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正不断形成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变成了全社会的口号,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和全国广泛的扶残助残活动,也有力地影响着社会,改变着社会风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众对残疾人的认识发生深刻变化,尊重、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与此同时,为残疾人量身定制的各种设施、各项措施正在城乡间广泛建设,普遍落实。
现在,北京市123座地铁站每站都有一个站口可以乘坐升降平台,实现无障碍通行。残疾人进出地铁站时,工作人员还会协助他们使用。北京残奥会开幕在即,轮椅升降平台、残疾人专用卫生间、低底盘公交车等“无障碍”设施在北京已随处可见。
9月2日,福州边防官兵在向聋哑学校的手语老师学习基础哑语知识。随着北京残奥会的临近,福州市公安边防支队近日专门组织聋哑学校的手语老师为基层边防派出所民警教授手语知识,以更好地服务辖区聋哑残疾人群。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而这些,只是全国各地建设无障碍设施的一个缩影,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无障碍”服务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民航机场已全部按无障碍要求进行了改造;部分城市的银行、邮局等行业推出了手语服务;图书馆为盲人读者配备了有声读物;一些企业开发了盲人上网软件和聋人专用通讯设备……
中国残联研究室主任陈新民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使残疾人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帮助。“目前,我国已开展了全国助残日、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等形式多样的助残活动,全国10万个助残志愿者联络站中,登记在册的助残志愿者已有287万名,受助残疾人达316万人。”
一位聋人朋友曾非常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不久前在乘飞机从武汉到济南时,发现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安全提示出现了手语。“相信随着关心残疾人、尊重残疾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残疾人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活中这样温馨的细节将会越来越多。”
8月31日下午,北京,中国残联礼堂,北京奥运安保指挥中心防爆安检指挥部对即将参加残奥会的安检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此次培训旨在保障对残疾人的服务,涉及残疾客户群的心理特点、安检中的注意事项等。CFP提供
在“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下,残疾人正在克服自身困难,尽力融入社会;同样,健全人也张开双臂,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积极条件。这种条件,不只是城市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修建;在人们的心中,同样需要“无障碍”的空间去接纳残疾人。
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表示,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以及残疾人自身的精神风貌,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不仅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无论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从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来讲都是很重要的。
从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上的《千手观音》到残疾人赛场的拼搏镜头,随着了解的深入,残疾人与健全人“融合”的趋势也越发明显。残疾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贡献,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激励着自己。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使我们的社会更有活力,更加温暖,更富生机。
(谭浩、周婷玉、刘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