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滚滚,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达35-37摄氏度,南京更是在七月一日就拉起了首个高温警报。高温下有赶公交的女孩一头栽下,再也没有起来;高温下有晨练结束的七旬老人突然昏倒;高温下有高温作业工人每人每天2元;其他工人每人每天1.2元。
试问:每人每天2元,这两元能干什么?一瓶解渴的矿泉水?一支降温的棒冰?一碗解暑的绿豆汤?当我们不痛不痒的说着今天天真热,都37摄氏度了,却出门空调车,进门空调房,我们可曾想过这高温下苦的是普通百姓,这高温下埋伏着城市建设的灾害,这高温下隐藏着民生的苦难与社会的不公。
当战高温,冒酷暑工作成为一种优良品质。一种人忍耐精神的考验,一个意志品质展现的舞台,我不知道这该值得庆幸还是一种悲哀?
高温天气不再应该被人们视为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而应该被人们视为一种灾害,有着人为因素和现代人们生活、生产、消费息息相关的渗透着热岛效应渗透着民生苦难和社会不公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灾害。
早在1995年7月,热浪灼烧芝加哥城,造成700多人死亡后,高温热浪就被看为一场社会灾难必须将热浪,一种特别的灾难,因为主要针对穷。受此影响,芝加哥城构建了一套城市热灾管理体系。我国虽有高温作业法规,但那早已是1960年7月1日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高温下的防范法律法规制度条约是不是也该昂首迈步、与时俱进?不是简单的“高温下有高温作业工人每人每天2元;其他工人每人每天1.2元”。
基层百姓的力量是伟大的,自古我们就体会到“度已失期,法当斩”的陈胜吴广起义,当然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但防微杜渐,将问题扼杀于摇篮还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该具备的品质。不要等到问题发生再一次次去补救,像矿难。那损失的不仅是几十几百条人命那么简单,损失的是民心,是百姓的心寒与无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损失,大灾难。
我们祈祷高温天气被作为一种社会灾难来对待,一场关乎民生与社会公平的灾难,一场关乎社会和谐社会、现代化社会建设进程的灾难,希望一套完整的防管治热灾体系可以尽快建立,还普通百姓舒心清凉一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