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
供应周期:1月-12月
年总产值:1亿元
年总产量:40000吨
分享到: |
怀地黄中又以焦作产者尤佳。1914年,焦作地黄曾在巴拿马运河通船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据现代医学化验,焦作地黄10克的药力等于他地产的30克或100克以上。由于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焦作地黄种子被外地引进种植后,功药性顿减,或种一、二年即退化。 |
怀地黄为玄参植地黄的根茎,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30厘米,块茎肥厚肉质黄褐色,宜温和干燥气候,以松肥沃土壤为好,忌重茬,我国许多地方均可栽种。然而最优者今人唯以怀地黄为上。其显著特点是:油性大,柔软、皮细、内为黑褐色并有光泽,味微甜,尤其是断面呈菊花心状。 |
先秦及秦汉魏晋,各代地方均向朝廷进贡四大怀药。公元前734年,卫桓公向周王室进贡怀山药。公元前718年,魏宣公向周天子进贡怀地黄,至今已近3000年。追根溯源,怀是武陟的特称。“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覃怀属冀州”。怀指被黄河、沁河怀抱的武陟。周设怀邑,是苏忿生的封地。春秋战国,怀邑随王霸之争先后属卫、鲁、郑、魏、秦,他们进贡的都是怀、怀邑、覃怀的山药、地黄。 公元前221年起,秦汉魏晋隋唐设怀县、河内郡、怀州。汉光武帝(刘秀)起兵铲王莽,在怀县城建行宫,称为“怀都”,在这里祭汉高祖、太宗、世宗,出兵攻克洛阳。定都洛阳后,刘秀仍以怀城为行宫,常来巡视、听政。传说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东奔西逃时,贫病交加,多次靠怀药救命。怀药名扬天下,当与刘秀有关。 首次称“怀菊花”,将“怀”字与“菊花”联系的最早文献,是唐朝政府颁行的《唐本草.图经》,书中说:“河内皆称地薇蒿。武陟菊花称怀菊花”。唐佚名的《天宝单方图》也说:“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薇蒿”。这里所说的“南阳”,指的是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焦作市所辖的武陟等县,后文又特别指出河内,可见对当地所产菊花的重视。北宋苏颂撰辑的《图经本草》也说:“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覃地者为佳。”这里所说的“覃地”,即覃怀地。 将山药称怀山药的最早文献,是明朝医学家龚延贤所著的《寿世保元》,此书第一次提出“怀山药”之名。《神农本草经》载:“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 在牛膝前冠以“怀”字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1061年),苏颂在书中指出“牛膝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怀牛膝之名由宋朝唐慎微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1083)中首先提出的,特称“怀州牛膝”。到了清朝,张秉成的《本草便读》便简称“怀牛膝”。 第一次把地黄和“怀”字联系起来的是明朝名医刘文泰,他说生地黄“今怀庆者为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地说:“今人唯以怀庆地黄为上”,称怀地黄可以填骨髓,生精血,补五脏,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那么,将四种药材概括为“四大怀药”的又是什么时候呢?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新《辞海》,对武陟县的释文中说:盛产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号称“四大怀药”。不仅讲了“四大怀药”一词,而且又讲了简称“怀药”。 “七五”期间出版的《四大怀药栽培》系列丛书中说:“国内著名中药材专家、教授根据生物学特性判定:《本草纲目》中所描绘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图样均为怀府所产。” 武陟县境夏谓“覃怀”,周置“怀邑”,秦设“怀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后于武陟置怀州,明以后属怀庆府。所以明朝以前的四大怀药有专指武陟药材之说。明清怀府八县渐有出产,统称怀药是以后的事。隋唐以前,四大怀药种植以今武陟县西部的小董、西陶、大封及温县的武德镇为源点,逐步往水土条件相同的周边地区辐射发展。明清以后,四大怀药进入鼎盛时期,逐步形成了今天焦作市辖区广泛种植的局面。到清朝末年,怀山药的种植面积已达900公顷,总产量近百万千克。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仅武陟县就产地黄20万千克、菊花2.3万千克、牛膝5万千克。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俱列其中。 现在焦作市在努力推广“四大怀药”品牌,已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识。
|