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03月04日14:5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废热利用 生产性服务业 窝沟封闭 教育均衡发展 县域经济竞争力 企业创新主体 废热回收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当前,国际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阶段,挑战和机遇并存,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进一步激发了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我市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正逢其时。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始终扭住发展这个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把握重大调整机遇,切实实现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卓有成效地把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发挥优势、壮大实力结合起来,扎实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省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十届五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中心任务,切实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中心位置,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继续壮大实体经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化质量,强化生态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农业、服务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0%和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长6%,实际到账外资增长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前不久,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我们一定要以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积极稳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实好《实施意见》提出的46项改革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开辟新空间。

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该由市场做的放给市场,社会能办的交给社会,基层能管好的下放县区和园区,切实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在去年基础上,今年再取消行政审批30项、审批要件148项、行政备案事项27项、行政事业收费33项,并实行动态精简机制,推进审批服务“两集中、两到位”和建设项目限时审批。放宽准入条件,取消有限公司注册登记最低资本限制,推行“认缴登记”、“先照后证”。在高新区试点民营资本“负面清单”管理,在综合保税区试点外资“负面清单”管理,并逐步在全市推开。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加大规划、土地、建设等重点领域向基层放权力度,激发县区改革发展活力。各县(市)区也要承接好各项下放权限,确保落实到位。

强化服务监管职能。按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的职责,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重新梳理、归并、界定部门行政权责,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着力解决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强化债务风险防控,认真落实“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政策。搞好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依托市政务服务中心,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调动市场力量发展社会服务,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强对市场全过程监管,把问题企业和违法经营者列入“黑名单”,惩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金融诈骗、恶意欠薪、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重诺守信的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企改革,健全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覆盖面,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坚持“发展、救助、改制”三管齐下,扎实做好44家国有困难企业帮扶脱困工作,统筹解困振兴、改制退出和企业职工妥善安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各项政策,在水、电、气、暖、垃圾处理、出租车等特许经营领域制定非公企业进入的标准和程序,努力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保障。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提升市场主体创造力和活力。

(二)坚持壮大实体经济,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切实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在优化存量基础上,着力增加消费需求,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不断增强省会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抓项目、促招商、培育新增量。继续实施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达效的要求,围绕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加快22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强化规划、国土、环保、审批等服务保障,用好绿色通道推进机制,增加有效投入,确保投资合理增长,特别要促成11类136个实体经济重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围绕促进产业升级、链式发展、创新带动、税源培植,超前研究策划一批储备项目。按照“四抓四不忘”的要求,完善创新招商机制,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聚焦招商和飞地招商,切实发挥企业和各类商会的作用,强化职能部门和县(市)区招商工作推进责任。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引项目与引产业、引平台、引总部相结合,强化招商选资工作。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提高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比重。

坚持拓领域、扩市场、培育新增量。注重在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住宅产业化、节能环保、健康养老、现代农业等新产业领域,提早筹划布局,抢占市场先机,培育发展新增量。注重理顺体制、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加快西客站游客集散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龙冈梦幻星空、融汇温泉城、澄波湖风景区等项目建设,发挥旅游传播文化、集聚人气、拉动增量消费的作用。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实施电子商务引领发展战略,完善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体系,推进高新区、历下区、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电子商务企业,推动装备制造、商贸流通等领域电商化。扎实推进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建设,探索通过容积率奖励、公租房启动试点等政策措施,促进住宅产业化规模发展。围绕节能减排潜力大、市场需求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快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提升。依托省会丰富的医疗和服务资源,打造一批辐射全省的养老、健康服务企业和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优化消费环境,培育信息消费、环保消费和社区消费等新增长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商业网点和精品专业市场,形成一批特色商业街区。

