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保护发展报告:非遗进入依法保护阶段

发布时间: 2014-10-31 15:49:11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辛闻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创新 主体意愿 审稿专家

中国网10月31日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持编撰的第四本非遗保护发展报告,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颁布1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两周年。2013年,我国非遗保护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化,进入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全民保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稳健发展阶段。经过十余年的摸索,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认可,为实现中国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报告》指出,我国非遗进入依法保护的阶段。文化部及各部委制定多项配套法规、政策。文化部将非遗保护列入“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规划纲要,并加大非遗保护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取消3项、下放6项行政许可项目,只保留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审批等4项行政许可项目。教育部将非遗传承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多地出台非遗保护法规、条例,强调濒危项目的抢救和保护;明确政府的法律责任,严格监督行政权力的使用;注重非遗整体性保护,细化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了专家评审制度和原则;将非遗纳入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才。

《报告》指出,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正极速推进。2013年,我国制定完成非遗数字化保护标准,建成国家非遗数据库,研发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和中国篆刻艺术应用软件,并举行了试点工作。由中山大学牵头,协同哈工大、华中师大、厦大、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各方优势、突破文理、转化研究、致力应用,展开新媒介技术与非遗保护传承探讨和研究,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理论导向和智力支持。

《报告》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频繁进行展示展演与交流活动。以北京传统庙会展示旅游文化的“美丽北京、世界城市”在环球影城上演;文化中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在美国林肯中心、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悉尼市政厅及悉尼歌剧院、悉尼市政厅及悉尼歌剧院轮番登台;“中国日·渭南表情”,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亮相…等等。诸多非遗项目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践行着“文化走出去”。

十大分题,关照十大门类非遗保护工作,如实记录了2013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思路的转向。2013年初始,《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调整和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通知》,对433项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保护主体进行调整和重新认定,明确和落实保护责任;5月,文化部确定文化遗产日主题“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提纲挈领点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公民主体性地位问题。《报告》深刻反映这一转向,全面观照保护传承活动中民众的参与。

民俗分题认为,群体性传承母体的主体作用日趋受到重视。故讨论当下节日类、仪式类、生产生活类民俗活动,甚至民俗活动的交流展示、影像记录都围绕着“是谁的民俗”“是谁的参与方式”展开。民间文学分题认为地域文化保护特色逐渐形成,通过“亚鲁王的保护与传承”个案分析,指出多元话语博弈下,保护模式应尊重传承主体意愿,不可进行脱离实际的过度开发与改造。曲艺报告探讨“民间书会”的“上移式发展”,指出“文化的商业化和文化的政绩化,是非遗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冯骥才语),保护工作中需要政府更准确定位和服务,传承群体必需大力挖掘自身价值,才能使非遗项目持续发展。传统戏剧报告分析昆曲保护十余年,昆剧七院团有哪些剧目被保留在舞台上、被观众接受和认可,指出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即从集体记忆、情感需要和文化认同的层面传承传统文化(高小康语),传统戏剧舞台时代大戏难演但旧戏有时代审美可行。《报告》的十大分题观注非遗微观世界的变化,洞察非遗保护观念的动迁。

热点题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契合2014年文化遗产日主题“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及其口号“非遗传承,人人参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是时代课题。报告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保护非遗的良性生存体系,要处理好市民趣味与非遗的关系,要善待民众对非遗形成的文化认同,要建设好非遗创意转化的发展环境等建议。

大事记部分网罗2013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精要大概,囊括港澳台,突显两岸四地同根同源,多元并存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大事记与本中心网站结合,及时更新各地各部门非遗工作动态,健全非遗数据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4)》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成果。非遗保护的各方力量集结,才成就了此系列第四本报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康玉岩、傅起凤、常祥霖、徐艺乙、柳长华等出任审稿专家,提点后学晚辈,进行《报告》撰写,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