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啃老族”
从简单地成家到木制家具的配备,从自行车的体面到录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行头,再到当下时代里的“房子、车子、票子”。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男人要是过了30岁还没有结婚用的婚房,或者是还没有支付买房首付款的能力,女方的家里就会很不满了,有些注重实际的女生就会另找出路了。”工作已5年的某设计院工程师厉文说,他现在还在租房子住,虽然家里有一套房子,但那是父母的。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厉文已经有了一点积蓄,但“估计最多也只能出个房子的首付款”。房子,成了厉文的压力,也是动力,“毕竟男人要成为一家之主,还是要多付些责任的。”。
在今年国庆期间,相恋4年后跨入婚姻殿堂的徐晴(化名)和李正(化名),说起两人为结婚准备的“几大件”。
徐晴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月收入在两三千元左右。李正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职员,月收入四五千元左右。按房价每平方米1万元来计算,两人即使不吃不喝,每月的工资加起来在浦东新区还买不到一平方米。
由于李正从小长在农村,家里也没什么经济支持。从两年前两人决定执手偕老到今年结婚,婚期也是一再拖延。起先,两人商量着,凭借着两人的工资,不靠父母,先把钱赚够,然后再结婚。“工资涨,房价也涨,房价涨得比工资还快,要靠自己一次性买房,实在是买不起了。”
曾有一段时间,李正一面抱怨房价太高,一面怨恨自己没有能力。两个人的感情也由此出现了小小的摩擦。徐晴的父母知道后,决定帮他们出首付款,剩下的让两个年轻人自己向银行贷款。
“这么大了还是在‘啃老’啊。”徐晴有些无奈。
如今,一些父母甚至开始为十几年后才结婚的儿子盘算起来。看着才读到高二的外孙,家住上海市东明街道的王奶奶乐呵呵地说,大女儿和女婿正在计划把外孙结婚用的房子准备好,“小两口要趁现在还买得起房,先给孩子准备好一套房子,有备无患”。
在上海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的林先生3年前在上海成了家,小两口都是东北人,结婚时“借”了双方父母30多万元作为首付,自己又贷了60万元,买了一套二手房。与此同时,小两口已经开始给刚刚过完一周岁的儿子打算了。“一个男孩子在上海没套房子,以后怎么找女朋友啊?”小两口除了每个月还自己的贷款外,还给儿子存一笔“购房基金”了。
多数结婚者需要父母的财力支持
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统计数据显示,9月25日到10月8日,上海市内环以内房产交易价格在19500元/平方米左右,内外环间价格在10480元/平方米左右,外环以外价格在6440元/平方米左右。这意味着,上海的一对新人即使在松江、嘉定等郊区购买一套70平方米的婚房,也至少要花费40到50万元,而如果想在内环以内买一套70平方米的婚房,则至少要140万元以上。
而年轻人结婚的花费,大部分离不开父母的各种支持。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结婚时需要父母不同程度的财力支持。
“房子已经成为我们所有人心头最大的压力。”对于结婚三大件的变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提醒说,这背后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部分年轻人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超出合理水平,甚至把人与人的关系全部物质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