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过评审的《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查报告》表明,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折合0.662亿吨标准煤,可供暖面积达9.59亿平方米。
该项目由北京市财政出资,北京市地勘局承担,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地调院和水文队联合实施。历时3年,项目组调查了北京平原区6400平方千米范围内3米~150米的浅层地温能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评价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资源量,并进行了地源热泵适宜区划。
以李廷栋院士为组长,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王秉忱、北京大学潘懋教授以及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此次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开发利用条件和资源量等调查评价工作为国际上首次开展,内容系世界科学前沿,所获得的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评为优秀级。该项目出色地完成了具有开拓性、探索性、系统性和示范性的重大成果,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勘查与开发、开发利用与环境效应监测、节能减排与成本效益、项目限时实施与长期监测等五方面的统筹,其成果对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将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并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据北京市地勘局副局长、项目负责人卫万顺介绍,项目组首次对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开发利用条件和资源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调查评价;首次提出浅层地温能属于资源范畴的概念;建立了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方法体系,对国内其他城市开展同类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首次计算了北京平原区3米~150米深度范围内的浅层地温能资源量,初步分析了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首次采用GPRS无线远程传输系统和网络化管理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影响监测系统框架;首次对区域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计算方法及评价的相关参数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确定了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计算方法,为浅层地温能静态储量和可利用量计算奠定了基础;在浅层地温能资源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方式适宜性进行了分区,为编制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详细分析了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的能耗,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与传统供暖、制冷相比节能明显;利用ARCGIS技术建立了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查管理系统,并已提供有关部门使用,为地源热泵工程项目审批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勘查,项目组明确提出,浅层地温能是指蕴藏在地壳浅部变温层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小于200米)的岩土体和地下水中,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低温地热资源。根据地质、水文地质、经济技术条件对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方式,项目组划分了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建设区,并进一步划分出适宜区、较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禁建区。其中,地下水式地源热泵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共计1345平方千米,地埋管式地源热泵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合计3496平方千米。
项目组初步分析了北京市平原区3米~150米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北京市平原区浅层地温能静态储量为1.9×1015千焦,折合0.662亿吨标准煤,可供暖面积为9.59亿平方米,可满足2020年北京市总体规划中总供暖面积的要求。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项目组选择30个典型工程进行统计分析,与传统锅炉供暖和冷水机组制冷项目相比较,使用浅层地温能冬季采暖能耗可以节能30%以上,夏季可以节能10%以上。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利用浅层地温能的建筑面积将达到3500万平方米,每年将节约3.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万吨左右,减少烟尘约1.3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0.39万吨。
此外,项目组首次采用GPRS无线远程传输系统和网络化管理的方法,建立了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1处、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1处以及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点20个,实现了系统运行各项数据的实时监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