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北京奥运举重男子85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手陆永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第25枚奥运金牌,同时也是中国举重队在本届奥运会上夺得的第8枚金牌,他成为首位举重大级别上夺金的中国选手。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8月15日下午,中国女子举重名将曹磊在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75公斤级决赛中以282公斤的总成绩获得冠军后,中国女举在本届奥运会参加的四个项目比赛中包揽四金,实现“大满贯”完美收官。曹磊第一时间飞身扑向教练马文辉,感谢恩师。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在普通人眼中,举重似乎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型的运动,只要运动员舍得一身剐,一味苦练就可以达到目标。
事实上,中国举重的成功之路远非如此简单。除了选材和教练等方面的因素,看似简单的举重其实越来越受益于高科技的扶持。据报道,中国举重这次拿到的金牌,就有相当多的高科技含量。
生物力学助推举重技术
以夺取首金的陈燮霞为例。在陈燮霞夺冠后,中国女举运动技术研究负责人王向东分析说,女举总教练马文辉在陈燮霞的训练强度、周期关系,运动恢复和比赛战术安排上,都有着独到之处,为了防止她过早出现兴奋状态,马文辉通过放松手段和训练周期,在奥运会比赛期间,才把陈燮霞的竞技状态调到顶峰。
王向东说,马文辉的战术安排,其基础取决于陈燮霞平时的训练实力。国家女子举重队在备战奥运期间,每月都使用一次生物力学分析手段,通过三维技术分析软件和声像技术,对运动员举重动作的分膝下蹲、引膝提铃、发力、下蹲支撑4个动作阶段的杠铃上升轨迹、上升速度、踝关节和膝关节角度变化及膝盖角度变化,人和杠铃的位置关系,成功与失败的技术动作比较等运动学参数,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定量定性的技术诊断,为教练员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提供参考。
科研攻关解决体重速降
赛前速降体重、训练负荷与训练量的合理把控等训练中的核心问题,是国家举重队也是国际上举重项目面临的难题,而在备战北京奥运的训练中,国家举重队就这些难题展开的研究,也很好地帮助举重队迅速提高水平。
国家举重队科研负责人解释说:“速降体重很痛苦,方法就是节食和脱水,运动员每降一公斤就像大病一场一样,几个月才能恢复。”
速降体重,是国际举重界的一个科研难点。体育总局在国家举重队设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队的科研攻关和科研服务”的课题,在速降体重期间保证营养与充沛体能的研究是其中的子课题。如今中国举重队的成功,表明这项课题的攻关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黄飞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