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应对危机 把握机遇 科学前瞻 创新发展

2011年01月27日09:5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路甬祥 中科院 2010科学发展报告 2010 科学发展报告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以“应对危机,把握机遇,科学前瞻,创新发展”一文,作为《2010科学发展报告》的序言。

作者在文章中首先指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谋划“十二五”发展的时刻,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科学前瞻,创新发展,夯实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认知形势和未来

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主流,既存在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受了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在挽救银行和大企业、刺激消费的同时,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政府果断决策,积极应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抓改革、促创新、调结构、惠民生的投资财税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出台两年4万亿一揽子投资计划,投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扩大和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后劲。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增多,经济形势明显企稳向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将促进和加快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格局变革,催生和加速新一轮以科技创新和革命为先导的产业升级,危机以后的世界将呈现新的格局、新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式,这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挑战的新的发展战略机遇。在应对危机中,我们既要考虑应对当前,保经济增长,促民生改善,促科学发展,同时要把握机遇、科学前瞻,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支撑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二、科学前瞻,创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人类正在走向可持续能源与资源时代,信息技术将继续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思维和发展方式,空天技术已成为科技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制高点,海洋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公共资源,人口健康、生态环境、绿色、低碳、智能技术备受关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的界限日趋模糊,学科交叉、汇聚和融合日趋明显,不断孕育新的科技创新领域与方向,科学与技术交互推进,转移转化、工程化、产业化形式多样,速度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的产业领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激发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推动多样化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突破将创造新的需求与市场,将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将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将加快科技创新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国科技界必须面向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前瞻思考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前瞻思考人类文明进步的新走向,前瞻思考现代化建设对科学技术的新要求,统筹谋划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为国家科技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夏季以来,中国科学院组织了300多位高水平专家,在18个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开展了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基本理清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对重要科技领域的战略需求,提出了若干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并从国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科技发展路线图,提出了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的整体构想(包括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普惠泛在的智慧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创新拓展体系以及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体系),并分阶段刻画了八大体系建设的特征和目标,归纳出22个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科技问题。研究成果以中英文版向社会公开发布。

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当前,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的科技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很多科技工作仍以跟踪模仿为主,走出一条符合规律和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科技界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坚持对外开放,走以我为主、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道路。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走立足创新实践凝聚与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道路。

三是要坚持立足国情,走政府主导与市场基础配置有机结合的道路。

四是要坚持深化改革,走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道路。

五是要坚持统筹协调,走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道路。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