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2008年5月4日联合发布)
第一章中国渔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
2007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对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黑龙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及其他重点区域的108个重要渔业水域的水质、沉积物、生物等18项指标进行了监测,监测总面积2063万公顷。结果表明: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
一、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无机氮污染以东海区、黄渤海区部分渔业水域和珠江口相对较重,活性磷酸盐污染以东海区、渤海及南海近岸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石油类污染以渤海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与2006年相比,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范围有所增加,无机氮、化学需氧量的污染范围略有减少。
二、海水重点养殖区主要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无机氮污染以东海区和南海区部分养殖水域相对较重,活性磷酸盐污染以东海区部分养殖水域相对较重,石油类污染以南海区和渤海部分养殖水域相对较重。与2006年相比,无机氮的污染范围有所减少,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的污染范围有所增加。
三、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中,主要受到镉、砷、铜和铅的污染。镉、铜污染以东海区和南海区及渤海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砷污染以南海区和渤海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铅污染以南海区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
四、江河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总磷、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及铜的污染。总磷污染以黄河、长江及黑龙江流域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非离子氨污染以黄河及辽河流域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高锰酸盐指数污染以黑龙江、辽河、黄河流域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铜污染以黄河及长江上游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与2006年相比,非离子氨污染范围略有减少,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铜、锌、铅污染范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挥发性酚基本持平。
五、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总磷和总氮的污染依然比较严重。与2006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和铜污染范围有所增加,总磷、石油类的污染范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六、2007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442次,污染面积约8.23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8亿元。因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53.9亿元,其中内陆水域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11.2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42.7亿元。
七、2007年,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积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修复工作。据统计,全国共计增殖鱼、虾、贝等苗种计194.6亿尾(粒),投入资金2.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8.7%和10.0%。
第二章海洋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
2007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对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的43个重要鱼、虾、贝、藻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自然保护区及养殖水域进行了监测,监测水域总面积1724万公顷。
第一节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水环境质量状况
2007年,我国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监测面积为1609万公顷。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的监测区域超标比例分别为64.7%、58.8%、37.5%和5.3%。根据各监测区域中每个采样点所代表面积计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汞和铜超标面积占所监测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4.4%、66.9%、40.4%、17.4%、3.4%和3.2%。与2006年相比,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超标比例有所上升,无机氮、化学需氧量的超标比例略有下降。
无机氮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水域数量与监测面积分别占35.3%和25.6%。儋州洋浦湾沙丁鱼、蓝圆鲹等经济鱼类产卵索饵场平均含量最低(0.042mg/L);吕四近海小黄鱼、马鲛、鳓等多种经济鱼类产卵索饵场平均含量最高(1.142mg/L),超标4.7倍。与2006年相比,吕四近海小黄鱼、马鲛、鳓等多种经济鱼类产卵索饵场平均含量有所升高,其他监测水域变化不大。
活性磷酸盐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水域数量与监测面积分别占41.2%和33.1%。莱州湾对虾、小黄鱼、鲈等多种经济鱼虾类产卵场平均含量最低(0.002mg/L);珠江口伶仃水域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高(0.053mg/L),超标2.5倍。与2006年相比,汕头近海幼鱼、幼虾索饵场平均含量明显升高,超过评价标准;渤海湾对虾、毛虾、梅童鱼等多种经济鱼虾类产卵场平均含量有所降低,但仍超过评价标准。
石油类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水域数量与监测面积分别占62.5%和59.6%。海南临高县后水湾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低(0.007mg/L);渤海湾对虾、毛虾、梅童鱼等多种经济鱼虾类产卵场平均含量最高(0.380mg/L),超标6.6倍。与2006年相比,渤海湾对虾、毛虾、梅童鱼等多种经济鱼虾类产卵场,珠江口伶仃水域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明显升高。
