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位专家回答问题之前,我还要再对于重症救治的工作强调一个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加强重症患者的救治,对重症患者要及早发现、及早救治,要特别关注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尽早使用有效抗病毒药物,降低病死率。为此,卫生部陈竺部长在全国卫生系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对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和出现流感样症状且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要尽早应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各省要按照本辖区人口总数的2%的比例,尽快申请从中央储备中调拨奥司他韦。这个问题一会儿可以请席院长再解释一下为什么对重症病例要尽早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我们不希望各地因为没有积极储备奥司他韦而出现该用的时候用不上这种被动局面,储备是干什么的?就是要该用的时候要用得上。
大家对于重症救治,对于死亡病例的报告,包括其他防控的问题,有没有要与专家进行交流的?几位专家都很权威,席院长是我国重症救治领域的权威,刘教授对于国际疾病的分类、病案的管理也是权威。
记者提问:现在共死亡8例吗?
邓海华:每周一、三、五通报,今天晚上会通报。现在不止8例了。
追问:对死亡病例的特点有没有进行总结归纳?据了解,现在这些死亡病例也有一些是身体好的年轻人,但是病情进展得很快,发烧,然后马上来不及抢救就去世了。
席修明:我跑了几个省,包括北京的几个重症患者救治都是我们参与的,确实像你说的,重症病人的病情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有一点,实际上还是有些蛛丝马迹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些重症的早期症状,比如持续高热不退,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这些早期的识别,就成为现在的医生,特别是在第一线工作的临床医生应该高度警惕和重视的。前一段时间有几个病人是比较早期的,一般来说入院24小时之内死亡的,可能是因为医生对这个疾病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够完全。最近一段时间来看已经好多了,我们早期一看发现重症了,就马上上呼吸机,按照重症的抢救程序开始。刚开始的西藏、新疆的病例,包括北京的那位大学生,都是时间很短,没有抢救成功。原因一是疾病发展很迅速,二是医生的经验有差距。我想,随着疫情的发展,同时卫生部和各省卫生厅都组织了不同层级的培训,以及专家组到各地指导救治,对重症的救治应该有所好转。我个人认为,对疾病的早期识别很重要,美国也是吃了这样的亏,所以他们专门制定了早期识别的标准,不同的国家也不一样。卫生部在第三版的诊疗指南方案里也制定了重症病例的识别,强调什么样的病人有可能会发展成重症,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国外的文献报道,在ICU中的病死率从9—38%,墨西哥是38%,澳大利亚是9%,西班牙是20%多。因为我们现在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还比较少,他们都是上百例,像加拿大是90例的死亡,他们可以进行死亡病例的特点分析。从我们现在的几个死亡病例来看,基本上和国外差不太多,都是一些青壮年为主,甚至包括小孩、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