里是三江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得到了世界各方面的认可,说明三江源的管护得到了各方面的公认。

    2018-07-18 10:50:53

  • 田锦尘:

    四是建立了群众参与机制。我们将保护和脱贫相结合,充分调动当地牧民群众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和创新管护机制。我们设立了“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广大农牧民由过去的自然索取者转向自然守护者。应该说,我们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已经得到了初步显现。

    五是加强合作交流。坚持开放建园理念,与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开展了广泛合作交流,为他们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各种有效、畅通的渠道,形成共建国家公园的合力。同时,我们通过多种载体,包括各种媒体,客观、准确地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进行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国家公园的良好氛围。谢谢。

    2018-07-18 11:12:10

  • 德国电视二台记者:

    德国方面也对中国青藏高原一些生态项目非常感兴趣,比如建设更好的下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生态农村等,还有在发展当中使用绿色科技,建造更多的水电站、使用更多的太阳能。我们作为电视台,非常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些具体情况。您也了解,作为外国的记者,我们可能去到这些区域会有一些困难,所以不知道中方能不能让我们更加容易地去到西藏采访一些相关的故事?

    2018-07-18 11:15:48

  • 张永泽:

    谢谢德国这位朋友,感谢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关心。这些年来,就像我刚才介绍的,我们加大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像垃圾和污水处理,我们都在不断加大力度,积极推进。这里正好想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藏东昌都市的垃圾、污水处理厂就是德国援助的。德国这种高科技处理工艺,直到今天为西藏污水处理厂建设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作出了很好的贡献。我们西藏一直秉承开放政策,也欢迎各个国家,特别是像德国这样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能够参与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西藏是开放的西藏,我们一直对世界人民都持欢迎的态度,我们也非常欢迎各国的记者能够更多地走进西藏、了解西藏、宣传西藏,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广西藏,非常欢迎,也没有限制大家进入西藏。特别今年春节前后,我们还专门推出了冬游西藏、共享地球第三极的活动,目的就是拉近我们西藏与世界的距离,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西藏,在冬天也能够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景。总体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多进入西藏,更多地帮助西藏,共同把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谢谢。

    2018-07-18 11:16:43

  • 中新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地区组织了一系列综合科学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请问这些年这些研究在高原生态保护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

    2018-07-18 11:19:59

  • 郑度:

    科学考察是对大自然认识的一个基本手段,尤其在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原生的青藏高原地区,科学考察作用更为突出。多年来,我们国家在青藏高原地区组织一系列重要科学考察,很多成果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当中起到很好的作用。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是六、七十年代,五十年代也有些考察。我是1966年到西藏参加珠峰科考,七十年代参加西藏科学考察。考察队系统完成了青藏高原基础调查,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比较扎实的科学依据。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考察研究更加紧密地跟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结合,科研人员先后参与编制了“一江两河”的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规划、西藏昌都地区农业发展规划,这些工作对促进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江两河”的规划提出了粮食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的路子,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粮食产出水平。比如设施农业发展,改善了城乡蔬菜市场,农区人工种草,在这个基础上,探索跟藏北地区牧区结合。因为藏北地区牧区冬季草料缺乏,将藏南和藏北结合起来,同时生态质量也得到有效恢复。

    2011年,国务院发布《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2015年中国科学院发布了《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这些规划和报告成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科学基础。

    总的来看,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大量的、长期的科研探索,来保障生态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应当看到,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任重道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科学院提出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又推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等重大科技计划。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将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持续的考察研究,有望在高原环境变化机理、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化、区域绿色发展等方面产生一系列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科学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持续的支撑。谢谢。

    2018-07-18 11:20:46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请问张主席,您刚才介绍西藏生态保护情况的时候,提到了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的高地,请问对此你们有怎样的打算?谢谢。

    2018-07-18 11:28:28

  • 张永泽:

    一是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考虑是,突出西藏重要生态战略地位,立足在全国先行先试,努力构建由“五个地”组成的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即以提升西藏高原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以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良传统为重点,建设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重点,建设国家绿色发展试验地;以建立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为重点,建设国家自然保护样板地;以构建综合生态补偿机制为重点,建设国家生态富民先行地。

    2018-07-18 11:32:20

  • 张永泽:

    二是把握好工作重点。树立底线意识。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既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又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不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为子孙后代留足永续发展资源。

    处理三对关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突出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实施、生态产业发展、生态补偿制度落实,为富民利民留足生态资本、提供增收保障。处理好发挥优势与补齐短板的关系,在发挥西藏生态环境本底基础、群众基础等优势的同时,着力补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能力建设不强等短板,提升西藏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

    2018-07-18 11:33:27

  • 张永泽:

    突出示范引领。立足西藏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着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国家绿色发展试验地、国家自然保护样板地、国家生态富民先行地,使西藏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富有成效、取得突破,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抓好工程推进。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重大环境整治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强化规划引领,建立国家、社会、援藏等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和全过程监督,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构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体制保障。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和法治建设,为构筑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提供制度保障。重点制(修)订环境保护、森林、草原、水资源、土地、矿产、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绿色发展指数评价考核等机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环境保护督察、责任追究、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等制度。谢谢。

    2018-07-18 11:35:55

  • 光明日报记者:

    青海是三江源的发源地,它的生态保护非常重要,能不能具体跟我们再介绍一下青海的生态文明措施和将来的举措?谢谢。

    2018-07-18 11:38:01

  • 田锦尘:

    正像你提问中指出的,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确实非常重,青海也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前面我在总体介绍中讲了一下取得的成绩和做法,现在我再从几个方面用一些具体数据作简要介绍。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五增一减”。

    第一个“增”,植被覆盖度增加。我们通过各种生态工程,如退牧还草、草场补播改良、黑土滩治理等项目,全省草原植被盖度五年内提高了3.4个百分点,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五年内提高了1.1个百分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得到提高。西宁市南北山绿化率由过去的不到10%,现在已经提高到了79%。很多朋友第一次去青海的时候,都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绿化搞得这么好。

    第二个“增”,水资源总量增加。2005年以来,全省平均水资源总量较多年平均增加98亿立方米,水源涵养量明显增加,水质始终保持在优良的、比较好的水平。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黑河的出省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II类以上,青海湖流域和柴达木盆地河流,重点湖库水质均保持在III类。青海湖知名度比较高,它的水域面积扩大了170多平方公里,达到了40年来的最高值,相当于增加了27个杭州西湖的面积,特别是上世纪末三江源地区已经消失的近千个高原湖泊、湿地得到了重新再现。

    2018-07-18 11:48:00

  • 田锦尘:

    第三个“增”,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增加。我们建立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目前全省湿地面积在全国居第一位,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以上。

    第四个“增”,生物多样性增加。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大家可能最近也从电视上、媒体上看到一些报道,雪豹、金钱豹都在青海出现了很多次,包括素有“高原精灵”之称的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现在已经在青海恢复到了7万多只。

    第五个“增”,农牧民收入增加。通过易地搬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安排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一些措施,农牧民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十年间平均增长14.6%,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幸福指数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还有一个“减”,就是荒漠生态系统面积持续缩减。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总量呈下降趋势,减少了3万平方公里,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下降”,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地区沙化程度逐年降低。环青海湖地区实现了由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逆转。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青海省委省政府研究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以进一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发展和保护更好良性互动、取得更好成绩。谢谢。

    2018-07-18 11:49:06

  • 胡凯红: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三位负责同志和专家。谢谢各位。

    2018-07-18 11:55: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