坚持强载体、兴产业、培育新增量。以10个园区和22个片区为载体,打造城市块状经济新高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编制完成全市“产业地图”,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基础设施、激活管理机制、壮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强化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考核,力争10个省级以上园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按照连片开发、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中心复合的原则,探索实行区域综合审批等机制,强化片区差异化发展,统筹布局产业、居住、商业和基础设施,加快非遗园、鹊山龙湖、龙冈梦幻星空、绣源河、澄波湖、兴隆六个旅游发展区,西客站、奥体中心、华山、雪山、唐冶、彩石六个综合开发区,创新谷、济南药谷、汉峪金谷、中新科技城四个创新示范区,泺口、徐李、北湖、南北康四个改造提升区,新东站、火车站北场站两个交通枢纽区,共22个重点片区开发建设,统筹做好沿轨道交通、沿铁路、沿小清河两岸等新区域发展策划,妥善处理房地产与文化、旅游、商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带动区域综合发展,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就业和税源。

(三)抢抓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战略,塑造省会经济发展新优势

转型发展是我市产业做大做强的重大机遇。必须抢抓机遇,全力以赴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抢占高端、创新驱动,努力赢得发展的战略主动,增强省会核心竞争力。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对信息软件、交通装备、机械装备、食品药品、金融服务等我市五大优势产业,实施技术、产品、市场、组织和商业模式综合创新,拉长产业链,提高配套率,推动产业向价值链前后两端延伸。围绕做强信息软件产业,提升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软件园、量子通信研究院、齐鲁动漫基地等载体建设,实施更高水平中国软件名城建设计划,争创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构筑信息时代新优势。利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际铁路建设机遇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依托重汽、吉利、青年、北车、轻骑、红帆等龙头企业,强化配套企业跟进,支持产业链缺项产品本地化生产,实现大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以高端智能装备为重点,依托二机床、铸锻所、济柴、齐鲁电机等企业,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电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在数控机床、电力设备、发动机、压力容器等方面突破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机械装备产业。依托齐鲁制药、福瑞达、福胶、旺旺、佳宝等骨干企业,加快国家重大新药研发大平台、齐鲁制药医药产业园、宏济堂中药产业园等平台建设,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医药物流、食品饮料为重点,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壮大食品药品产业。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机构,发挥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路演中心的作用,鼓励企业抓住新三板扩容和上市重启机遇扩大融资,促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立足产业链需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打造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体系。重点扶持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云计算、物联网、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按照“专精特新”要求,培育晶正、蓝金、中商物联网、华凌电缆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前景好的“瞪羚企业”,壮大24个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突出抓好碳化硅半导体产业和光电子产业基地、德迈信息产业园等园区和项目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规划、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支持在工业园区内按工业用地政策建设物流、研发、工业设计等配套服务业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合理规划金融、信息技术、文化旅游、设计研发和综合型总部布局,抓大引强,吸引一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在济南集聚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市场主导,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优势。对钢铁、石化、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工业实施“六个一批”,加快转型升级,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做强一批新特优产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完善一批产业链条,培育一批产业集群,有序推进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创新住宿餐饮、批零贸易、物流会展等服务业经营模式,紧跟市场需求,加快提档升级,实施市场改造提升,建设医药、冷链、保税等7大物流产业集聚区及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推进西区国际会展中心建设。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着重抓好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完善机制、高端人才四个环节,支持鼓励各个领域、各类群体创业创新。依托53个国家级“金字招牌”助推创新发展,切实发挥创新谷、济南药谷、鑫茂科技城、航天科技城等孵化器、加速器在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促进中小微企业成长等方面的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支持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管理,深入实施专利、标准、品牌、商标战略,强化技术、市场、金融、法律等专业化配套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把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建设“齐鲁人才特区”,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适用人才,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尊重创业者、支持创新者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泉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域次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心城镇和一般镇为基础、新型农村社区为补充的四级城镇化体系,进一步突出特色、优化空间、完善功能、创新管理,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省会新形象。

打造泉城特色。珍惜古城文化,突出泉水特色,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快火车站北场站、明府城—百花洲片区、百年商埠等项目建设,分类整治老街巷,修缮题壁堂、老舍故居等历史建筑。改造提升千佛山、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等公园景区,加强对泉水强渗漏带的规划保护,办好第二届泉水节,扎实推进名泉申遗和“中国温泉之都”创建工作。