化学需氧量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水域数量与监测面积分别占94.7%和82.6%。海州湾多种鱼虾类产卵索饵场平均含量最低(0.09mg/L);珠江口伶仃水域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高(2.21mg/L),超标0.1倍。与2006年相比,珠江口伶仃水域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明显升高;渤海湾对虾、毛虾、梅童鱼等多种经济鱼虾类产卵场和杭州湾鲳、鳓、鲚等多种重要经济鱼类产卵索饵场平均含量有所下降,符合评价标准。
铜所监测渔业水域全部符合评价标准,平均含量范围在0.0007~0.0087mg/L。与2006年相比,平均含量变化不大。
锌、铅、镉、砷、汞所监测渔业水域中除河北近海对虾等重要经济鱼虾产卵索饵场和秦皇鸟近岸文昌鱼自然保护区镉、汞超标外,其他监测水域均符合评价标准。锌平均含量范围在0.004~0.1mg/L(渔业水质标准值≤0.1mg/L);铅平均含量范围在未检出~0.039mg/L(渔业水质标准值≤0.05mg/L);镉平均含量范围在0.0001~0.0111mg/L(渔业水质标准值≤0.005mg/L);砷平均含量范围在0.0006~0.0169mg/L(渔业水质标准值≤0.05mg/L);汞平均含量范围在0.00003~0.00267mg/L(渔业水质标准值≤0.0005mg/L)。
第二节海水重点养殖区水环境质量状况
2007年,我国海水重点养殖区监测面积为115万公顷。
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监测区域超标比例分别为33.3%、19.1%和29.4%,化学需氧量和铜均符合评价标准。根据各监测区域中每个采样点所代表面积计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超标面积占所监测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5%、7.9%和26.6%,与2006年相比,无机氮的超标比例有所降低,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的超标比例有所升高。
无机氮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水域数量与监测面积分别占66.7%和90.5%。海口东寨港贝类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0.027mg/L);象山港鲈、大黄鱼、缢蛏、海带等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0.658mg/L),超标1.2倍。与2006年相比,饶平柘林湾经济鱼类网箱养殖区平均含量明显升高;澄迈湾鱼类养殖区平均含量明显下降,符合评价标准。
活性磷酸盐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水域数量与监测面积分别占80.9%和92.1%。海南清澜湾重点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0.0005mg/L);象山港鲈、大黄鱼、缢蛏、海带等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0.0571mg/L),超标0.9倍。与2006年相比,饶平柘林湾经济鱼类网箱养殖区平均含量明显升高,其他监测水域变化不大。
石油类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水域数量与监测面积分别占70.6%和73.4%。广西钦州重要经济鱼类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0.001mg/L);流沙湾重要经济鱼类网箱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0.115mg/L),超标1.3倍。与2006年相比,乐清湾鲈、鳗、贝、蟹等增养殖区平均含量明显下降,符合评价标准。
化学需氧量所监测的渔业水域全部符合评价标准(标准值≤3mg/L),平均含量范围在0.26~2.34mg/L。胶州湾鲈、杂色蛤、扇贝等养殖区平均含量相对较高(2.34mg/L)。
铜所监测的渔业水域全部符合评价标准(标准值≤0.01mg/L),平均含量范围在0.0001~0.0034mg/L。乐清湾鲈、鳗、贝、蟹等增养殖区平均含量相对较高(0.0034mg/L)。
锌、铅、镉、砷、汞所监测渔业水域中除河北沿海海湾扇贝养殖区镉、汞超标外,其他监测水域均符合评价标准。锌平均含量范围在0.004~0.028mg/L(渔业水质标准值≤0.1mg/L);铅平均含量范围在未检出~0.026mg/L(渔业水质标准值≤0.05mg/L);镉平均含量范围在0.00002~0.00997mg/L(渔业水质标准值≤0.005mg/L);砷平均含量范围在0.0001~0.0364mg/L(渔业水质标准值≤0.05mg/L);汞平均含量范围在0.00001~0.00302mg/L(渔业水质标准值≤0.0005mg/L)。
第三节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
2007年,对34个海洋重要渔业水域中沉积物进行了监测,监测项目主要为石油类、重金属(铜、锌、铅、镉、汞)和砷。结果表明,石油类、铜、铅、镉、汞和砷的超标比例分别为4.2%、13.8%、11.8%、29.6%、9.1%和15.2%,锌平均含量符合评价标准。
石油类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区域占95.8%,平均含量范围为12.2~550.4mg/kg。饶平柘林湾经济鱼类网箱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超标0.1倍;天津市塘沽驴驹河口等多种经济鱼类产卵场平均含量最低。
铜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区域占86.2%,平均含量范围为1.82~62.28mg/kg,珠江口伶仃水域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高,超标0.2倍;河北沿海海湾扇贝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锌监测区域中锌平均含量全部符合评价标准,平均含量范围为10.5~144.0mg/kg,象山港鲈、大黄鱼、缢蛏、海带等养殖区和广西钦州近江牡蛎天然增养殖区平均含量相对较高。
铅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区域占88.2%,平均含量范围为3.8~86.8mg/kg,广东雷州湾重要经济鱼类养殖区平均含量最高,超标0.4倍;河北近海对虾等多种经济鱼虾产卵索饵场平均含量最低。
镉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区域占70.4%,平均含量范围为0.02~1.50mg/kg,汕头近海幼鱼、幼虾索饵场平均含量最高,超标0.5倍;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低。
汞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区域占90.9%,平均含量范围为0.011~1.698mg/kg,海州湾多种鱼虾类产卵索饵场平均含量最高,超标1.0倍;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低。
砷符合评价标准的监测区域占84.8%,平均含量范围为1.7~41.6mg/kg,珠江口伶仃水域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平均含量最高,超标1.1倍;河北沿海海湾扇贝养殖区平均含量最低。
第四节海洋渔业水域生物环境状况
叶绿素-a海洋重要渔业水域叶绿素-a平均含量范围为0.11~7.09μg/L,最高值出现在象山港鲈、大黄鱼、缢蛏、海带等养殖区,最低值出现在珠江口伶仃水域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浮游植物海洋重要渔业水域浮游植物平均数量范围为69~454580个/L,最高值出现在东山湾多种鱼虾类产卵索饵场,最低值出现在杭州湾鲳、鳓、鲚等多种经济鱼类产卵索饵场。
浮游动物海洋重要渔业水域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0.082~1.546mg/L,最高值出现在莱州湾对虾、小黄鱼、鲈等多种经济鱼虾类产卵场,最低值出现在饶平柘林湾经济鱼类网箱养殖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