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研究员在《2010科学发展报告》上发表了题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国科学院天文学研究60年”的文章,对60年来中国科学院天文学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了概述。
文章首先回顾,从1949年开始,天文学在中国开始恢复发展。中国科学院发展天文学,一方面针对国家需求,发展编历及相关计算方法的研究,授时及由之发展的地球自转和纬度变化研究等。另一方面针对当代天文学主流的天体物理学做出安排。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全面摆脱了长期对“洋历”的依赖,自行编算有关历书;世界时测定的准确度达到并保持了国际先进水平。小行星、变星和密近双星的光电测光初战告捷;光学、磁场和射电等多种太阳观测资料也积累了起来。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少数联系特定“任务”的工作得以幸存,而大多数天文工作则受到干扰甚至陷于停顿。
文章接着概述,从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天文学进入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时期。1979~1985年期间中国天文学在人造卫星、光电望远镜等设备研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到90年代初,中国自行研制的一些小型天文设备,由于在技术、方法上有所创新而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文章指出1998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以国家天文台为中心的中国科学院天文创新基地布局逐步完成。该基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从事天文观测和理论以及天文高技术基础研究。在天文观测技术和装置建设方面,以集多项技术创新为大成的LAMOST最为突出,它的建成,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了现代大型天文望远镜建造技术的国家之一。在科学前沿课题的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天文单位主持了6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许多近十年完成的工作使我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国际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章最后指出,尽管60年来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超过了过去数百年,但要赶上国际天文学汹涌澎湃的潮流仍然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中国天文学家通过调研和思考得出的初步共识是:利用南极独具的优越条件开展天文研究,逐步在昆仑站建设南极天文台,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天文观测水平,还可吸引国际天文界参与,形成以中国主导的国际天文中心,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积极参与地面30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国际合作,在地面光学/红外观测能力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改变目前我国没有10米级望远镜和红外探测能力的落后状况;有步骤地发展空间天文技术,实现我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使我国天文学家能够获得宇宙的全波段信息,为我国天文学事业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10科学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