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基本战略,必须遵循国际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必须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必须符合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必须服务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前面分析了中国国际现代化的世界背景,这里讨论它的客观条件。由于国际现代化的国际互动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起点依赖性,所以,我们分别讨论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中国国际现代化的简史
中国的国际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与中国的国际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历史,应该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算起。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1860年)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本报告采用第一种观点。
中国的国际现代化,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国际互动。国际互动包括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等多种途径,具体内容有贸易交往、文化交往、政治交往和国际战争等,国际战争是国际互动的极端形式。在中国现代化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国际互动、国际战争、国际战略和国际地位有所不同,需要专题研究。这里仅做简要叙述。
1、中国现代化的国际互动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对外交往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的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随后的唐宋元明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不断,文化交流也比较频繁(表3-10)。中国的国际交往、外交思想和实践有数千年历史,而且至今仍然有影响。但是,中国的国际现代化,应该从清朝末年(1840年)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算起;它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表3-11)。
(1)清朝末年的国际互动简史
清朝末年的国际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殖民化与反殖民化为主线的,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与列强的互动发生在国家和民间两个层次。在国家层次,主要的国际互动是两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俄罗斯对中国的侵略、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赔偿列强战争费用和签订一批不平等国际条约,例如,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在民间层次,主要是沿海国际贸易、沿海民众反抗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起义与列强干涉、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和介绍外国知识等,如魏源的《海国图志》等(熊志勇和苏浩 2005)。
第二阶段是洋务运动时期。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震惊朝野,洋务运动登上历史舞台。清朝的国际互动策略发生重大变化。在国家层次,首先,洋务运动,与列强合作,建立外交机构、派遣驻外使节、浦安臣使团出访、派遣留学生、引进外国军事技术和装备等;其次,列强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建立外资企业;其三,中法战争,中国取胜;其四,日本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其五,俄罗斯侵略中国,中国收复新疆;其六,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其七,签订不平等条约,如中日《马关条约》、中葡《会议草约》等。在民间层次,主要是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国际贸易、外国企业的经营活动等。
第三阶段是维新新政时期。甲午战争的失败,显示中体西用战略的失灵。列强加快瓜分中国的步伐,清朝政府被迫进行改革,对外政策也发生变化。首先,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领土,瓜分经济利益。其次,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签订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其三,清朝政府借用外国势力,镇压国内民众运动。其四,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其五,日俄战争,日本在东北扩张。其七,清政府派团出国考察宪政。其八,英国再次入侵西藏。
(2)民国时期的国际互动简史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在很大程度上,民国时期的国际互动是以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为主线的,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北洋政府时期。首先,争取列强对新政权的外交承认。其次,列强干涉中国内政,引发民族问题。其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和“九国公约”,解决山东问题。其四,中苏建交,以俄为师。其五,推行“修约外交”和反帝外交。其六,日本扩大在华侵略势力。
第二阶段是国民政府早期。南京国民政府早期采取“联美抑日反苏”的外交政策,积极推进“修约外交”,力争废止不平等条约。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占领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日本侵入中国华北。面对日本的步步进逼,南京政府开始争取国际援助,与苏联复交,寻求欧美支持。
第三阶段是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政府继续寻求国际援助。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美英放弃不平等条约,中国与美英签订新约。美国总统罗斯福把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并列为“四大强国”。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解放战争时期,美国为国民党政府提供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熊志勇和苏浩 2005)。
(3)新中国的国际互动简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的国际互动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新中国的国际互动是以独立自主与国际化为主线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50年代,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全面学习苏联,参与冷战对抗;同时与20多个亚非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建立外交联系。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古巴、赞比亚等提供巨额国际援助,同时发展与日本和西欧的关系(张贵洪 2003)。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1970年与5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表3-12)。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关资料显示(黄安余 2005),在1950~1977年期间,中国参与了一些国际战争和国际军事冲突,如1950年朝鲜战争、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1965年援助越南战争、1969年中苏边境武装冲突(珍宝岛事件)和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等。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调整。首先,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其次,中苏关系正常化,苏联从中蒙边境撤军。其三,国际环境得到改善,与西方发达国家、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周边国家的关系都有很大发展,1980年建交国家达120个。其四,和平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其五,积极推动经济贸易合作,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其六,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2001年参加的国际组织达到5568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33个,非政府国际组织5335个;签署的国际公约超过100多个。其七,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的国际合作。作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常任理事国分别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中国积极参与冷战后的国际维和行动,推动裁军和军控事业的发展。其八,推动多层次的外交和国际合作,包括民间外交、各个层次的国际合作(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层次)、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等。
第三阶段是追赶时期,也是全球化时期。随着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在21世纪初,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国际互动网络。在国际体系层次,通过联合国机构、全球性国际组织等途径参与国际互动。在跨区域层次,通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和中非论坛等途径参与国际互动。在区域和周边层次,加强与东盟和南盟等的国际合作。在国家层次,与168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部门、地方、机构、企业和个人层次,都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等领域,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都非常频繁。当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压力也不小,国际冲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国际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