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蓝皮书: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

发布时间: 2016-09-29 10:00:08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辛闻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健康城市,健康促进,城市化率,城市病,蓝皮书,健康扶贫,世界卫生组织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9月28日讯 9月28日下午,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暨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健康城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促进居民健康和身心和谐的最有效途径,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最合乎民意的战略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城市应具备以下五种特征,即以健康城市计划为基础,坚持全面健康理念和健康促进原则;良好的行动方案;监测、研究良好健康城市对城市与健康的影响;向结盟或有兴趣城市介绍经验;城市间能相互支持、学习、合作。可以说,健康城市不仅注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我国用占世界1‰的卫生总费用承担着世界22%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任务异常艰巨。而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和快速城市化不仅使得各种慢性疾病易发多发。在这种形势下,一大批专家学者、地方政府开始逐步接受、认同、宣传和践行“健康城市”理念,甚至将健康城市建设看作 “是一场用现代文明代替传统文明的深刻革命,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是医治“城市病”、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根本出路。”

总报告从健康城市理念出发,试图通过回顾我国二十多年来健康城市的建设历程,特别是对各个地方政府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力图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设道路,并对我国健康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推进下一阶段健康城市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健康城市理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被世界卫生组织引入到国内,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我国很多城市(区)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内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也不断加强对健康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陆续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专著、文章等科研成果。在这一进程中,健康城市逐渐显现出与卫生城市、生态城市等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不同,即它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多维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健康城市项目启动较晚,又面临着人口基数众多、快速城市化、发展方式粗放等诸多特殊国情,建设健康城市任务艰巨。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全国爱卫办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多个城市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专家的实地考察,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和称赞。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将上海经验概括成八个字:群众参与、健康之道;WHO西太区申英秀主任也指出,上海的健康城市实践为西太区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效的范本。

截至目前,我国已召开了7届中国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和8届健康中国论坛、北京和上海也分别举办过健康城市国际大会,大部分参与健康促进运动的城市也都制定了符合自身情况的规划或行动方案,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市(区)健康方案的落实和协调,实施了多种多样的健康促进措施以增进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寿命。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健康城市建设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卫生”的建设理念、“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政府规划+项目推进”的建设方式、卫生城市奠定良好建设基础、多种多样的建设内容、正面积极的宣传教育。

与此同时,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宏观规划缺位、城市规划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爱卫工作协调能力下降、工作内涵内容有待拓宽,居民认知程度低、健康素养待提升,健康城市建设动力不足、非政府组织作用有待增强,建设高要求、科研低水平,项目任务多、人才培训少等六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