优化城区空间。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方便、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以重点片区和城市功能性设施为支撑,加快“一城三区”和南部绿色发展、北部跨河发展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公共中心的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中村改造体制机制政策,启动、续建92个旧村居改造,推动城市新区向新城转变。以生态旅游小镇建设为重点,推进南部山区交通、旅游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以产业北进带动北跨战略实施,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实施长清黄河大桥等跨河通道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材料产业园、济北经济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建设,推进鹊山龙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提升城市功能。编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推进济青高铁、石济客专、新东站等项目,加快轨道交通R1线、二环南路高架及东延、二环东西高架路和顺河高架南延工程建设,推动凤凰路、纬十二路、济齐路等道路建设改造,完善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网络,搞好支路建设,加大力度打通断头路,提升慢行步道质量水平。规划建设无轨电车BRT走廊,积极打造公交都市。实施“四供两排”管网建设改造,推进东区水厂、污水处理厂、第三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创新城市管理。推进智慧泉城建设,搭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城市管理物联网,对公共设施实行信息编码联网管理,创新整合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搞好城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提高道路施工、管护、保洁水平,强力解决垃圾死角、渣土、扬尘、噪声污染等突出问题。加强建设工程监管,遏制新的违法建设产生。推进全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地下油气水电热等隐蔽管线致灾隐患,加强交通、排水、消防安全管理,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创建生态济南。启动全市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对南部山区、沿黄湿地、城市水系、公共绿地等重大生态功能区域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发展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实施废热利用和热电联供工程,城市建成区内禁止新上燃煤锅炉,力争2015年实现煤炭消费总量“不增反降”。淘汰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严厉查处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太阳能光热、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从今年起,100米以下新建高层住宅和集中使用热水的公共建筑全部推广使用太阳能。强化雾霾天气综合治理,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和空气质量保障应急预案制度,妥善处置环境公共安全事件。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2015年底前淘汰全部黄标车。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市创建等“五城联创”工作,实施玉符河、兴济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启动华山湖湿地建设和大明湖小清河连通工程,开展水系、荒山、道路、社区、村庄以及裸露土地绿化,开工建设北绕城高速、北大沙河等生态隔离带和防护林带,提升济青、济菏高速等绿色通道绿化水平,新增造林面积20万亩,加快长平滩区护城堤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注重保留特色村庄传统风貌,打造一批富裕、宜居、秀美、和谐、活力的美丽乡村。

(五)进一步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立足特色优势,强化产业支撑,尽快实现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

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一个战略基点,统筹抓好粮食生产、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彩,激发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确保粮食安全。坚守基本农田不减少、粮油生产能力不降低、巩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三条底线,守住全市549万亩耕地红线。推进粮食增产工程,抓好1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尽快在全市恢复10万亩水稻种植,加强小农水重点县、“五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15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推广农业机械化和良种良法生产配套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和认证三大体系建设,从源头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高端品牌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抓好蔬菜、畜牧、林果、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和“一区六园”建设,做优做强前端现代种业、后端农产品销售配送和深加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30家农业龙头企业、30家合作社示范社、30家农业示范园区、3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和30家市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鼓励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提高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建立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市场交易机制。积极开展联保质押、银企对接等服务,推动齐鲁银行网点快速向全省发展,争取年内组建济南农村商业银行。开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探索整村推进和精准化扶贫相结合的产业扶贫开发新模式,加快6万低收入农民增收脱贫步伐。

做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依托炭素、玛钢、树脂、食品饮料、液压升降机、压力容器、纺织服装等县域优势产业以及特色农产品、独特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打通产业间隔,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本地原料配套供给比重,带动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资金、产业、人才集聚园区,提高县域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水平。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强化管理、研发创新、跨业经营,实现就地扩规提效、增加就业、膨胀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镇域经济,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推动以11个省级示范镇、3个市级示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将镇域建设成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产品流通的周转站、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