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家四色韭黄

地理位置: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
供应周期:12月-2月
年总产值:0.24亿元
年总产量:2400吨

分享到:
0


荆家四色韭黄,已有150余年的栽培历史,一直以其色、香、味俱佳的优良品质而享誉省内外,突出特点是通过人为地控制和调节温度及光照条件,形成了独特的颜色分布:即叶尖呈紫色,其下分段呈绿色、黄色和白色四种颜色,非常美观,由于生产过程复杂,环境条件独特,植株生长缓慢,干物质积累多,几乎不产生纤维素,水分含量又少,荆家四色韭黄营养丰富,素有“不老草”之称,具有纤维少、香味浓、口味佳等特点,生食清香扑鼻,熟食味美爽口,凉拌烹饪均有助于人体消食化气,具有较高的食用、医用、养颜和保健价值。

四色韭黄是桓台的传统名产,系清同治初年桓台园艺师孙京宜秫幔芦苫之法培育而成,距今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本品生食清香扑鼻,熟食味美爽口,凉拌烹饪均可,深受消费者厚爱。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进京参展。1998年被评为“淄博市名牌蔬菜”。

四色韭黄主要集中在桓台县荆家镇东孙村附近,面积2400亩。近几年,桓台县以东孙村为中心,积极进行栽培措施的改良,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技术规程要求组织生产,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切实保证韭黄的质量卫生安全,使得这一特色名产的生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四色韭黄每年于冬季利用风障和草苫覆盖栽培。春节前后,收割两刀韭黄供应市场。亩产韭黄1000公斤,亩收入10000元左右。近两年,群众对四色韭黄的包装进行了改革,采用锦秋湖白莲藕荷叶包装后的韭黄,在0℃--10℃之间可以保存45天。现在,经过包装的四色韭黄远销到北京、天津、大连等地。

荆家四色韭黄已有150余年的栽培历史,是清朝时期朝廷贡品。1866年,以种菜为生的荆家东孙人孙景礼、孙景谊兄弟二人,在寒冷的冬天偶然发现苇毛苫下的韭菜地内有几棵韭黄破土而出,遂受启发培植四色韭黄而得以流传,俗称“孙氏韭黄”。据《新修桓台县志》载:“县内荆家镇东孙村孙景礼与孙景谊, 以农圃种植蔬菜甚著成效,冬月鲜韭为桓邑著名土产,栽培法即兄弟所首创,邻里仿效之,获利,现已扩至数千户。饮水思源,景礼殆其鼻祖。”新中国成立后,荆家四色韭黄多次进京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