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萝卜(别名:卫青,水果萝卜)

地理位置:天津市西青区
供应周期:4月中旬-12月下旬
年总产值:1.5亿元
年总产量:4万吨

分享到:
0


沙窝萝卜古称“卫青”,因原产天津西郊南运河畔小沙窝村得名,国家农业部认定“一村一品”,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沙窝萝卜4/5裸露在地上,皮色碧绿光洁,肉色莹如翡翠,酥脆多汁,脆甜微辣,落地即碎,嚼后无渣,素有沙窝萝卜赛鸭梨之美誉,并具备多方面的显著食疗功效,300多年来驰名京津华北地区。沙窝萝卜,叶簇直立,叶色暗绿,叶脉浅绿色,中肋无毛,裂叶5~7对;肉质根入土1/5,圆柱形,顶部稍细瘦,尾端渐膨大,地上部暗绿色,入土部分白色,外形均匀整齐,表皮光滑细腻,颜色翠绿。其质甜辣可口,鲜嫩多汁,水多无渣。其食用范围广泛,可生食、炒食、腌渍、干制等。其营养价值高,含糖、纤维素、维生素、粗蛋白、Ca、P、Fe等。因含淀粉酶,生食可助消化。含芥辣油,具特有的辣味。肉质根和种子含莱菔子素(C6H11ONS3),为杀菌物质,有祛痰、止泻、利尿等功效。有“沙窝萝卜赛鸭梨”、“萝卜就茶气死偏方”之称。

公元206年,曹操大军驻扎在沙沃一带,由于水土不服,兵丁普遍患有一种病——咳嗽并厌食,当时的军医也束手无策。当地百姓得知后,送来了沙沃萝卜,士兵们吃后不几日,顽疾痊愈,军心大振,士气高涨。据说后来,曹操还专门为萝卜写了赋,但因时间久远,已无法考证。转眼间,北宋初年,杨六郎率大军镇守三关,屯兵于沙沃一带,他听说了姜子牙当年在此带领百姓种植萝卜,以解百姓痛苦之事,便与派专人向当地种植萝卜的农民学习,并让士兵耕种。他们把兵营中的战马、人的粪便收集起来进行施肥,使萝卜获得了大丰收,解决了几十余大军的吃菜问题。通过施肥技术的改良,沙沃萝卜基本形成了酥、脆、甜的特殊品质。清乾隆年间,乾隆微服私访,途径沙沃,正口渴难耐,见一俊美的少女在运河岸边清洗衣物,于是前去向其寻水。可少女来洗衣并没带着水,热情好客的她从篮中拿出几个沙沃萝卜,递到了乾隆手上。吃了半个萝卜后,乾隆对它赞不绝口,于是留下了早知有萝卜,何必吃水果的名言。清代慈禧太后是一位奢侈的“美食家”,偶览《御香缥缈录》,得知她在遍尝奇珍异味的菜谱中也有普通的萝卜,书中写道:“萝卜这样东西,原是没有资格可以混入御膳中来的……后来不知怎样,竟为太后自己想了起来,她就吩咐监管御膳房的太监去弄些未尝新。”其实,有时离了萝卜是不成席的。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浚在《植物名实考》中,极其生动地描绘过萝卜的特点,说“冬飚撼壁,围炉永夜,煤焰触窗,口鼻炱黑。忽闻门外有‘萝卜赛梨’者,无论贫富髦雅,奔走购之,唯恐其越街过巷也。”他在北京为官时,晚上总要出来挑选些萝卜回去,他对萝卜的评价是:“琼瑶一片,嚼如冷雪,齿鸣未已,众热俱平。”艺术大师丰子恺不追求精心制作的名贵菜肴,而对于常见的青菜萝卜,粗茶淡饭之类却饶有兴味。有一次吃萝卜,他跟子女们讲了萝卜的许多好处:富于营养,且可药用,能防病,并引用一句谚语:“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访问时,专门在“真不同”饭店品尝萝卜所做的洛阳燕菜,由于加入了牡丹花入肴,使“洛阳假燕菜”更加鲜艳夺目,深得贵宾们的称赞。1970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又用“沙沃萝卜”籽种(2斤)作为“国礼”送给朝鲜,沙沃萝卜成为了两国友谊的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