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03月13日16:2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教育均衡发展 富农政策 风险防控 农家店 企业创新主体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4年1月21日在淮南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王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坚持克难奋进,实现本届政府良好开局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也是淮南转型发展面临困难较多的一年。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20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170.1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804亿元,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亿元,增长13.8%;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增长4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8854元,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6%,基本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稳定增长,经济运行平稳有序。面对严峻形势,我们把握大势,主动作为,有效施策。坚持扩大项目投资稳增长。实行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强化重大项目调度,扩大有效投入。在建项目1270个,竣工776个,分别增长49.8%、45.1%。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326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前期有序开展,中安煤化、平电三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大气环境科技产业园一期、1000千伏特高压、淮南剧院等项目全面建成,淮浙电厂二期两台、淮沪电厂二期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坚持提升消费稳增长。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4家。建成电商平台4家,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538亿元。金融、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3%、15%,旅游收入增长25.6%。开工商住房4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农业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农家店乡村全覆盖。坚持扶持实体稳增长。大力开展市领导帮扶重点企业、百家单位服务千户企业、百名干部挂职企业等活动。出台促进中小微工业企业健康发展26条等政策。安排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3亿元。落实“营改增”试点、企业社保减免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负2亿元。以上举措,有力地提振了市场信心,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

(二)致力转变方式,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适应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增强发展活力,夯实转型基础。工业结构加快优化。实施规模工业“双增”计划,净增规模以上非煤电工业企业249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5.5亿元,增长11.5%。非煤电工业、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3.6个、3.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2%。原煤产量8486万吨,下降7.1%;发电量537.8亿千瓦时,增长1.7%。民营经济加快培育。实施民营经济“双万”计划,净增民营企业3545家、个体工商户11609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提高2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三农”支出32.5亿元,增长15.2%。全年粮食总产26.8亿斤,实现“十连增”。新增流转土地6.3万亩、设施农业1.2万亩。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3家、农民合作社184个,注册家庭农场8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51亿元,增长36.5%。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居全省前列。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9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45个。授权专利1250件,其中发明专利133件。引进国外专家73人、硕士以上人才104人。国家能源局批准在淮成立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全国能源行业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淮设立。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参与起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2项。实施股权激励试点企业2家。跻身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第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合力抓好建设,城乡面貌展现新姿。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引擎,努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主城区控规实现全覆盖,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中心村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编制完成。依法整治建设环境。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拆除违法建设447万平方米,推动征迁481万平方米,城市建设秩序明显好转。加强用地督察,规范土地市场。清理土地1878亩,新增耕地11052亩。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完成城乡建设投资295亿元。实施棚户区、老城区改造项目46个,启动集聚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山南新区发展,青桐大道等7条道路竣工,泰丰大街等4条道路开工建设,市级公租房、安置房、职教园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孔李淮河大桥、淮上淮河大桥开工建设,舜耕山环山路、洞山东路等新改建项目基本建成,淮舜南路、夏郢西路、南山路、基地小街改扩建等工程竣工。新改建地下管网100公里。出台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行动计划。投放新公交车300辆,新增、调整线路5条。加强工程车辆运输安全管理,全面取缔城市中巴车。加快建设美好乡村。23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全面建成。“三线四边”环境综合整治在全省率先启动。完成农村危房和农房改造13929户。全年脱贫2.08万人。永幸河泵站重建、禹王站更新改造等主体工程完工。防汛抗旱工作成效明显,防洪排涝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着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面对前进中的困难和约束,更加注重靠改革创新拓展空间。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平稳有序完成部分区域托管移交工作。园区等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严格依法招投标,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造价管理制度,四大类公共资源全部进场交易。大八公山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改革深入推进。创新组建市级融资租赁公司。成功发行首笔中小企业私募债。凤台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开放合作不断拓展。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积极推进合淮一体化进程。主动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持续深化,全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00亿元。海关、国检作用进一步发挥,通关更加便捷高效。招商引资不断加强。制定加快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决定。建立优化投资环境五个机制。开展工业地产招商,开工建设工业地产160万平方米、竣工40万平方米。成功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市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国瑞药业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型煤化工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中安煤化项目完成投资30.3亿元。高新区完成投资15亿元,润敏江生物科技园等开工建设。全年引进内资700亿元,增长22.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增长26.4%。

(五)聚力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持续优化。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文化强市加快建设。《大地欢歌》、《千里长淮一条线》荣获中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少儿艺术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作汇演大型花鼓灯歌舞《淮河风》。乡镇文化体育站实现全覆盖。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文明创建持续加强。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取得积极成效。圆满完成市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全市有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9人当选省第三届道德模范。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依法关停小煤矿8对、非煤矿山企业22家。食品药品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数字城管扎实推进,城管志愿服务经验被外地广泛借鉴。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淮南建设不断深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2个省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区。圆满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成率居全省前列。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淮师附小新校区加快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一院门急诊综合楼、市四院病房大楼等开工建设。成功举办市第七届运动会。人口自然增长率6.47‰。第三次经济普查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作有序开展,气象、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进步,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加强。

(六)努力保护环境,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把生态作为最公平的产品,努力满足群众生态环境需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全国率先出台资源环境审计监督办法。大力推进电力企业脱硫脱硝工程。实施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41个,潘集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投入资金12.1亿元,新开工安置点6个、竣工4个,搬迁安置居民1.55万人。治理塌陷区2平方公里。生态建设蓬勃开展。成功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启动全国森林城市创建,超额完成森林增长工程年度任务。荣获省级生态村6个、生态乡镇4个、绿色生态城区1个。

(七)强力保障民生,人民生活有效改善。全市民生支出134.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9.7%。民生工程取得新进展。投入资金20.2亿元,完成35项民生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7万套,基本建成9700套。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5.1亿元,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就业创业实现新突破。开创性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成功引进大学生3000余名。建立城乡创业园18家。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社会保障得到新提升。各项社会保险参保319.3万人次。调整完善城镇医保、新农合政策,推进付费方式改革,建立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103.6%。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10%以上。市社会福利保障区一期主体工程完工。

(八)大力改进作风,行政效能明显提升。不断优化政风行风,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扎实推进。拓展网格化管理服务,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四访一包”制度,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行政不断加强。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59件、政协委员提案472件。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2件,制定政府规章2件。减少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23项,精简率达56%,审批时限压缩54.3%。积极推行“一费制”改革。“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开通运行。网络问政、政务公开不断加强,行政复议、法律援助有效开展。廉政建设力度加大。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大力整治“四风”、“三症”。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三公”经费压缩20%。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是在经济运行趋缓、发展要素趋紧的背景下取得的,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淮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投资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转型步伐仍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县区经济发展需要提速。二是城乡功能仍需提升。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公共服务水平还不够高,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三是发展环境仍需优化。土地、资金、环保等要素制约加剧,生态建设、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压力依然不小。四是政府职能仍需转变。“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依法行政水平、政府工作效能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