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成都、重庆、南昌、深圳等城市推行错峰上下班后,从4月12日起,北京市属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机构开始实行错峰上下班。此外,为治理交通拥堵,新一轮为期两年的尾号限行交通管制措施也已启动。
公众对目前城市交通状况感受如何?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了一项调查,仅3天时间就吸引了5954人参与。调查显示,79.3%的人感觉每天上下班时交通拥堵,其中33.6%的人说“非常堵”。
平均每天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20.4%的人需要30分钟~1小时,25.1%的人要1~2小时,31.7%的人需要2小时以上。
“汽车过多”让城市交通堵起来了
“坐公交人多又堵车,坐地铁不堵车但人更多。”北京市某图书公司职员李晓丽,大多数时间都会选择坐地铁上下班,“换乘很不方便,就说四惠站、国贸站和西直门吧,不仅上下台阶多,还要在金属栅栏里挤着走好几百米,高峰时间乌泱泱全是人。有一次,一个人不小心跌倒,后面五六个人都跟着摔了,真后怕。”今年准备怀孕的她,开始考虑买车或者打车上下班了,“首先要安全、方便,堵也没办法。”
公众平时上下班使用哪种交通工具居多?调查显示,48.2%的人首选“公交、地铁”,27.7%的人使用“私家车或单位公车”,21.0%的人选择“步行”,17.3%的人选择“自行车”,还有4.1%的人乘坐“出租车”上下班。
湖北荆州市民杨珊感觉从去年起,周围很多人都买车了,但因堵车而迟到的同事却多了起来。她觉得,在小城市,人们交通规则意识不强是造成交通不畅的主要原因,司机随意闯红灯、行人随意过马路的现象很多。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景来认为,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是私家车、公车的使用越来越多。此外,城市交通布局和人口密度的不合理也是拥堵的原因。
“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从300万辆增加到400万辆仅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胡坚明看来,城市交通拥堵的首要原因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赶不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需求比交通供给的总量要大。
胡坚明说,从规划层面上讲,城市设计格局也有一定问题,像在北京中心城区政府部门和商业区比较多,城郊多为住宅区,会造成早晚交通的“潮汐”现象明显。“还有北京的大院制也有影响,北京市众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占地面积都很大,出于安全、整体环境等因素的考虑,这些区域一般不允许社会车辆通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通流通行效率。”
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60.7%的人选择“汽车过多”,49.6%的人表示是“上下班时间过于集中”,42.7%的人认为是“道路规划不合理”。
其他原因还包括:城市划分功能区等规划不合理(37.6%),城市人口过多(37.6%),公交优先未落实(29.1%),道路太窄(20.2%),行人闯红灯等现象成风(17.6%)等。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蒋阳升表示,目前国内大城市几乎没有不堵车的,而且堵车时间已从高峰时段向全天扩散。他认为,引起交通问题的很多因素,其实是在交通系统之外,比如人口扎堆大城市,房屋道路的拆迁、重建等,而交通规划决策对这些因素显然预期不足。
“缓解交通拥堵最重要的还是要鼓励公交出行”
“中国采用公交出行的比例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偏低。”胡坚明认为,缓解交通拥堵最重要的还是要鼓励公交出行,政府部门要提高公交的竞争力,比如准点率要提高、换乘得便捷、发车间隔更密、人人都能有座位等,这样人们就会被公交的优势吸引过去。
他觉得,香港交通管理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香港公交系统很发达,换乘特别简单容易;地铁线路遍布整个城市,只要走很短的路就能找到地铁。”
哪些措施对于改善交通状况必不可少?调查中,55.8%的人建议“加快地铁、城铁建设”;48.5%的人认为要“增加公交车数量和专用道”;46.3%的人认为要“改善中心城区规划”。
接下来还有:错峰上下班(44.5%),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35.6%),裁减公车数量(28.1%),车号限行(22.3%),汽车排污加收环境税(15.3%),提高停车费(13.1%)等。
“现在北京等地采取的错峰上下班措施会慢慢显示出效果。”胡坚明说,北京上下班“潮汐”现象明显,错峰能够使车流量、人流量更均衡。他所在的课题组一直和北京市交管部门保持合作,经过统计发现,虽然北京市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特别快,但是交通拥堵情况并没有明显恶化,相反比2000年前后还要好些,“这和北京智能交通的发展有关,智能交通极大地缓解了交通拥堵状况。”
蒋阳升认为,交通拥堵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也是世界难题。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还处在交通拥堵的形成阶段,应该引起重视,将一些问题在早期解决不仅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
“上海这两年新修了很多地铁线路,大家出行一般都选择地铁,既快又方便。”上海某公司职员罗胜男说,身边一些有车的同事也喜欢坐地铁,因为如果开车来上班,每天停车费就要七八十元。
“有一次我准备打的去个地方,结果那司机说,‘你自己走过去只要10分钟,打的却要半小时。’从这以后我都选择步行了。”罗胜男觉得,每个普通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果距离近就尽量步行。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责任意识,交通拥堵状况总会慢慢改善。
普通人能为缓解交通拥堵做什么?调查显示,73.9%的人认为要“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53.9%的人表示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40.7%的人赞成“减少开车次数”;39.7%的人会“多使用自行车出行”。记者 王聪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