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在“可燃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乐观估计“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时限,海域的大约需要30年后,陆域冻土带的在10~15年内即可开发利用,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张洪涛说,这次在陆域冻土带的钻探属于科研探索,确定是否有“可燃冰”,下一步才是研究解决有多少可以利用、何时利用以及如何利用的问题。
他一再强调,无论是海域还是陆域,世界各国科学家都认为,“可燃冰”开发利用首先要顾及环境成本。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的“水塔”,生态环境脆弱,也是世界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区之一,“可燃冰”研究、开发以及利用首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其他冻土区同样如此。
据介绍,“可燃冰”的地下赋存条件特殊,除了低温,高压是另一重要条件。从地下开采1立方米的“可燃冰”,将在地下形成164立方米左右的压力空缺,对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海底“可燃冰”开采最大的难度是防止海底压力骤减后破坏海底环境并可能引发海啸。陆域冻土带同样需要密切关注环境问题。
张洪涛说,当前,世界各国发展都不同程度遭遇能源瓶颈。根据全球储采比,石油估计可用40年,天然气估计可用70年,如何寻找替代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可燃冰”的储量巨大,其发现和研究为“后石油时代”提供了出路。对于这一新型替代能源,从全球来看知之甚少,在合理利用之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其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利用极限,特别是透彻了解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对天然气水合物,同样要做到“在环境保护中开采,在开采中保护环境”。(记者 刘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